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宋海霞 《新闻知识》2012,(8):110-111
新闻写作中使用直接引语看似枝节小事,却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新闻直接引语使用中失实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维护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来讲,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直接引语客观真实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而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说话,便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之一。 直接引语指的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语已成为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随意翻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都不难找到使用直接引语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新闻写作教程中,引语常常要辟专章讲述。有人甚至说:“没有引语的新闻,不论篇幅长短,都像月球的表面一样贫瘠荒芜。”(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当然,他们强调引语的重要性,更多的与他们的新闻观,特别是新闻制度有关。比如,在他们看来,引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分清楚“是你的话,还是我的”,或者说就在于“提供消息来源”。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会受到同行的奚落,甚至要吃官司的。我国新闻写作书中不曾对引语作很特别的强调,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忽视引语的重要性。从我  相似文献   

4.
所谓新闻中的引语,即是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一般只知道叙述事实,却不习惯或不善于运用引语,往往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当前新闻写作有待改进的一个课题。殊不知,新闻写作虽然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但并不排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倘若新闻中用上必要的引语,有时会产生种种积极的作用。突出的一点,写作时巧用引语,等于给新闻中撒进了“味精”,可以使通篇报道有了“鲜味”。这里不妨举一例。本来会议新闻常常写得死板,年复一年大体上是一个“模式”,不是堆砌些“隆重召开”、“气氛热烈”之类的形容词,就是排列大串名单,写些“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等套话,让人一看就兴味索然。可是,如能巧用些引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新闻研究领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意义的研究,我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也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而在西方新闻界,几乎到了没有直接引语便不成新闻的程度,西方新闻学者也普遍重视对直接引语问题的研究。直接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许多情况下必不可少。直接引语是新闻中用引号引起来的新闻中人物(包括新闻人物)说的话,直接引语要真实、准确、一字不差,完全忠实于新闻中人物的原话。中西在使用直接引语方面的差距我国记者在重视使用间接引语的同时,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尤其是对于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常通篇采用间接…  相似文献   

6.
“引语是一则消息或特写的灵魂,它们能让无趣的故事变得有生命力.能使好故事变得更有趣。”在西方新闻界,能够巧妙地使用合适的引语——尤其是直接引语(direct quotations)——是一个好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巧妙地使用直接引语能为新闻报道增色,但是直接引语必须确保准确使用,因为“引号是对受众的一份誓约,它保证引号中的话是某人说出或写下的原话”。一旦使用直接引语,编辑、记者必须确保引号中的句子是来自当事人的原话,而非杜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述形态,直接引语能给文本创造出"逼真"的叙述效果。也恰恰因为这一点,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直接引语更应严肃和审慎,不能不顾新闻叙述的真实性要求,乱用直接引语;也不能不顾新闻叙述的有效性要求,滥用直接引语。过分沉迷于直接引语营造的叙述效果,容易让新闻记者产生一种自大的感觉,以为可以通过操纵叙述技巧,人为制造真实感或隐晦传达观点,这其实都是不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是需要避免的新闻叙述误区。  相似文献   

8.
新闻,一般不可能不包含有引语的内容。引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很有必要对引语的技巧做一番研究。引语,是指在新闻写作中精当的引用新闻人物的语言,或报告、演讲中的话语的一种写作技巧。是用客观报道手法写活、写好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在1995年度的《人民日报好新闻集锦》一书中,编者辑录了当年刊发在人民日报上三十三篇优秀通讯,除《1994年全国获奖邮票赏析》的“前言”与((6亿美元外汇储备多不多?》两文,归于通讯略显勉强外,其余各篇均包含有引语的内容,其中用直接引语做标题,就有7件之多。这是偶然吗…  相似文献   

9.
西方新闻教科书把直接引语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相比之下,国内新闻报道就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引语缺失、不善用直接引语的现象。本文通过大量报道文本实例阐述了直接引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使用直接引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做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报道应找准“动情点”。笔者认为,一则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找准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动情点”,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若能抓住动情点,就能使新闻报道“出彩”、“传神”,满文生辉,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3.
石坚 《传媒观察》2005,(10):57-58
在新闻报道中引用人物原话,已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段,是让新闻变活的“秘密武器”之一。西方新闻教科书中把它称作“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既然是对“事实”的报道,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既严格又基本的写作要求——准确。新闻的准确内涵有许多方面,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客观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细节、数字、引语等等,而准确表达这诸多要素,都离不开语言的驾驭。因此,运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所要表达的新闻事实,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6.
周雪远 《新闻世界》2009,(10):53-54
记者作为新闻的叙述主体,对新闻报道起着最直接的作用。考察《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中的叙述主体,发现“我”和“记者”是其主要的角色定位。同时,叙述主体主动将话语权下放,大量使用“直接引语”,使人物报道生动、真实,信息平衡。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商业利益对业务操作的侵蚀让人忧思。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能言简意赅介绍新闻事件,还会运用恰当的文学手法进行润色,凸显出不同类型新闻稿件的特色,提升新闻稿件立意,树立鲜明的新闻稿件冈格。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稿写作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优化新闻稿写作结构;根据新闻报道特色.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爱看电视、电影,因为电视、电影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艺术,展示内容都使用画面,观众通过视觉就能直接感知得到。若报纸新闻报道中也能展示视觉形象,势必大大地提高可读性。视觉形象就是要求对新闻事实多描写,少陈述,把文字转移成视听兼备的、可感、可触的画面。正如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提倡的:“新闻写作要表  相似文献   

19.
引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新闻报道更有现场感、立体感、节奏感,增强真实性、可读性。不同的引语形式有不同的作用和运用方法,本文阐述了引语的含义、分类、作用,分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恰当地使用引语,以提升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与理解力。  相似文献   

20.
胡蝶 《新闻世界》2012,(9):226-228
在报纸新闻中,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是最主要的两种转述方式。直接引语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给读者的印象极少像间接引语那样掺杂报道者的个人观点。然而不可否认,报道者也可以通过对直接引语的转述动词、转述内容、消息来源等方面的巧妙处理成功介入语篇含义,从而达到报道目的。本文试图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英汉新闻语篇为例,探讨直接引语常见的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