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2008—2017年我国西部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与评价,探究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在只考虑地理距离的空间关系下,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质量的空间分布呈现着"高-高"集聚与"高-低"极化的趋势,形成演化空间差异相对明显的空间格局;(2)影响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质量的因素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其中资源储量、开放度、技术创新起到促进作用,而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政府干预产生阻碍作用。研究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实施生态评估机制与产业政策布局,合理进行人力资本、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利用空间溢出效应实施生态导向的目标责任制;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升工业化的质量型绩效水平,实现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8-2017年间的西部1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新型工业化质量进行测度与评价,探究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质量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及影响因素的时空作用机制。结果显示:①在只考虑地理距离的空间关系下,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质量的空间分布呈现着高—高集聚与高—低极化的趋势,形成演化空间差异相对明显的空间格局。②影响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质量发展的因素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资源、开放度、技术因素对西部区域新型工业化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资本、劳动力、政府规模阻碍了西部工业化质量的提高。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实施生态评估机制与产业政策布局,合理进行人力资本、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利用空间溢出效应实施生态导向的目标责任制。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升工业化的质量型绩效水平,实现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曾瑶 《预测》2023,(4):51-57
研发投入经济效益是衡量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2010—2019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的时空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呈现波动性上升的态势。(2)区域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存在差异性。其中东南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最高,西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最低。(3)区域间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存在集聚效应并呈上升趋势。(4)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质量、信息基础设施和专利申请数量有助于促进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经济效益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对相邻地区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国家不断地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本文主要研究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对经济拉动的影响,通过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分类、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如何对经济产生作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创新基础设施是推进国家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全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1995-2018年数据划分创新基础设施的演化阶段,选取2010年和2018年数据,运用Arcgis和GeoDa分析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创新基础设施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创新基础设施按发展情况可分为1995-2010年的初步发展阶段和2010年之后的快速发展阶段。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存在路径依赖,整体呈H型分布,科教基础设施从北京为单核心演变到“北京-上海”双核突出,武汉、南京等城市为次核心的空间格局,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的双核心共生结构。③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具有一定集聚现象,但集聚度较低,符合胡焕庸线的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及个别省份的发达城市,东部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强。④总体上,财政政策和创新企业对创新基础设施影响最大,其次是创新人才和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创新基础设施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成果加深了理论上的认识,对未来如何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相继设立的国家高新区为实验场景,利用1994—2017年中国276座地级市数据,通过多期倍差模型检验国家高新区对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1)国家高新区促进地区吸引FDI,尤其东部地区,以及自然资源依赖度低、市场及人力资源优越的地区;(2)上述政策效果通过提高地区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及基础设施水平而实现的。本文为国家高新区政策评价不一的结论提供微观证据,并对深化市场对外开放的系列改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至2018年数据,以2010年为阶段分界点划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演化阶段,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采用2010、2018年数据分析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解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在1995至2010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10年之后为快速增长阶段;(2)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匀,符合胡焕庸线的分布规律,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是东部核心区,其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分布整体呈"H"型,科教基础设施从北京为单核心演变到北京、上海双核突出,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的双核心共生结构;(3)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具有一定集聚现象但集聚度较低,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及个别省份的发达城市;(4)总体上,财政政策和创新企业对创新基础设施影响最大,其次是创新人才和金融发展水平.由此提出未来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创新资金投入和扩大对外创新开放程度,营造活跃的创新环境以及完善创新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宏中  刘祥 《科协论坛》2008,(3):150-151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下且发展速度缓慢,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低.现代经济学普遍认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竞争力,而区域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则来源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造区域竞争优势并保持优势的有效方式.就我国现有国情来讲,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占相当大部分,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实施科技创新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恩施自治州为例.就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服务体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复杂系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以2016—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项目形成的成果数据为基础,对截至2020年底项目完成成果的成果形式及其细项指标的成果分布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未来项目的发展规划提供基础的数据储备与分析铺垫.  相似文献   

11.
为弥补目前对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与异质性分析以及二者交互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检验的不足,基于系统关联与空间互动的视角构建流通数字化和制造业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14-201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与广义三阶段空间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的协同发展具有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转变,且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沿海优于内陆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从空间互动来看,二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流通数字化改造能够促进本地流通数字化发展,但对本地制造业韧性提升产生抑制作用;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增强由于回波效应阻碍本地流通数字化转型,同时由于示范效应增强本地制造业韧性。今后,我国应加强统筹流通数字化与制造业韧性耦合发展的协同建设,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树立区域间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的全局思维,形成产业间互利共生的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将经济、环境系统与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相结合,以从三元到五元系统的绿色发展视角研究中国不同区域2005—2019年之间关于水资源-能源-粮食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的时空差异、耦合协调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各省份五元系统绿色发展指数总体不高,发展趋势较为平稳,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2)大部分省份的五元系统耦合协调度都在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区间,耦合协调度水平还比较低;(3)五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大多数年份内都呈现出显著正向的空间自相关,表现为正向的空间集聚现象;(4)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类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特性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各类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并考虑到每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空间上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提升本区域和邻近区域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和城市群的视角,以2013—2020年我国284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首先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在持续提升,绿色创新是改善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的关键;其次在城市和城市群视角下,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呈现空间差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各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99~0.654之间,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整体显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以及“高高—低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性。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科技创新支持、环境规制、区域城镇化率等因素对我国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据此,基于这些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影响,提出了促进区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联系,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5—2014年面板数据为例,建立两者耦合协调模型,并从时空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率先进入优质协调,区域整体跨越5个等级;在空间上,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处于劣势。随后通过SPSS22.0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影响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为探讨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舆情治理问题,以耦合理论为基础,研究政府舆情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线性交互关系。[方法/过程]基于熵权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政府舆情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政府舆情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略高于中部地区。据此,提出政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鉴于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县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析和时空跃迁分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5—2020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机制,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拮抗阶段,逐步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的放射性分布特征,重庆主城区的放射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增强,但是成都主城区的放射作用在逐渐减弱;(2)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3)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潜力和城市空间因素都对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耦合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兼顾和强化与邻近地区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吸引力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春燕  白凯. 《资源科学》2011,33(5):905-911
本文以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入境旅游者在中国大陆各省的流向为研究内容,分别运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和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分析检验了中国大陆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显示:①国内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大致呈逐年增强趋势,但省域之间的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则呈减弱趋势;②在空间上,国内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随着年份的增加,省域之间的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差距逐步减小。文后就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在今后研究实践中应关注的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2002-2016年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总体上不断发展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它们的区域差异在波动中下降;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两元系统跟三元系统协调均呈上升趋势。直到2016年全国各地区三元系统协调等级未达到优质耦合协调等级;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增长在2009年之前主要是由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在2009年之后主要是由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未来需加大对科技、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并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0.
陈欢  汤易兵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5):157-162
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同模型,测算2006—2015年我国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耦合度水平和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水平、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两者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也由初始的严重失调演变为中度协调发展,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呈动态发展。研究结果为我国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耦合协同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