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郑燕琴 《大观周刊》2011,(17):39-39,17
作为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多以描写男女婚姻,情爱及女性命运为主题,她笔下的女性多处于被压迫,压抑及被动的社会地位,并且在婚姻或爱情上多以悲剧收场。然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唯一一位张爱玲笔下收获爱情与婚姻的女性。白流苏这个从没落大家庭中走出来的女性,在男权生活中不向命运低头,她凭借智慧和心计与婆家、娘家以及范柳原周旋较量,最终赢得了范柳原的爱情和婚姻。白流苏虽没有因战争感化为革命女性,她身上却也透出了对命运抗争以及追求爱情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四十年代初期,张爱玲名震文坛。她是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出身于阀阅门第,父亲是名门之后,和满清宫廷关系颇为密切,母亲是李鸿章的外孙女,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她家既有前朝的豪华,又复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因此她曾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但由于家庭失和——父亲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怒之下而弃家出走,张爱玲的早期生活并不愉快,所以她的创作多带有悲剧色彩。而她的个人情感生活或多或少也带着些感伤。也许,就是因为第一次不幸的婚姻,张爱玲和  相似文献   

3.
杨青泉 《今传媒》2010,(11):82-83
"大场",一个上海不起眼的小地名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并非只是十里洋场的情缘传奇,风花雪月的背后是乱世苍凉的深刻体验。战争的大背景笼罩了她的一生,这种战争情境下的独特表达成为张爱玲的书写策略,战时体验的巧妙转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创作的灵魂,而这一切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相似文献   

4.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以"傲慢"与"偏见"为题,表现了傲慢和偏见所带来的危害,这一主题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婚姻问题展开的,清晰地表现了作家的婚姻观。《花凋》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小说以女主人翁郑川嫦被粉饰的墓地和墓志铭为始,带出她的“美丽而悲哀”的人生真相。小说虽然主要表现亲情的冷漠对川嫦生命的扼杀,但小说情节的展开还是围绕川嫦的爱情经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家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5.
朱峰 《大观周刊》2012,(5):16-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29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好像是黑暗宇宙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她没有能力给失地带来光明.但是她却给在黑暗下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些许安慰以及希望。由于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从而使得她写出来的作品有着一种荒凉感,最终呈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学感觉;她的作品在苍凉的同时又充分的反映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看着张恨水,却兀自想到张爱玲。印象中,张爱玲很少点名褒扬谁谁谁,但却说她爱读张恨水。除了认同张恨水通俗的小说写法,张爱玲艳羡的恐怕还有张氏的赫赫文名在市民中的感召力罢。在惘惘的威胁中,在"快!快!!快!!!"的自我鞭策中,张爱玲奋勇地挥洒着她的生花妙笔;她还曾将自己的散文集题名为"流言",衷心希望她的文字能够像流言蜚语一样迅速流传。张恨水的POPULAR(通俗与流行)虽被如此效法,他本人的散文其实散淡得很。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作品历来被影视导演所青睐,她的作品多次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与许鞍华导演的同名电影《半生缘》为例,结合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和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通过探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区别与联系,为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本英文张爱玲小说问世却未能如愿出版,到本世纪初英译张爱玲小说的集中出版,张爱玲小说在西方英语世界经历了一个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的过程。本文探讨了21世纪张爱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历程,分析了这一特殊传播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资讯     
张爱玲最后小说出版自传小说《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按照张爱玲遗嘱,小说手稿应该销毁,不予出版。但是,小说即将于2月23日由皇  相似文献   

10.
为胡兰成的才貌所迷惑, 张爱玲感觉好不惬意 张爱玲,祖籍河北省丰润县,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祖父张佩纶曾是清廷高官,祖母李菊耦是清廷赫赫有名的中堂大人李鸿章的女儿.1942年,年仅22岁的张爱玲便开始正式文学创作,并以卖文为生.1943年她先后发表了<倾成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一时轰动中国文坛.张爱玲文学创作的黄金期来得早,并一直持续到1952年离开大陆之前,成为红极中国文坛的一代才女.然而,张爱玲在个人婚姻感情道路上的磕磕碰碰,却令世人不胜唏嘘、叹息.  相似文献   

11.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9月8日被发现在美国洛杉矶独居寓所逝世,享年75岁。 张爱玲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河北丰润人,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香港大学肄业。她曾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写小说,《倾城之恋》是她的早年成名作。她的许多作品如《秧歌》、《流言》、《怨女》、《半生缘》、《惘然记》等,以及翻  相似文献   

12.
资讯     
《全国新书目》2010,(19):4-7
新书发布为纪念张爱玲诞辰90周年,台湾皇冠出版社9月9日举行张爱玲英文小说《雷峰塔》和《易经》中译本首发会,并表示这两部小说与《小团圆》构成完整的张爱玲自传小说三部曲。据介绍,《小团圆》从张爱玲童年时期、求学阶段,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讲述了一群爱国学生刺杀汉奸未遂反被处决的悲剧故事。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在淡化了原小说中刺杀汉奸的那种激扬的爱国情绪的同时,又对原小说故事情节进行了扩展和增添。改编对于作品合理的延伸使原故事中对人性关照的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2009,(24):40-40
2月24日,皇冠出版社推出张爱玲生前未曾问世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趁此机会来台,他表示,他手中还有三部张氏作品,有张爱玲自传小说《易经》,张爱玲去温州探视胡兰成的游记,以及张氏和宋家父母的往来书信将会出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本该有一个乱世佳人的显目位置,然而到目前仍是一个空白。大学文科的学生不闻“张爱玲”三字似乎也很理直气壮。当然,名家不见文史也是常事,但对于张爱玲,1944年在她成名的第二年,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就写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称“《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肯定了作者不世的才情。美国著名的华裔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张爱玲和鲁迅、茅盾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人们对《倾城之恋》的批评,大多与傅雷认为这是一个调情故事有关。傅雷的意见,缺乏女性的关怀,也不代表男性的意见,而仅仅显示了新文学的“启蒙”立场。张爱玲对白流苏是充满同情的,而对范柳原却不断地增添着爱意。女性主义者所说的所谓“范柳原意在求欢”,也是一种误读。傅雷忽视了小说作者对战争(特别是香港沦陷)的态度。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态度,才能明白她为什么把这篇描写“倾情之恋”的小说叫做“倾城之恋”,为什么把一个城市的陷落与一个人的恋爱与婚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2月24日,皇冠出版社推出张爱玲生前未曾问世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趁此机会来台,他表示,他手中还有三部张氏作品,有张爱玲自传小说<易经>,张爱玲去温州探视胡兰成的游记,以及张氏和宋家父母的往来书信将会出版.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一生短促悲凉,饱尝孤独和痛苦,她的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本文拟把这位悲情作家的生命活动和创作内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采研读,以期挖掘萧红小说的真正美质。  相似文献   

19.
论文参考张爱玲作品文本内容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特别是与张爱玲有关的已经出版的书信集和说明文字,从中梳理出张爱玲的阅读体系和藏书观点以及张爱玲和图书馆之间的种种联系:她在写作及治学过程中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她是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利用图书馆做了哪些工作,她对图书馆的看法和感受,图书馆在研究张爱玲的热潮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11):68-68
★《同学少年都不贱》 作者:张爱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年3月 定价:20元 本书除了张爱玲未发表的 小说遗稿《同学少年都不贱》 外,还收入了她的四篇译作。 这是一部仅两万字未完成的小 说,未必称得上是张爱玲最优秀的作品,但其自传性非常强,可以说是她本人大半生的写照。★《大学的逻辑》作者:张维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定价:25.8元 去年5月北京大学推出的人事改革方案引起了较大的争论,张维迎就是主推动者。本书收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