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崔盛  田浩然 《教育研究》2023,(2):101-111
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供给,特别是增加优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是世界各国为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普遍且优先采用的举措。对此,我国先后实施了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构建了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招生的公平性政策体系。伴随我国进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阶段、户籍制度深化改革、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宏观形势发展,原有专项计划政策体系面临着招生标准模糊、政策公平成效拓展乏力、与脱贫和农村地区发展衔接不足等问题。与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的定位、招生标准有所不同,地方专项计划由各地自主调控并制定方案,招生面向省内,对应分数段的学生规模更大,能够发挥更显著的倾斜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地方专项计划应从公平出发,根据不同省份的政策供需情况,兼顾地方发展效率,向下放权“做足差异”,并在各省份扩展实施区域、增列承担高等学校过程中,更好地衔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推动专项计划政策体系整体完善和普惠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专项计划学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质疑他们高考成绩较低、大学学业表现不佳等声音。然而,劣势家庭背景、早期教育以及受专项计划倾斜等因素亦使通过政策倾斜得以进入重点大学的专项生产生自我怀疑、不自信、压力大等非认知问题。本文通过访谈3所重点大学的专项生,以“负担综合征”为理论基础对其非认知表现进行解读,该理论描述了一种无法内化个人成就、怀疑自我能力、认为自己“名不副实”的心态。研究发现:专项生把成功录取归因为政策、他人帮助、运气等外部因素,诱发了“负担综合征”;他们了解自己缺乏学业与能力准备,希望通过额外努力来弥补,陷入“负担综合征循环”;他们在与同伴比较的压力下倍感焦灼,通过回避比较来掩饰差距;他们拒绝被当成特殊群体对待,因害怕被发现专项生身份而回避受助。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专项生的独特性,把“负担综合征”作为其显性且特殊的非认知表现,并建议通过加强入学适应辅导、开展团体心理互助、构建正向舆论反馈、积极应对学业失败等途径缓解相应的负面心态。  相似文献   

3.
为拓宽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渠道,2014年国家开始划定重点高校并实施专门针对农村学生进行招生的"高校专项计划"。基于高校自主进行招生的前提下,针对"高校专项计划"的招生方式可归纳为"全国择优"或"分省择优"两种。研究结合2015-2017年95所高校录取数据首先对不同招生方式进行了比较,其次对不同招生方式的补偿名额分配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不管是何种招生方式,高校均提高了农村学生的优质教育入学机会,均提高了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的生源比例;相比较而言,"分省择优"的招生方式更能体现高校专项计划政策的补偿性质,更能落实政策的补偿作用,使得在经济和教育水平上处于弱势的生源地获得更多的补偿机会,然而高校依然更多的是依赖本科招生计划编制路径,影响了补偿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4.
高考恢复四十年以来,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的比例不升反降。为提高这一比例,国家先后出台了三大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本文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专项计划”进行正面评价:惠及面广、招生标准严格、可选择性强、招生程序科学公正。然而,在宣传、具体操作、监督管理等方面,仍存许多不足之处。为解决农村学生的招生困境,必须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并缩小城乡差异,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国内视点     
《湖北教育》2016,(4):64
教育部: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入学公平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入学机会公平,改革和完善招生录取和监管机制,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高考,教育部将继续实施国家、地方、高校三个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从5万人增加到6万人。同时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都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根据《通知》,要深入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推进实施高中学业  相似文献   

6.
高校倾斜性招生计划扩大了弱势群体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但最终是否影响弱势群体的教育结果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对14位经由国家和高校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专项计划学生大学毕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专项计划学生的毕业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落差,毕业期望的落空与生涯规划意识和规划行为紧密相关,阻碍其生涯规划形成的三大因素可归纳为任其自然的家庭教养方式、模糊的自我认知与有偏差的目标定位。研究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中和高校应注重和完善专项计划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弥补其家庭资本劣势带来的一系列成长性发展困境,加强针对性支持和培养,更好地帮助专项计划学生提升在校与毕业表现,最终促进高等教育的结果公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高考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面临许多困惑和困境。招生考试制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招生考试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招生评价体系、录取方式、高校的收费政策、学生财政资助政策等问题,都应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在进行大学入学制度的改革,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经验。中国的高考改革应有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8.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是对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一次积极探索,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新的挑战。学生的城乡差别、家庭资本差异,导致农村学生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均处于弱势,缺乏与城市学生的竞争力。因此,需要调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自主招生政策向农村倾斜,加强监督,逐步解决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处于弱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增加农民子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农民子女在重点大学的入学机会不均等状况更甚.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公平的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和高校农民子女在占有经济、文化及社会资本方面俱为劣势.通过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去城市化、去本地化,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适度补偿,消除高等教育招生中的腐败现象,以及完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等措施,可消解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对农民子女在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竞争中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高考成绩和大学成绩着手,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得到了高考成绩可以基本反映大学成绩进而体现出学习能力的结论,同时也得到了高考成绩不能决定大学成绩的结果,对高校在招生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Migrant students are among the most disadvantaged of any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yet little is understood about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their college access. College access outreach programs rarely collect data on whether and where their students go to college.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tracked the college-going behaviors of migrant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Migrant Student Leadership Institute (MSLI), a program whose goals include increasing migrant students' 4-year college access. The program emphasizes developing students' capacity for critical thinking about sociopolitic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ir academic preparation for, and knowledge about, college. Results from analyses using an equivalent comparison group suggest that the program positively affected participants' application rates to, and enrollment rates in, more selective California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cluding campuse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C) system. This article addresses factors that potentially accounted for these outcomes.  相似文献   

12.
Many college and SAT preparation programs are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postsecondary success of traditionally marginalized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academic preparation, stud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prepara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 Mentors can serve as role models and supports to aid students in this development. Using student survey data and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fluences of student–mentor relationships within an SAT program setting on students' college attitud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relationships can positively influence students' college attitudes, particularly for students who have lower baseline SAT score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民族优惠政策和印度高等教育招生预留政策,体现了两国政府在追求高等教育民族公平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本文分析了两者所基于的不同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论述和比较了它们的发展演变、主要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着重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民族优惠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促进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地区平衡,而印度高等教育招生预留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则是处理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为突破传统高考模式下文理区隔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新高考改革尝试引入灵活的科目选考制。研究使用改革试点地区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现状,探寻科目选择行为背后的动机,探究科目选择与高考成绩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科目选考制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学生开展文理交融的跨学科学习,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物理科目的选择比例低且逐年缩减。学生考试科目选择行为背后具有多元化的动机,以学科能力和自我发展规划为选科导向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具有相对优势。与之相异,分数策略导向的科目选择反而会造成学生高考成绩下滑。鉴于此,新高考改革在赋予学生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涯规划与升学咨询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与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随着全国高考生源的不断下降而出现了诸多困难,高考生源流失严重,且依然处在一个下滑的趋势中。所以应对现行的招生方式进行变革,从国家政策层面上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合理安排和下达招生计划,各个院校要科学、实际的分配和使用招生计划,从而改善高职院校生源短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政策的公平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招生优先保障工农子女受教育权利,强调对考生的政治质量的考查;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校招生强调效率优先、择优录取,高考政策的公平性更多体现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程序公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公平公正成为我国高校招生的首要价值导向,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基础上多渠道促进实质公平,重视对弱势群体的补偿。高考政策公平性的价值变迁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变迁、党和国家的政治策略和政治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新时期的高考改革应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公平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共享发展为导向促进学生入学机会的城乡、区域公平,构建多元利益群体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保障程序公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博士招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生教育质量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导师作为博士生培养中最直接且关键的因素,对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影响,但鲜有严谨的实证研究阐明其影响机制。基于2016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控制学生选择导师的内生性后,估计了导师对博士生科研发表的影响。研究发现,导师的学术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博士生科研产出,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作用于博士生科研参与实现,而导师的社会资本对博士生的科研产出存在负向影响。导师学术指导的正向影响更多体现在理工类博士生群体中,导师社会资本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中。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两种:SAT与ACT。美国大学在选拔新生时强调素质的全面考查,但SAT、ACT等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也至关重要。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或ACT每年均开展多次,大学入学考试与高校录取工作相对独立地开展,实行"招考分离"。学生亦可报名参加多次SAT或ACT考试,高校以最高成绩为选拔依据。SAT、ACT考试编制的科学化程度较高,试题难度稳定,得到了多数大学的信任。变"一次高考机会"为"多次高考机会",实行"招考分离",是我国高考改革的大势所趋。但具体改革的操作细节应深入研究,谨慎实施,以免发生执行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关乎各行各业专业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工科平台本科生小鑫的专业学习热情变化故事为切入点,结合情感社会学视角和16位大类平台本科生的访谈资料,探究大类培养背景下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变化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受到其学习期望与体验一致性的直接驱动;自我核心认知与情感是影响学生期望和学习情境定义的内在动力;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期望和学习情境定义的外部因素;防御机制的激活状态进一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未来,可重点从重视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优化专业分流及配套方案、建立学生学习情绪台账等方面激发大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