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5 毫秒
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为孙中山革命思想之集中表述。民族主义为历史之遗留,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为时代之进化。二者之间,孰为孙中山思考革命问题的源点?三民主义之间,又为何等关系?笔者的研究表明,孙中山思考革命问题虽立足于中国之现实处境,但其视野已及于世界。从世界文明发展及时代进化角度思考中国革命问题,正是孙中山革命思想迥异于前人之处。民族主义或许为孙中山革命思想之源点,但绝非终点。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为救国救民而奔走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指导中国革命,孙中山在摸索中建构了一整套思想学说,集中体现为三民主义。他自称:“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1]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振兴中华的责任心使孙中山建构了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申明,他的三民主义是“集古今中外的学说,顺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个结晶。”三民主义的确如孙中山所说,是集合了古今中外的学…  相似文献   

3.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从其思想来因和理论源泉作一番比较研究,无疑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民生主义除受亚当.斯密和亨利、乔治等人的社会经济学说以及俄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外,儒家大同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来源之一。孙中山以民本思想为本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创新了儒学的“经世致用”精神,注重社会物质和道德教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融合中西文明,针对中国土壤播下的一粒民主种子。虽然孙中山先生拥有完备的西方知识体系,但在三民主义的创立中,他仍然显露出了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继承,尤其是其中蕴含着许多儒家思想的理念。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涤荡冲击,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信仰度,这与儒学文化的包容力和转变能力分不开。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元素对三民主义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对此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化认识的集大成,他在西方明和中国旧明相撞击的过程中全面阐发了三民主义的化宗旨,把西方先进化和中国传统优秀化相结合,并部分借鉴了近代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的化探索对于我们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爱国救亡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的爱国救亡思想是在吸取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把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社会政治、经济学说,以及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组织和民主制度,同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在其《同盟会宣言》、《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等文章里提出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与理论,尤其是其“民族主义”的阐述,竞把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割裂开来,只提“反满”,不提“反帝”,不能不说这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这是有其所处时代、阶级、本人认识偏差等多种历史原因的。后来孙中山发现了自己早期民族主义理论的局限,则坚决地予以纠正,并为后来新三民主义反帝纲领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思想由改良而向革命,在政治生涯的起始阶段,他的美国观对他影响不大。而宋耀如受到美国文化的十年影响。在孙中山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宋耀如的美国观有直接影响。孙中山在转向革命共和之后,提出三民主义,并把三民主义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结合起来,作为革命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9.
五权宪政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五权宪政思想的提出及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在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他的三民主义,之所以“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关键在于他的民族主义发展到带有国际主义倾向.我们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孙中山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孙中山民族主义中的国际主义倾向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呢? 笔者认为,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产生之际,即是他的国际主义倾向形成之时.列宁主义认为:只有当被压迫民族中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主义中具有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曾面临过两次主义选择,在民主主义和改良主义之间、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他最终都选择了民主主义。三民主义是其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三民主义为纲领组建革命政党,领导了挽救近代中国危局的革命。思想动因、思想指向和思想追求是探寻孙中山选择民主主义思想脉络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2.
论孙中山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十分关注教育事业,为民国时期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孙中山以革命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演进,以革命手段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政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孙中山一贯重视政党的功能。孙中山认为政党应具有制定目标、表达利益、社会动员、政治社会化和整合社会的功能。孙中山对政党功能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孙中山的建党思想也随着对政党功能的认识而演变。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具有突出的与时俱进性,但是,由于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一直片地过渡期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如何处理国民党与其他党的关系,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孙中山心目中的政党政治的含义是什么等。因而我们对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也应以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眼光看待。  相似文献   

14.
西方有识之士为何对东方儒学产生兴趣?儒学群体本位的价值与西方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互补是原因之一。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精神自律”的历史建构,涵盖了西方“情商理论”的内容。它倡导敬业乐群的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一般性、共同性成分。若能对儒学的合理内涵作出现代化的诠释,使其融合于个人意识中,将有利于健全的现代人格养成。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有着我国传统教育与近代西式教育两种背景,他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终生关注。他认为教育不平等是晚清社会人权不平等的突出表现,强调受教育是国民的基本权利;主张国家推行普及、免费的基础教育;指出教育要培养现代国民,为民主社会建设服务。受教育者亦应抛弃官本位思想;他还主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重视他们的兴趣与体悟。民主性是孙中山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施蛰存内在的矛盾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的精神世界有着一些相互联系的矛盾侧面。首先是他的政治思想倾向与文化追求之间的矛盾,其次是他在儒家思想与马克思革命学说之间选择的矛盾。这两个方面既可以说是人文理想与革命实践的冲突,也可以说是诗与历史冲突的反映,儒家注重人性的和谐,体现了古典的人文主义关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诗与历史的最终和谐,但它强调必须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正是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之间构成了一种十分突出的矛盾关系,而30年代的施蛰存正是处于这种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7.
西汉初期,叔孙通虽以儒学为高祖制礼仪,但也不过是点缀升平,并未被真正重视;陆贾著《新书》宣传文武之道,高祖忙于削平异姓侯王,儒学分封诸侯的思想,自然不适用。文帝喜"刑名,"景帝不任儒者。可见,儒学在西汉初期处于不得重视、暗中发展的情形。可是,黄老之学由于主张休养生息,清静无为,以及其"形名相实"的理论,最能适应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黄老之学成为汉初70余年间的基本统治思想。这种局面的打破是武帝即位以后的事,从此儒学便被奉为官方哲学,走上了神坛。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也是中外友好的使者。为促进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奔波域外,寻求外援,成为其革命生涯的重要特征。外援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中重要而又特殊的部分。孙中山寻求外援目的地由欧美——日芩——苏俄的历史演变,孕育着深刻的历史内涵,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新儒学面临双重困境和儒学多极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李承贵的"人文儒学"以"人文主义"为基底,上承原始儒家学说之人文特质,援引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试图构建新的儒家形而上学。"人文儒学"是近年来"复兴儒学运动"之一种,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不过,总的看来,"人文儒学"成为儒学本体形态的可能性不大,形上建构也并非儒学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