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为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相似文献   

2.
做尊严之师     
<正>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翻译成现代文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而孟子,更把"羞耻心"作为人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廉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平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  相似文献   

4.
对于孟子的性命观,唐君毅先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解读。在他看来,孟子乃"即心言性",以此超越告子以来"以生言性"之传统及其弊端。唐君毅先生更就"心之生"处深入发掘孟子性善说的具体内涵,创发新论。此外,唐君毅先生以义命合一之旨解孔孟知命、立命诸说,新意迭出,创发前人之所未发,于义命分立之说外开出一新的义理世界。  相似文献   

5.
正1844年,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指出:"我们彼此进行交谈时所用的唯一可以了解的语言,是我们彼此发生关系的物品。我们不懂得人的语言了,而且它已经无效了;它被一方看成并理解为请求、哀诉,从而被看成屈辱,所以使用它时就带有羞耻和被唾弃的感情:它被另一方理解为不知羞耻或神经错乱,从而遭到驳斥。我们彼此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本质的直接语言  相似文献   

6.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有不同对象的.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又,<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且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7.
羞耻心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品质与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内疚、自愧、难为情等等的心理反映。培养学生的羞耻心,有利于他们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也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羞耻心出自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良知,与道德观念密切相联,并由一定的道德行为所激起。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也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力量。羞耻心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孟子说过,“无差恶之心,非人也。”还说“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羞耻心,假若不知世间有羞耻事,则将…  相似文献   

8.
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他具有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生活的看法,并由此而产生的为人处世之道。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校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人文素质更为重要。校长的人文素质应该包括校长的职业理想、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对于当今社会的浮躁现象,国学大师文怀沙指出,一个人最可怕的是不懂羞耻。"无德比无才更可怕。"他在给企业家们讲课时,曾认真提及此话:"你用人,招聘职员,有一个标准不可或缺,要知耻,知道害臊。你一批评,他就脸红,这个人可以用。如果他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个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这个人是不要脸的,没有羞耻之感,那不能要。人无廉耻百事可为。一个人要是不害臊,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知耻,才会给自己立道德的尺戒。"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非十二子》)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认定这是荀子"不赞  相似文献   

11.
就《韩诗外传》的学术渊源而言,孟子是荀子之外的一个重要源头。韩婴坚持孟子天子有不召之臣和诸侯不能友贤德之人的思想。在孟子圣贤观的基础上,他把仁道和仁者各分为四等。韩婴明确肯定人天生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继承孟子"反求诸己""求其放心""尽心"等内修路径,但他又把实现人之善性的根本工夫归结为明王圣主后天的教化。韩婴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关税思想以及井田说表示认同,并重新描绘了孟子理想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2.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理论基石。孟子所见,人性生而有之,"性"不仅仅指涉"欲性","四端之心"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四端之心人人皆有,与生俱来,亦是善性之原,扩而充之,即为仁义礼智。人人皆有善端,君王亦是如此。孟子不辞劳苦宣扬其说,最终目的即是凭借君王之心推广王道政治,实现解救民众于水火的夙愿。换言之,仁政即是孟子性说的最终理论目的和现实归宿。  相似文献   

13.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从教育与人性、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等诸方面的关系,论证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教育与人性孟子的学生公都子问道:“告子说:‘人的天性无所谓善良或不善良。’也有人说:‘天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又有人说:‘有的人生性善良,有的人生性不善良。……’现在老师说,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难道他们都说错了吗?”孟子回答说:“根据人的天生素质,本来是可以使它善良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有些人不善良,不应归罪于他的天生素质。”(“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相似文献   

14.
知耻而后德     
“知羞耻成人”,一直都是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加强对学生“荣耻观”教育,尤其是对“知耻”的教育是当务之急、义不容辞的职责。1、以“教之耻为先”为教育的前提条件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做人要从知耻开始”。在众贤看来,恶皆生于无耻,无耻乃人之大患,知耻是人的基本德性和人格,并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青少年正处在人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在不良风气和思潮的冲击下,一些青少年出现了理…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学诲知言而至义精仁熟,自然"不动心",告子等人是在"不动心"上下功夫,而孟子"不动心"是自致的功效。在"心气不二"的气本论前提下,王船山将孟子的持志、集义、养气、知言贯通为一,彰显出孟子心性之学的气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渔,不授之鱼"。近代叶圣陶先生则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美国教育家埃德加赛尔也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阐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预言     
正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知道后十分悲伤,对弟子们说:"盆成括要死了啊!"弟子们正为自己的同学能够做官而高兴的时候,老师孟子却这样说,他们个个感到莫名其妙。后来,盆成括果然被杀。弟子们大惊,问孟子道:"老师您怎么知道盆成括会被杀?"孟子回答说:"盆成括这个人啊,他为人喜欢耍点小聪明,但却不懂得君子的大道。这是他在这里学习的时候我了解到的。耍小聪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儒家人性理论的实际开创者。在他那里,儒家人性理论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式。人性论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道性善”(《孟子·膝文公上》,下凡引此书者,均只注篇名)。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人的内在本性总是倾向于善的。他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这里的“情”是指本然的资质,不是自荀子以降人性研究者所说的人的感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说:“‘乃若其情’,非性情之情也”。“情,犹素也、实也”。这是颇合孟子原意的。他以为人  相似文献   

19.
《诗·邶风·柏舟》的主旨,历来见智见仁,概为三说:一为仁人不遇说,二为弃妇之诗说,三为妇人自誓之诗说。从《孟子》、《左传》的记载中可以考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确认此为仁人不遇之诗。而此诗最后一章中"如匪瀚衣"句,"匪"当为"篚","瀚衣"即"翰音",此句喻己"如笼中之鸡"。故本文认为此诗主旨当以《诗序》"仁人不遇"说为是。  相似文献   

20.
贾谊大力倡导有为之政。他吸收孟子的民本思想,并视其为自己政治学说的核心。在继承孟子人性论的同时,贾谊又受先秦"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的影响,显示出其人性论的矛盾。贾谊以"六"为基础展开的论述,是对思孟学派五行说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