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读到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下文却没有对王熙凤眼中的黛玉作一番淋漓尽致的形象外貌描绘。打量林黛玉后,王熙凤会怎么看,又会怎么想呢?留给读者一个谜。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贾母、贾宝玉这三个主要人物都陆续登场了,并都亲自问到黛玉读书的问题。有趣的是,这问与答之间竟能将各人的性格都显现出来。一、凤姐之问……(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  相似文献   

3.
王熙凤的“假性”询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请看《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三段描写(按照原作的自然顺序编号):①(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②贾母因问黛玉念...  相似文献   

4.
先请看《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三段描写(按照原作的自然顺序编号): ①(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情景 ,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展现了贾府众人的不同态度 ,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极为生动传神。一问一答之间 ,各人性情跃然纸上 ,对比读来 ,鲜明有趣。一、王熙凤见黛玉———表演见黛玉前 ,王熙凤刻意来晚 ,高声笑语表现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精心装扮 ,簇拥而入 ,显示了自己的富贵豪华。见黛玉时的“携手”“细细打量”后“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的动作 ,和忽喜忽悲、处处围绕老祖宗的一番言语 ,无不显示她的机变逢迎 ,世故圆滑。接下来的几句问话 ,颇令人玩味 :(王…  相似文献   

6.
解泽国 《现代语文》2008,(10):39-40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欣赏人物描写的艺术。王熙凤是第一个出场的重点人物,也是刻画得最生动的人物。传统分析下的王熙凤性格特征主要有: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办法,用黛玉的“纳罕”突出其“放诞无礼”:极力铺陈凤姐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见黛玉,突出肉麻的恭维。  相似文献   

7.
高一语文必修(三)的开篇就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在《红楼梦》中本身就是作者的血泪之笔,是整部作品的"正文起头处",作者不惜笔墨做了多次暗示:黛玉进了贾府,但她绝不属于贾府的世界,贾府也把她当作"异己者",处处强化她"客"的形象。一"、凤姐"热情背后的言外之意黛玉一进贾府,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亲戚,陌生的外祖母,陌生的宝哥哥,陌生等待自己的"热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非同一般,以往,我们总是把她的穿着打扮与她贪婪庸俗、冷酷狠毒的性格特点联系在一起。本文从黛玉的评价、贾府的生活环境、贾母等人的品味、宝玉的服饰描写等多个全新视角来发掘王熙凤对服饰的审美品味,以及她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热情泼辣的性格特点,更进一步体会她在贾府独特的地位和当家奶奶高人一等的气势,从而推翻语文教学过程中单线式分析人物特点的惯性模式。  相似文献   

9.
张则平  宋玮 《现代语文》2006,(1):117-117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几个称呼便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揭示出来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手法,就是"异称"法.  相似文献   

10.
贾府这样一个外观宏伟、内部奢华的所在,人员众多,特别是善演的王熙凤和面善的贾宝玉,足以激发出黛玉初来乍到时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将此时的黛玉的心理就定位为"寄人篱下",未免过多地带有成人化的色彩,这显然不符合文本需要客观解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出场各不相同,各得其妙.先看人物的出场描写.贾母是"迎"出来的.贾母在贾府中地位最高,又是黛玉最亲近的人,黛玉进贾府第一个该拜见的当然是外祖母,而贾母出场不报姓名,未明身份,由黛玉认定,正如评者所云"文约而意奇",在等级森严的贾府哭声中迎客的惟有贾母才能如此.邢、王二夫人,表嫂李纨是"随"出来的,按照封建的礼教家规,儿媳妇平时要在婆婆面前侍候起居,贾母出场带出邢、王二夫人,孙媳妇李纨,合情合理.作者对他们的介绍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12.
《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说是文学类作品中有关人物出场方式的大荟萃。其中人物出场各有千秋,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寡众有序,异彩纷呈。而王熙凤、宝玉出场的描写则是众多人物出场描写中最为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笔。 也许读者的目光过多地关注在他人身上,而忽略了黛玉的出场,其实黛玉的出场更能体现曹雪芹匠心独运之笔力。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在本篇课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是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王熙凤的出场是这一回重要的情节之一。王熙凤的出场是在林黛玉进入贾府见到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及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等人之后。这样写的目的是"欲画天尊,先画众神"(脂砚斋语),在诸神归位之后,王熙凤作为"天尊"的地位便格外突出了。在这位"天尊"未露面之前,我们先听到了她的笑语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脂砚斋评道:"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现贾府的繁华,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熙凤之所以在贾府中拥有大权,是贾府实际的统治者,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除了她的精明能干、惯玩权术外,其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八面玲珑的本领也是深得贾母欢心的原因之一。而她的察颜观色、八面玲珑在见黛玉这一场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各具特色.写黛玉出场,主要从正面进行心理描写、言行描写及从侧面进行外貌描写,揭示其性情;写凤姐出场,主要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法,正面描写其言行举止,并通过黛玉眼中所见,抓住其服饰、容貌特征,展现其性格;写宝玉出场,主要运用了"推来拉去之法"和侧面描写、正文反作、对比描写等手法,活现其形象.  相似文献   

17.
王熙凤,《红楼梦》中最真实、最丰满、最鲜活的人物形象。她既是美与丑的完美结合体,又是善恶难辨、真假难分的多面人;既是封建腐朽制度的忠实卫道者,又是男权社会的大胆挑战者;既是行将枯槁的诗礼大家贾府的"补天之才",又是没落封建社会的殉葬品。王熙凤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令读者既爱又恨,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8.
正王熙凤是贾府由盛而衰整个败落过程的见证者和肇事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面性人物形象,诙谐幽默、机趣善辩、口角锋利、办事干练、同时又工于心计、心毒手狠、贪得无厌。既叫人爱,又叫人恨。写王熙凤之笑,最为精彩的当数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出场即和黛玉的见面:"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语言大师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第三回。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作者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起来置于一片哭的海洋中,其中有贾母、黛玉、宝玉的一类哭。也有王熙凤和王夫人等人的一类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通俗的词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哭,进而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和个性。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辣子”、“凤辣子”指王熙凤,此二词出自贾母之口。《红楼梦》第三回写黛玉进贾府,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道: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