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今世界,政党已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现代民主政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政党政治。实行政党政治、完善政党制度是现代宪政民主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代议制发展起来的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文明、民主、规范的政党制度是实现和推行现代宪政的基本条件,也是现代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清党政关系、党民关系,推进宪政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政党政治的发展与金钱和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金钱和权力一方面推动着政党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政党政治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政党一旦处理不好与金权的关系就有可能葬送自身的发展前程。在政党政治成为国际政治中普遍现象的今天,政党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与金权的关系,以获得更大的政治发展空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埃及政党政治经历了宪政时代、纳赛尔时代和后纳赛尔时代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埃及经历了多党政治、一党政治和政党政治多元化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埃及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穆斯林兄弟会在这三个时期中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对埃及政治民主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表示准备实施宪政.在此背景下,陈启天认为,民主风度的缺乏是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宪政实施要求从事政治活动者具备尊重民意、责任、法纪与公道等民主风度.民主风度的培养应以人本主义为哲学依据,其不易培养既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与人性有密切的关系.陈启天的民主风度论属于政治文化建设范畴,不失为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份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西方宪政为榜样,政党政治成为社会各团体共同的政治诉求。政党在带来宪政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内阁的频繁更迭。政局的动荡,使党争成为众矢之的,所谓“唯务党争,不为国计”[1](上编,p.53)。为此,政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维新运动时期,其宪政思想主要是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其宪政思想主要是重视宪法与国会、主张建立责任政府、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推崇司法独立等等。梁启超认为其宪政思想实行的途径主要有:开民智,新民德;“贤人”政治;国民运动。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框架中构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两个重要制度变量:政府制度与宪政民主,而政府制度建设优先于宪政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渐进改革和增量民主的重要体现。本文接着分析了这种次序安排的原因和局限性,认为政府制度的过密化经营是进行政治性内部化从而引入宪政民主制度的契机,如果不能适时地进行政治性内部化改革,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可能违背这种次序安排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对实业振兴和政治立宪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要存在着两派观点。一派认为,中国要建立宪政制度,先要振兴中国的实业,实业是建立宪政的基础。另一派则认为,宪政是中国振兴实业的前提条件。只有实行宪政,建立起国会,责任内阁,制订宪法,中国才能最终达到振兴实业的目的。振兴实业和政治立宪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发展经济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9.
依法执政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法治从来就是政治明的重要内涵,依法执政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的必然要求。现代政治明的关键是政党政治明,政党政治明的重要标志是执政党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明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就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0.
德国基本法是德国法律和政治的基石,也是德国宪政得以发展之关键。德国基本法从其产生至今,虽历经多次修改然而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这与德国基本法的文本内容、宪政发生的条件以及宪法法院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信息时代网络对社会的影响成为政治中的重要因素,传统政治学的国家,权力,政策三个主要方面在网络影响下发生了根本变化。章分析网络在政治的主要方面即网络政治体系,网络政治权力,网络政治政策和世界网络政治的影响和作用,叙述了网络时代政治学的新内容,提出构建网络政治学的设想,它包括网络技术体系,网络政治化,网络政治运作,世界网络政治等。  相似文献   

13.
14.
在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今天,科学地理解政治有其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就此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Roy Nash 《Education 3-13》2013,41(1):14-18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research funded as a ‘Best Practice’ project by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DfES) designed to use action research to progress the government agenda for healthy schools. The project involved teachers working with university researcher. The outcome is five small research reports consisting of two studies into playground behaviour management, a report on the production of a school drug policy, a review of transition from Nursery to Early Years school provision and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 Family Nurturing approach used with pre-school pupil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includes reflection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outcomes giving voice to the teacher-researchers by drawing on the reports they have compiled. Th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are for more projects which use action research to promote change in our school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