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伯阳 《收藏》2010,(10):62-63
宋金时代瓷枕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南北方各窑口产品各有千秋,最具特色的产品要数磁州窑。金代流行枕式中较有特色者为虎形枕,由于受北方雄健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影响,各种生动威猛、粗犷凝练的虎形枕构成了金代磁州窑产品的特色之一。下面介绍本人收藏的几方虎枕。  相似文献   

2.
金代磁州窑三彩虎纹枕(中鼎信)器物特征:此件金代磁州窑三彩虎纹枕色分五种,以黑釉做底,酱釉做装饰底,主题图案施黄、绿釉,用白釉镶边。构图非常讲究,以花叶为背景、边饰,山石做近景,线条道劲有力,衬托出虎的肥壮雄浑。此物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较高。尺寸:高9厘米长29.5厘米温馨提示:虎纹瓷枕一般较为罕见,寓意吉祥。售价:4.5万元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6,(3)
正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所藏山西产陶瓷枕有70余件,绝大多数可以断定其时代属金代。而对于这些陶瓷枕具体窑口的断定一直语焉不详,这一点引起笔者的注意。其实在山西金代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陶瓷枕,散布各地区的窑址中也偶尔可见陶瓷枕残片,这些陶瓷枕有的兼具磁州窑、定窑、钧窑的特点,但又与其他地区出土的陶瓷枕有着明显区别。而随着山西地区窑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山西陶瓷枕的面貌也逐渐明朗起来。尤其是2014年孟耀虎先生所著《瓷枕玄珠》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我在孝感古董市场上从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处购藏到一件白地褐花虎形枕。长26厘米,宽12厘米,高14厘米。虎枕身体作伏卧状,体态丰满,虎尾从另一端盘至腰部,四肢匍匐,虎体微向内弯曲成弧状,虎背正好枕头。虎头侧视,嘴生胡须,两眼圆睁,  相似文献   

5.
赵学锋 《收藏》2012,(3):50-51
2010年11月,磁州窑博物馆征集收藏了一方金代磁州窑三彩童子戏狮枕(如图),枕的造型很独特,为以往之少见:一只狮子侧卧在后,两个童子躬卧其前,一童子右侧卧,将狮子尾巴牵搂怀中,丰满的脸蛋上憋足劲力,又溢满微笑;另一个童子则左侧卧,肘支立,托住圆圆的脑袋,整个后脑壳  相似文献   

6.
赵学锋 《收藏》2012,(2):50-51
2010年11月,磁州窑博物馆征集收藏了一方金代磁州窑三彩童子戏狮枕(如图),枕的造型很独特,为以往之少见:一只狮子侧卧在后,两个童子躬卧其前,一童子右侧卧,将狮子尾巴牵搂怀中,丰满的脸蛋上憋足劲力,又溢满微笑;另一个童子则左侧卧,肘支立,托住圆圆的脑袋,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7,(11)
正固镇瓷窑址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北部吕梁山南麓,黄河与汾河交汇的三角地带。2016年3月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制瓷作坊、瓷窑炉等相关制瓷遗迹,出土数以万计的陶瓷器(片)和窑具。其中最能代表该窑特色的莫过于出土的金代装饰陶瓷枕。本文结合固镇遗址内出土的陶瓷枕标本及部分馆藏河津窑陶瓷枕产品,从胎釉、造型、装饰技法和装饰题材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祖先与老虎共同生存于中华大地,虎的图案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也比比皆是。例如,兵营里调兵的信物称虎符,在绘画作品、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也经常将虎作为主要题材,中国的地名、人名里“虎”字更是随处可见,就连孩子们穿戴和玩耍的也都是虎头帽、虎头鞋、虎形枕、虎玩具等。  相似文献   

9.
正《说文解字》:"枕,卧所荐首者。从木,冘声",说明木枕是古人最早使用的枕头之一,古代还先后出现过玉石。陶瓷,漆器。皮革等各种质地的枕,尤以陶瓷枕流行时间最长,深受人们喜爱。陶瓷枕不仅反映胎釉,烧制等工艺特征,还蕴含了丰厚的美术。民俗、文化等人文元素。陶瓷枕唐代已开始流行,宋金元时期的瓷枕烧造窑口众多,磁州窑系最具代表性。考古出土和传世有大量的精品存世,也见于欧美和日本等海外公私收藏。本专题分为"枕之史""枕之形""枕之粹"三个篇章,每一章节各有侧重,包括发展史梳理,各形枕的源头与造型变  相似文献   

10.
牟建平 《收藏界》2010,(1):124-124
2010年是中国农历虎年,与虎有关的艺术品自然受到藏家的格外青睐,而《吉祥虎尊》正是一件是由著名画家阎正和当代景德镇陶瓷大师蔡玲玲联袂创作而成的画虎陶瓷精品,堪称画与瓷的“珠联璧合”之作。  相似文献   

11.
方其 《收藏界》2012,(10):28-31
在中国,龙文化大行其道。其实还有一种文化与之相伴而行,这就是虎文化,所谓"虎踞龙蟠,卧虎藏龙,龙潭虎穴,龙腾虎跃,生龙活虎",早已是汉语中常用的词汇。相对来说,虎文化与民间百姓的联系更为广泛而密切。比如:在陕西关中农村,小孩子过满月时送花老虎,长大些睡老虎枕,戴虎头帽,  相似文献   

12.
从考古调查中得知,陈炉陶瓷创烧于金代末期,历经元、明、清、民国并一直延续至今。在金元时期,其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刻花、划花、贴花、捏塑等装饰手法也有运用。在明代受到当时另一北方窑口——磁州窑的影响,绘画装饰手法异军突起,占据了陈炉陶瓷的装饰主流。  相似文献   

13.
耕生 《收藏》2013,(6):38-43
陶瓷枕具是古陶瓷收藏中的特色品种,肇始于隋代,造型林林总总,有腰圆形、如意头形、箱形、兽形、人形等多种,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饰,题材丰富多彩,有些还配以诗词、民谣、俚语村言;用途上,除了实用卧枕,还有作为随葬明器的头枕、脚枕,尺寸极小的则是书写、医疗用的腕枕及脉枕,它们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了古代陶瓷制作与装饰的时代特点,折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相似文献   

14.
耕生 《收藏》2013,(11):38-39
陶瓷枕具是古陶瓷收藏中的特色品种,肇始于隋代,造型林林总总,有腰圆形、如意头形、箱形、兽形、人形等多种,以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为饰,题材丰富多彩,有些还配以诗词、民谣、俚语村言;用途上,除了实用卧枕,还有作为随葬明器的头枕、脚枕,尺寸极小的则是书写、医疗用的腕枕及脉枕,它们从一个独特角度反映了古代陶瓷制作与装饰的时代特点,折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相似文献   

15.
阮浩  滕卫 《收藏界》2013,(12):65-72
在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上,宋三彩指“宋、金时期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见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第9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增多,逐渐对金代的三彩器有了较为全面的认氓。三彩器属于低温釉,  相似文献   

16.
这款宋代珍贵文物吉州窑酱褐釉印花枕珍藏于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此枕曾于2007年12月在广东顺德博物馆开展的"浔阳遗珍.传世瑰宝—九江市博物馆馆藏陶瓷精品展"上展出,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有着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相似文献   

17.
海岩  孙红飞 《收藏界》2010,(2):30-34
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堪称为“中华第一虎”,其后河南历代关于虎造型的青铜、玉雕、石刻、陶瓷、绘画更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8.
张海军 《收藏界》2015,(2):45-53
据考证,枕的起源大概在殷商时代,而关于枕的最早记录是春秋时期《诗·陈风·译波》上面记录的"辗转伏枕"。那么瓷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现得知,在河南安阳的隋代开皇年间的张盛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瓷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瓷枕实物。从陶瓷材质的发展来看,经过了由陶至瓷的转变,枕也是如此。从时间跨度上来  相似文献   

19.
陈馨 《收藏》2010,(8):56-59
虎文化在我国很多民族中普遍存在,汉族、彝族、纳西族、朝鲜族等各民族的艺术中都有形式多样的虎纹图案和信仰习俗。虎不仅是凶猛的野兽或者权威的象征,也被人们视为有灵性的保护神,具有驱魔避害等象征功能。南朝梁人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卷六虫兽三品“虎骨”条下就说:“虎头作枕,辟厌恶。”  相似文献   

20.
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堪称为中华第一虎,其后河南历代关于虎造型的青铜、玉雕、石刻、陶瓷、绘画更是屡见不鲜。本文就洛阳地区一些有关虎的文物择其精要,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