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2006年由全智贤出演的《雏菊》,到冯骥才先生笔下《最后的凡·高》,再到2010年由安德鲁·哈顿指导的《凡·高:画语人生》,以及两部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凡·高传》和《午夜巴黎》所提及的画作,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凡·高不仅是一位以明亮鲜活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天才画家,他谜一般的传奇人生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位天赋异禀、卓尔不群的自我怀疑大师以《星月夜》《向日葵》等画作闻名,以和三个女人纠结的爱情故事疯狂,以无法治愈的精神疾病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自己仅37岁的年轻生命。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作为创作于东汉末年的一部诗集,其中涉及很多人生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写出了古人内心深处几种深刻的人生感悟类型。其中对及时行乐的生动描写,写得温厚缠绵又酣畅淋漓。。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特殊产物。它是身处末世的底层文人无可奈何的人生选择。这种选择的背后,体现了一种理性主义的人生态度。同时它也表明了文人们对生存意义的重新思考,这其中也渗透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正《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首篇,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可以说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在过往的庄学研究中,人们很少注意到其对道教丹道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内在联系。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一书的开头部分写道:"他的哲学思想不仅是我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也逐渐内化,成为我内心世界的重要部分。每当人生跌入困顿之谷,庄子的理念总是成为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支撑我继续前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修订版序  相似文献   

4.
《人心与人生》自序梁漱溟1955年7月著手起草《人心与人生》一书,特先写此自序。於此,首先要说我早在1926年5月就写过一篇《人心与人生》自序了。——此序文曾附在1929年印行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八版自序之後刊出。——回首不觉已是三十年的事,这看...  相似文献   

5.
诗二首     
这里所译的二首诗选自他早期的诗作。《没有走的路》是美国妇孺皆知的一首诗歌,诗人描绘自己在森林中两条岔路面前,断然选择了人迹更为罕至的那一条路,表现了诗人不随流从俗、勇于探索的精神。《雪夜林前仁望》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它描写诗人在风雪之夜策马过一森林,被万籁俱寂、飞雪满林的景色所吸引而止步不前;但因面前尚有迢迢行程而继续驱马前进,表现了诗人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而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决心。  相似文献   

6.
施经 《世界文化》2014,(2):36-38
<正>我们越是习惯于相信性别是种不可移易的天赐神物,就越容易忽视这样个事实,即部分同性恋者是被迫造成的,他们不是由于自己的"天然欲望"或自身的禀赋特殊,而是由于自己人生轨迹的发展和压迫,在这种压迫之下做出了不得已的选择而后成为所谓同性恋者的。罗兰·巴尔特就是这样位被迫成为同性恋者的典型,在他因车祸去世前四年创作并出版的《罗兰·巴尔特说罗兰·巴尔特》则有助于恢复他被"制作成"同性  相似文献   

7.
结识克里斯多弗·里夫是在他一跃就能跳过高楼大厦的时候。那是1977年,他25岁,正在拍摄影片《超人》——一个会使他成为全美国人的偶像的角色。当时我是一名摄影师,为杂志拍名人照片,为电影拍剧照。在为《超人》拍摄剧照期间,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位身材高大、魁梧的演员。但是,我并没有想到他会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正史设置《隐逸传》,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陶渊明作为晋宋之际的隐士,尽管被《世说新语》排除在外,但却在《宋书》《晋书》《南史》等正史中赢得一席之地并最终成为隐士的典型。从编修动机、隐士形象塑造和史料选择来看,正史《隐逸传》建构陶渊明的隐逸身份并将其偶像化,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充满浓郁的政治色彩。陶渊明的很多真实性格,也因此遭到刻意的忽视和屏蔽。  相似文献   

9.
<正>《洛奇》(《Rocky》)是一部电影,也是一段人生。在电影与人生的交织中,缔造了光影和现实的传奇。当我闭上眼睛,一幕幕的画面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美国有一座东部城市叫做费城,如果你询问当地人,"费城的标志人物是谁",你可能会听到一个答案是艾弗森(原费城76人队队员),但是一定会有人告诉你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洛奇",一个从电影里走出的"真实"的人。  相似文献   

10.
苍凉的手势     
丁亚平 《寻根》2001,(6):94-98
桑弧于1946年8月进入华公司,成为该公司第一位基本导演。他邀请张爱玲来编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张爱玲与他相似,年纪轻轻已经成名,而且也非常喜欢电影。在沦陷区,她的《流言》出版,《传奇》又出版,书店报摊,张爱玲的名字随处可见,红得发紫。张爱玲不世出的才情和写传奇的本领,在与桑弧合作的《不了情》、《太太万岁》及《哀乐中年》三个电影创作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模拟世情精确,苍凉而华丽的末世视野入骨透彻,贯注了创作的无限感喟。其细密真切的写实主义的生活的细节呈露和喜剧幽默的精心营造的背后,所着意显现与弥散的仍然是一种人际的、人情的、人的同时也是日常的人生的回声。  相似文献   

11.
刘宝才 《华夏文化》2010,(2):13-15,22
<正>《菜根谭》是一本以人生处世为主题的格言式文集。书中的论恩格言,提倡受人恩惠要感恩报恩,给人恩惠不图报答,并认为施恩感恩出于人性中固有的善。这种性善论的恩论与契约论的恩论可以共存互补,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心理基础。一、一本引人向上的格言式文集《菜根谭》的编著者洪应明,明代嘉靖、万  相似文献   

12.
傀儡人生     
戚蒙 《世界文化》2009,(10):20-21
上映于1999年的影片《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又译《傀儡人生》)是青年编剧查理·考夫曼的剧本处女作,同时也是青年导演斯派克·琼斯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本片自上映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广泛的赞誉,使得考夫曼和琼斯声名鹊起。琼斯在影片中无情地披露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诸多弱点,深切地探讨了现代人扭曲的生存状态。至今,影片还不断引发着电影爱好者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陈益 《寻根》2020,(1):82-84
《鹿城诗集》是明梁辰鱼诗歌的汇集。人们历来关注他的传奇《浣纱记》,对《鹿城诗集》的研究甚少。殊不知他的诗歌不仅记录行踪交往,体现性格意趣,成为文学成就的标志,也可探究他创作传奇《浣纱记》时的心路历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梁辰鱼西游湘、鄂、赣等地,见识永嘉、括苍诸名山的壮丽,对于他的人生,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古之时,以祭祀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宗教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形成了宗教生活和文化的最初形态。周代祖先崇拜盛行,宗庙祭祀与郊天、社稷共同成为国家规定的三大主要祭典活动。作为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毫不吝惜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诗经》是"唱着以人生和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在《诗经》中,不仅可以窥见周代政治、经济、风俗等方面的内容,亦可一睹周代宗教文化的全貌。周代祭祀的献祭品种  相似文献   

15.
陆家齐 《世界文化》2005,(11):29-29
所有俄罗斯作曲家中,在全世界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恐怕要数柴科夫斯基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既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对人生、命运、爱情、婚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切感受在音乐上淋漓尽致的抒发与倾诉.  相似文献   

16.
正一侯外庐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其一生的学术工作中,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史学遗产,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代表著作、理论成就、史学路径以及学术精神。一、代表著作。侯外庐一生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又可以分在六个阶段中。第一段,1923—1926年,这是侯外庐在北京求学的阶段,他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在报刊发表的一些学术、社会以及时政论文,如《哲学与人生》《理想中之妇女解放运动》《一年来的中国政治》等;第二段,19  相似文献   

17.
嵇文甫是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辑录考释了嵇文甫四篇佚文——《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对日抗战与三民主义》《我们要学习宋鈃》《君子之道》。这些佚文从侧面反映出了嵇文甫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抗战风云中的文化选择和责任担当,是对三十年前出版的《嵇文甫文集》的一次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18.
扉语     
认识本国和全人类优秀文化的价值,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对此发掘得越深,则人的精神生活越加充实。经过岁月洗炼的人文经典,如《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们以其简洁的语言文字讲述深刻的人生道理,给人带来无穷的活力。在充满技术功利化的世界中,古代的人文经典可给人的心灵以不竭的灵感,并引进到一个非常  相似文献   

19.
正与猫度过的时光从不会荒废。被猫治愈的不只是夏目漱石出生在日本一个普通的八子之家的夏目漱石(1867—1916),后来成为日本著名"国民大作家"。《我是猫》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作品。1903年梅雨初晴的一天,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猫走进了夏目漱石的家。此时的夏目漱石正在遭受着神经衰弱的折磨,又痛失了人生挚友正冈子规,他的脾气变得十分暴躁,即使面对妻子和女儿也是动不  相似文献   

20.
1874年,遥远的巴黎。莫奈展出了著名风景画《印象·日出》,印象派从此名声大噪。那时,与法国印象派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另一波创新浪潮——“海派”——聚集在上海的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等画家,因其作品的格调清新,而获各界一致好评。 “印象派”波澜 在法国印象派画家历史性成功后的1887年,一位年轻的日本人到巴黎学习美术,印象派成为其人生选择。印象派的外光写生画法赋予他无限的艺术激情,这个人就是黑田清辉(1866—1924年)。黑田清辉于1893年回国,立即在日本艺坛掀起巨澜。他以倾向于印象派的全新艺术观念,改造西画教学并创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