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中学语文》编辑部: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地质之光》、《包身工》、《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等报告文学作品。在讲解时,学生提出了“报告文学是否允许想象”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教师认为报告文学写的是真人真事,不能想象,否则就是掺假;有的教师认为报告文学现在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说文学离开  相似文献   

2.
尹均生同志为我们献出了一本关于报告文学的专门论著《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读了尹均生同志写的这部论著,最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独树己见、旗帜鲜明。他为报告文学提出了两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而兴起的文学体裁;瞿秋白和周恩来同志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报告文学是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红旗前进的,它同样经历了曲折的途程,同样经受了风烟烈火的考验。从周恩来同志和瞿秋白同志高举报告文学的战斗旗帜之后,郭沫若同志的《北伐途次》和方志敏同志的《狱中纪实》都是旗帜鲜明地反映了革命的进程的。再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3.
新编中学语文放材中的报告文学选目,除唯一一篇事件型作品《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之外,其余全部是以人物型报告文学为主,它包括有中国30年代以来至80年代初期的作品:《包身工》、《截肢与输血》(《诺尔曼·白求恩:》片断)、《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两百个将军同一故乡》,另加上一个捷克作家伏契克昕写《绞刑架下的报告》之片断《二六  相似文献   

4.
在诸多媒体的’98图书排行榜上,报告文学《大国寡民》的上榜频率是最高的。由于写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加之以前所写的报告文学《以人民的名义》及其续篇《讨个说法》和另一部报告文学《在底层》,作者卢跃刚被媒体誉为中国最有良心、最富正义感、最敢替老百姓伸张冤屈的作家和新闻记者。许多被苦难和邪恶煎熬得实在活不下去而呼天天不应。叩地地不灵的平头百姓,正是读了这些报告文学,萌生了到《中国青年报》找卢跃刚去的念头。在老百姓眼里,卢跃刚是中国新闻界里的“包青天”。《大国寡民》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国寡民》讲…  相似文献   

5.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报告文学的崛起,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开端,报告文学从此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彻底改变了作为“二等文学”和长期徘徊不前的尴尬境地,持续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多次占据我国文学的主要舞台,热潮迭起,几度辉煌,创作了许多产生过轰动效应的佳作,至今我们仍能如数家珍似地数出许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比如,《正气歌》、《命运》、《大雁情》、《祖国高于一切》、《三门李轶闻》、《中国农民大趋势》、《唐山大地震》等等.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几度辉煌,这是因为它遇上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个伟大的经济变革时期,一个迫切需要报告文学,也能产生伟大报告文学作品的时代;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我们的新闻体制不完备,舆论监督体制不完备,新闻传媒体不能随便发消息,较难把生活中负面生活事件反映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这就需要报告文学予以补充.特别是一些“冰冻新闻”,若干年过去,解冻以后,被写入报告文学,仍不失其新闻性,报告文学也因此格外受到青睐.物换星移,20世纪9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报告文学面临强有力的挑战,报告文学的阵地被挤占,报告文学的影响在缩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评论李鸣生的长篇报告文学《风雨长征号》的同时,阐释了关于报告文学五个方面的问题:关于报告文学的长与短;报告文学新闻性新解;正义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本源;报告文学独特的审美取向;潜规则与显规则探究。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过程中,作为时代敏锐神经的“艺术文告”——报告文学,有过令其任何文体都无法比拟的辉煌.这一时期里,每一次较重要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突破,都有报告文学作为先导而出现.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和《小木屋》带动了重新评价知识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国的“小皇帝”》、《黑色的七月》促使人们重视教育改革;《伐木者,醒来!》、《中国的水污染》等,向人们展示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提出的严重挑战,警示人们关注“绿色主题”.然而正如报告文学作家乔迈指出:“成功容易掩盖矛盾.……醉眼陶然中没有做好继续发展壮大的准备.理论尤其贫弱.偌大中国,有几个算得上是远见卓识的报告文学理论家?我们的理论家大多是在研究小说之余揭示涉猎一下报告文学,大多又是就事论事”,这种理论与实际相悖的状况,有碍于报告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为  相似文献   

9.
解放以来,文学界对我国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就大量发展着”,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其实都是报告文学作品,而“报告文学”的名称,“不过是后来加的”。①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三十年代在抗日救亡中“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②这种意见大都是采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一些论述报告文学的文章的看法。第三种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10.
《包身工》是20世纪30年代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元。”(引文见于发表《包身工》的《光明》杂志的《社语》)《包身工》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论报告文学议论增多之原因及其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发轫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继之出现了黄宗英、柯岩、理由、程树榛、陈祖芬、孟晓云、肖复兴、钱钢、霍达等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报告文学铺天盖地而来,这在中国写作史上是很独特的。也许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改革大潮的推涌,是作家使命感的催产。报告文学的势头很猛,它正以不可逆料的发展呈现在人们面前。报告文学从人物报告文学、事件报告文学发展为全景式报告文学、问题综合式报告文学。遍览这些报告文学,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报告文学中的议论成分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年一月,《时代的报告》创刊号重新发表了茅盾同志四十年前的文体论《关于报告文学》(原载一九三七年二月《中流》一卷十一期)。在这篇论文里,茅盾同志精辟地论述了报告文学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我们今天常说报告文学是“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统一,实际上是和茅盾同志这篇文章的启发分不开的。茅盾同志并且指出:“我读过若干‘来路货’的报告文学,觉得他们的形式范围颇为宽阔;长至十万字左右,简直跟‘小说’同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作家徐光荣同志成果甚丰,1987、1988年,连续出版了《爱神的响箭》、《传神的眼睛》等两部近四十五万字的报告文学集。他的有些报告文学作品,已在省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充分显示了徐光荣报告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就。读过《爱神的响箭》、《传神的眼睛》这两部报告文学集,那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它堪称时代画卷,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4.
将叙事学理论与报告文学批评相结合,对于分析报告文学有很大的意义。本文运用叙事文学理论,从叙事话语、叙事结构与叙事伦理三个方面比较研究叶多多的报告文学《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  相似文献   

15.
章罗生先生 2 0 0 2年出版的《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与他 1995年出版的《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相比 ,不仅增大了篇幅容量 ,更主要的是大大增重了学术含金量。尤其是在学术浮躁之风日浓的今天 ,这一高品位的学术成果 ,不仅弥足珍贵 ,而且具有一种强有力的示范意义。大致说来 ,《发展史》具有以下学术特色和意义 :一、文学史研究的整体意识该书的研究时段从 1898年始至 2 0 0 0年终 ,横跨整整一个世纪。著者既追根溯源报告文学的初始 ,又零距离地研究报告文学的最新发展 ,在对该文体的一切场域详尽了解的基础上 ,把其百年…  相似文献   

16.
宋之的创作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等三位作家创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脍炙人口的短篇报告文学经典之作,并都曾以其厚重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短篇报告文学经典突破了通讯报告的一般模式,为当代报告文学的文体探索树立了优秀的"范式",具有穿越时空的审美意义,尤其对当前报告文学创作"抑长扬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报告文学,发滥觞于本世纪20年代,确立于30年代,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报告文学创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曾经历过几次勃兴、发展与繁荣.第一次是30年代初和抗战时期,当时的“左联”执委会就多次作出决议强调和倡导创作报告文学,于是出现了钱杏邨编辑的我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以及夏衍的堪称典范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包身工》等.第二次是解放战争及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时期,报告文学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过长足的发展,代表作有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刘白羽的《环行东北》、曾克的《挺进大别山》以及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第三次是狂热的大跃进的1958年,报告文学的短暂繁荣,助长了浮夸风、共产风,接下来便是难堪的沉寂.总的来说,我国报告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曲折而缓慢的,始终未能摆脱“二等文学”、“亚文学”的附庸地位.直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迎来了报告文学的真正、持久的繁荣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掀开了我国历史崭新的篇章,经由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我国进入了一个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18.
从1979年的夏天开始我一共写了10年报告文学。在这10年中,我基本写了这样三类:一是我的前一辈人,比如《柴达木传说》《生当做人杰》;一是我的同一代人,比如《啊,老三届》;一是我的下一代人,比如《和当代中学生对话》。我以为报告文学应以描摹当代生活为己任,而当代生活应该是由这样三代人所构成,他们是当代同时也必然是我的报告文学的主角。我的这些报告文学写的都是一些普通人。罗曼·罗兰曾言:“对普通的人就要表现普通的生活,它比海洋还要深,还要广。我们之中最渺小的人,也包藏着无穷的世界。”不管旁人怎样写,外界怎样变,我恪守这一信条…  相似文献   

19.
展现神州大变革的历史性画卷──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巡礼尹均生,徐新民引言中国的纪实文学源远流长,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到煌煌巨著《史记》,都为近代报告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源头和滋养。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报告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反映伟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两种不同的写作体裁 ,报告文学与通讯究竟有何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呢 ?抑或说 ,两者的本质区别究竟何在 ,多年来 ,这一直是新闻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一、报告文学与通讯的不同之处(一 )写作体裁上的不同。报告文学属于新闻性文学 ,具有多姿的文学性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报告文学是选择的艺术 ,在千百万人物或事件中选择报道对象 ,在报道对象成百成千个事例、细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来塑造对象、反映事件。因此 ,它的创作方法应该重再现 ,而不是重表现。 2 .报告文学要求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更深刻地揭示矛盾 ,更完整更形象地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