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守友 《现代语文》2006,(12):43-44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作为中国现代学的奠基人,其贡献不仅表现在学创作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在与形形色色的封建保守派、复古派、伪道学家的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斗士精神。在现有教科书中我们所了解的鲁迅,其前期作品多受达尔进化论的影响,后期的杂是以马列理论作为其思想精髓;殊不知在鲁迅寻找对敌斗争的有效武器中,也运用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上还是从文本的具体内容上都完美地呈现出了鲁迅创作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以及鲁迅先生对弗氏学说的基本态度。完成由"性"到"吃"的转换,是从现代病理角度理解"狂人"之"狂"及其所发现的"吃人"这一象征意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补天》的创作理念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鲁迅将青春期的躁动与焦虑作为创造的原始动力赋予了女娲,这种创造性的运用,使《补天》成为挑战中国传统思想的拓荒之舟。  相似文献   

4.
试论鲁迅的杂文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杂文观,是一个丰富、完整,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体系。本文试从鲁迅对条文文体的确认,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提倡和实践,以及对杂文创作规律和美学原则的发现和总结等三个部分,探讨鲁迅杂文理论的丰厚内涵以及对中国现代杂文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因此,对鲁迅思想与创作的研究,从不同程度上都涉及到了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最近,青年学者高旭东教授所出版的(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漩涡中)(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文化冲突》一书,从中国近代社会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历史背景出发,深刻地论述了鲁迅以及中国现代知识阶层面对现代化而做出的痛苦与艰难的选择。作者以齐鲁学派的严谨学风及青年学者的朝气睿智,对鲁迅思想演变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做了极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  相似文献   

7.
鲁迅杂文与林语堂小品文思想艺术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2、30年代的中国现代学史上,鲁迅杂和林语堂的小品创作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潮流和倾向,对现代散的发展,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本试图通过对鲁迅杂与林语堂小品的比较,领略鲁迅杂和林语堂小品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心理分析小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也在我国出现了。周作人最运用心理分析理论来阐释学现象。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首开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先河。 但真正专心致于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是活跃于三十年代坛的施蛰存和穆时英两位作家。四十年代可说是我国心理分析小说的鼎盛, 涌现了一大批象路翎和张爱玲这样卓有成就的心理分析小说作家,最后发展到作家无名氏,则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史上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奠基人弗基人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等文章,尽管有种种不足、缺陷、偏颇,但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运用潜意识心理理论分析挖掘作家艺术家创作奥秘的先河,实为现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发端。  相似文献   

10.
萧红与鲁迅有师承关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深受鲁迅先生关怀、呵护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创作有鲁迅的风格,刀子的伤口更多地透视着深沉的社会历史思索和深刻的批判力,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极为合拍,但好身上同样兼具外来文化之影响,因此,也极富张扬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主要写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题材。在有关知识分子的小说中描述了当时中国社会两类知识分子中的五种人物。鲁迅有关知识分子的小说中对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概括、新的小说模式、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集中体现了“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相似文献   

12.
围绕"顾彬论鲁迅"这一案例,可以考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在把"现代性"理论转型为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方法时的学术得失。所谓"得",是指顾《史》能将"现代性"原型,经"中国现代性"这一中介,推导出政论化的"对中国的执迷",且将其视作"中国文学现代性"来史述鲁迅,这表明顾彬作为资深汉学家在方法论上的慎思。所谓"失",则指顾《史》不过是把百年中国文学作为张扬其"现代性"阐释能量的文史道具,故其论鲁迅也就颇失水准,不仅大体规避了对鲁迅文学的纵深述评,即使偶尔言及阿Q,也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我们这个民族复杂心灵史的凝聚和浓缩,是鲁迅这位东方哲人心灵阵痛和冲突的艺术结晶。探讨鲁迅创作《野草》时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接受心理,以说明鲁迅对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是鲁迅的乡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直接影响了鲁迅早期的辑录工作;章学诚的史学观念影响了鲁迅在读经读史问题上的见解,并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解释其《补天》创作动机时说,他取了弗洛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但是,细读《补天》却发现,鲁迅对弗洛伊德的创造动力说并无推崇之意却有淡化之举;对人的原欲的理解与弗洛伊德也无根本认同;对弗洛伊德“升华”的现实性也抱有诸多疑惑矛盾。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解读和文化语境分析后认为,从鲁迅身上我们可看到中,西方文化观念在20世纪初的碰撞,从鲁迅早期意识的沉痛矛盾中我们可看到当时中国深沉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译作颇丰。他提出的"硬译"主张在我国文坛曾引发过极大的争议。今天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从文化的视角重新评估鲁迅的翻译观及其译文,可以发现"宁信而不顺""欧化"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观和极高的译学价值。鲁迅的翻译思想至今仍启迪着翻译研究与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构建,对中外文化交流,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医者身份和文化品格-从另一种角度走近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拯救”意义而言,鲁迅终其一生是中华民族一位特殊医者,其核心医疗方针是:救人、救心、立人。“以毒攻毒”是鲁迅独特的治病思维,“烈药”、“毒药”是鲁迅常用的处方药物:由“进化论”到“阶级论”不过是治病处方的一次调整,医者鲁迅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更改。鲁迅“救孩子”,“救妇女”,最伟大的贡献在于设立了“阿Q病房”;医者鲁迅有其自身的痛苦,也有其独特的超越方式。鲁迅的医者品格和文化品格是统一的,通过还原鲁迅的医者身份进而认识鲁迅的文化品格,不失为研究鲁迅的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野草》中以其忧愤深广的观察与思考,以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勾画了一幅凝重、幽深、瑰丽、怪诞的“野草”世界.充分展现了他付社会人生的思考及其深咬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0.
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咏叹最多的自然景物之一,月亮意象在古代文人和鲁迅的作品中存在着诸多不同。鲁迅既继承了古典月亮意象的抒情写意,又于月中蕴涵了深邃的思想,更渗透着鲁迅透过月亮意象对社会、民族的忧愤与探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