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1世纪,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将在信息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日益融合为声像图并茂的多媒体,这是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之一;然而,与此同时,各种媒体也必将凭借经济社会发展对媒体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演变以及快速发展更迭的高新技术,持续适应性发展变化,不断强化和培育各自独到的个性与优势,在拥有多媒体共同平台的同时,仍然拥有单个媒体各自的互相均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优势地位、作用与功能,这也必将成为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之一。倘若媒体发展确是这样一种大背景、大趋  相似文献   

2.
每当重大新闻来临,纸媒体总会开辟专门的版面做全方位的报道。这种报道归结成一个集合即是“特干旷。纪念特刊的定位的差异,能充分析射媒体的价值观和报道实力。还可以发现传媒界新闻产品的创新趋势与发展潮流。2007年六七月份各报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的特刊,也是在同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王成梧 《传媒》2018,(2):23-25
媒体融合大时代,传统广播转型发展成为潮流趋向.在新技术、新媒体、新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传统广播如何借融合之力创新发展?媒体格局大变的背景下,传统广播如何实现优势升级,适应新潮流?广播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变革仍在继续,一套行之有效、普遍认可的转型方案尚未形成.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媒体格局怎样演变,广播作为内容生产专业机构的属性不变,以直播流支撑的社交媒体功能不变,与新技术、新平台融合发展的方向不变,面向市场主动营销的策略不变.广播人要坚守住这些基本理念和根本方法,转型的大方向就不会错.基于此,笔者以传统广播的内容升级、渠道融合、互动创新、营销策略四个方面为切入口,从微观层面提出一些广播转型的策略,试图为媒体融合时代广播转型找到一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新世纪,在信息经济的背景下,媒体经营必须确立如下观念: 品牌观念 中国新闻事业多年的改革创新征程把媒体推入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今,创建强势媒体品牌是赢得市场的不二法门,好的媒体品牌是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特卖许可证”,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和回报,新世纪的媒体经营呼唤把媒体当成品牌来经营。 为此,媒体经营必须致力于使自己传播的信息对受众有更大的吸引力,建立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让媒体具备目标受众的所希望的功能.使自己的典型受众具备与时代潮流同步的形象。让自己的媒体具有独特的品牌个性、…  相似文献   

5.
石锋 《青年记者》2012,(31):81-82
当下,媒体融合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媒体的格局,而且深刻影响着新闻人的生存状态。从客观上说,媒体融合的新背景对新闻人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倒逼着新闻人提升综合素质,学会在新潮流下顺势而为。作为全世界第一所新闻学院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以其新闻理念和教学实践,100多年来不断影响着新闻生产模式的变化,也成了职业新闻人培养的"风向标"。2005年秋,密苏里新闻学院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纸质媒体面临着市场份额被瓜分的不利形势。十年前就有人惊呼狼来了,甚至有人断言,不用很长时间,报纸媒体就会走向死亡。但是,当一些报纸媒体发展良好,特别是一些都市报的纷纷崛起,有的人又拿党报说事,什么党报没有人看了、党报走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人们对电视媒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媒体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体系与采编等工作进行创新,使内容与形式符合人们的要求。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电视媒体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健康、长久的发展。本文就是在分析传统的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电视媒体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以此促进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5G时代发展背景下,主流媒体融合现代化和顺应时代潮流拥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互相融合深度相连,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空间更大,超清视频内容的生产与制作已不再是传统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与消费之间必然联系被逐步打破,广大受众既是生产人群又是消费人群,在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主流媒体要不断创新和变革传统的发展模式,通过建设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升主流人群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和延伸,为融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提供可视化样本。  相似文献   

9.
陈翔 《新闻传播》2004,(10):18-18
继新闻策划之后,媒体活动策划日渐风行,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介策划潮流,并且形成了一种竞争性的共识:媒体活动策划的效果,是媒体介入读者能力、影响社会能力、参与市场能力的尺度之一。但对媒体策划活动的认识,不外乎两个目的,其一是通过媒体介入培育市场认同力;  相似文献   

10.
郭克宏 《声屏世界》2014,(11):29-31
<正>不良细节是指给新闻传播带来负面效果的细节,法制新闻,特别是案件报道,是不良细节发生的重灾区。不良细节分类恐怖的案发现场描绘。法制新闻的案发现场往往是媒体热衷领域。恐怖、血腥常常挑战人的心理承受力,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为了博取受众眼球,却乐此不疲。比如,2007年山  相似文献   

11.
卫颂 《新闻三昧》2005,(10):30-31
广播诞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曾经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形势下,各类媒体依托新技术发展强劲,使媒体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尤其是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广播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播人处处都能感到电视带来的影响和压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顺应潮流,进行了大范围改革,专业台网大规模发展,带来了广播的第二春。但是,我以为,这毕竟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它的冲击毕竟只是暂时的,当潮流一旦过去,时尚也就成为历史。所以,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网络在一定意义上说决不仅仅是某种单一的技术现象,同时也表现为符合时代潮流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在其并不算长的历史中还处于展开的阶段,但你却不得不承认,它与当今的文化运作已经有了非常广、非常深的关系。而作为媒体,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受众对其都保持着一种积沉良久的信用感。那么,当网络成为具有传播价值的媒体的时候,它的信用度和信用能力又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呢?一媒体即媒介一词,来自拉丁文“medius”,为中介、中间的意思,是指可立于中间或中介而为人们信赖的事物。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可赖以传…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讲求创意的新电视时代,粗制滥造的电视媒体几近走到绝路。新一代电视人孜孜以求全新的节目制作方式并以全球化的视野试图展现个性化的媒体形象。然而绝大多数人不免沦为随波逐流者——重要的是跟上潮流,原创谈何容易。各种专业的电视频道,各类样式的节目似乎无一不能在美、英、日等电视巨头的相应频道和相应节目中找到成功模版。于是抄袭、克隆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园媒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引领青年学生思想潮流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青年成长、锻炼青年才干的重要阵地。今天,高校校园媒体日益成为大众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其传播内容的引导更成为校园媒体从业人员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媒体要寻求新的出路,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借助新媒体的特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此实现共存共赢的局面.文章从新旧媒体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期探究出媒介融合环境下新旧媒体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健康发展,媒体领域的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尤其是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较大冲击。得益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迭代更新,融媒体整合多方资源,发展迅速,这对传统电视媒体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融媒体”发展为潮流的时代,本文将就如何调整传统媒体的运营策略,如何推动新的发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一些采访实例考察记者的维权行为会发现,被警察扣留、绷又、报道一些特别事件的记者,以及所属媒体,多属于而胃的"市场化媒体".传统的非市场化媒体的记者,因为种种原因,一般较少面临这样的冲突.其实,因为市场竞争方式不同.市场化媒体和非市场化媒体记者不仅是采访方式有所区别,对新闻投人的热情也存在一定差别. 某全国性报纸一名年轻记者亲历过这样一件事.2007年9月,山东某煤矿发生溃水事故,181名工人被困井下,当地紧急展开救援.  相似文献   

18.
陈玥 《新闻窗》2013,(4):51-52
近几年,国内一些广播电视媒体的学术期刊杂志封面设计缺乏新意,创新不够,颇显雷同,基本上是一些与电视广播相关的图片、图形和风景照片等再加上一些标题。有的则是盲目跟风,运用潮流元素,模仿西式风格,简单肤浅地博人“眼球”。细细品味后,这种毫无深意的“快餐”艺术渐渐显露出浮躁与苍白,周而复始让读者感觉审美疲劳。由此,我对业内期刊的封面设计产生了思考,打破惯性思维,从“习惯”中跳出来。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直播代表了即时传播的发展方向。今天人类能够对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形成全球性关注的潮流,很大程度上是电视的直播促成的。2007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直播的方式成功报道了河南陕县支建煤矿淹井事件,这一举动开创了中国强势媒体  相似文献   

20.
现在已进入了传媒时代,非主流媒体被纷纷投入到经济高速发展和信息膨胀的潮流中,竞相追逐“时尚化”和“娱乐化”。在这股潮流之中首当其冲的是文学副刊版面,众多的报刊为了纯粹的阅读效益和经济利益,取消了纯正的文学副刊,代之而来的,要么是谈笑风月的小散文,要么是可看可不看的八卦新闻和商业广告,彻底地将副刊与文学的关系割裂开来。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作为主流媒体的大部分地市党报也纷纷效仿,[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