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从文化学、传播学、民俗学视角对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作出相应探讨与分析,了解历届亚运会主题口号对举办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思考2010年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它将充分体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文化完美结合,创建以休闲体育为核心的东方体育文化理念,打造广州亚运休闲体育盛会,将东道主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广州亚运”期间岭南武术文化传播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传播学、文化学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论述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的岭南武术传播问题,提出了比赛期间传播岭南武术文化的对策,借“亚运”东风传播岭南武术,弘扬岭南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3.
张新萍  邓春林 《体育世界》2009,(10):113-114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对亚运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内涵进行辨析,阐释了亚运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契合与广州亚运文化的岭南特色,继而对借助亚运文化弘扬岭南文化的独特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具体实施途径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亚运后继效应促进广州文化大省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广州筹办2010年亚运会为背景,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学生就亚运会前高校体育文化的问卷调查分析.论证亚运会的筹办将对广州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认为:2010年亚运会为高校体育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为大学生对体育核心价值感悟开辟了新课堂等.要避免高校体育文化片面化,防止高校体育文化商业化,预防高校体育文化参与群体精英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等方法对广州白领阶层休闲体育情况进行调研。研究表明:认识不清、组织不力、交流不畅,缺乏对休闲体育文化深层次理解是广州白领阶层在休闲体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建议:普及健康知识教育并在实践中应用、建立并完善相关体育机构、扶持白领阶层休闲体育运动开展与交流以及挖掘休闲体育文化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栗燕梅 《体育科研》2012,33(3):70-7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阐述了岭南地区休闲体育教育的意义、需求以及现状,分析了岭南地区休闲体育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岭南地区休闲体育教育的目标、任务以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贾柯 《湖北体育科技》2017,36(6):487-489
目的探讨城市社区休闲体育文化推广与传播的策略与途径。方法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结果与结论城市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是当代中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前还处于自发状态,不同媒介的采用和休闲体育赛事机制的引进,对休闲体育文化推广与传播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对岭南地区龙舟竞渡的流变进行分析。探讨文化发展规律下岭南地区龙舟竞渡的发生、发展以及文化传播,旨在为其他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体育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我国《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在保护体育标志知识产权中的作用,结合广州亚运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实例,剖析我国保护体育标志知识产权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完善《特殊标志保护条例》、加强《商标法》对体育标志的保护、为广州亚运知识产权保护制定配套法规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州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对广州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女教师对休闲体育的认识水平和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水平均处于较低状态,参与休闲体育意识有待于加强,针对广州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的特点,提出培养其参与休闲体育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侯德红  邢莹 《新体育》2022,(6):110-112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出现了传承人口日渐减少、文化元素渐趋单薄,民俗氛围淡化等问题,体育文化成为民俗体育企业赖以生存的软实力,岭南民俗体育企业的发展时间短,产品创新和自主创造能力不强;岭南民俗体育产企业发展急需和文化创新共鸣共频,从发展体育企业的层面来剖析岭南文化传承的关键节点,激发体育企业发展与文化传承联动的内生动力,助力国家体育产业5万亿目标。搭建以企业为载体的文化传承平台,拓宽岭南文化传播路径,助推体育企业在创新中发展,文化在创造中传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场馆致灾实录,以及通过分析近几届奥运会的安保费用等方面,探讨切实可行的"亚运安全文化"建设与传播途径。明确了"安全亚运"是顺利举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象征着亚运精神的亚运火炬10月12日上午在北京天坛公园点燃。圣火传递一直被视为传播主办城市办赛理念、文化特色及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途径,为历届亚运会所传承。与以往亚运会火炬传递耗费大、传播方式传统不同,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呈现三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兼容并蓄·传承发展——岭南体育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体育文化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体育成果,是华夏体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岭南地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置疑的推动作用。通过探求岭南体育文化的特征,反思其传承、发展进程中的缺失,进而提出优化内部环境、营造外部环境的发展路径,以期弘扬岭南体育文化,并为岭南体育文化从浅层向深层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胡斌 《体育学刊》2005,12(5):26-28
根据亚运会对场馆的严格要求,结合广州的实际,认为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建设中要体现出人文亚运、科技亚运、绿色亚运的精神,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比赛和训练的关系、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注重场馆规划的远见性,场馆建设的先进性和科技性,以及赛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16.
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从休闲体育文化的内涵、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对策、地方和区域休闲体育文化、国外休闲体育文化等方面对近年来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基于此,提出了休闲体育文化研究的几点理性思考:重视休闲体育文化实证研究、注重休闲体育文化个案研究、开展多学科理论视角下的休闲体育文化研究、关注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休闲体育文化研究、开拓全球化语境下的休闲体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逻辑法等从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任务及其发展趋势三方面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现象进行综合研究,结论认为,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其体育文化的休闲属性也日益明显,而且和校园其他文化元素融合更加和谐,构成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新时尚。科学认识和应用这一属性,积极培养师生的认真休闲观念和体育认知水平,对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及休闲文化的传播乃至师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广州高校研究生参与休闲体育价值观进行分析,以其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和参与休闲体育。结果显示:广州高校研究生参与休闲体育价值观的5类主因子分别是功能因子、动机因子、健康与态度因子、休闲娱乐因子、形态因子。  相似文献   

19.
岭南体育文化和广东省基层的社区体育文化拥有相同的岭南文化背景和包容性特征,采用行政和市场双重手段促进岭南体育文化在当地社区推广可实现岭南体育文化和社区体育文化的双赢。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在社区体育中立法实现依法推广;确立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社区居民四方合作的推广主体;创新推广形式,挖掘岭南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依托学校解决岭南体育文化推广中的场地设施问题;建立健全社区体育培训组织以培养岭南体育文化的社区传承人。  相似文献   

20.
北京奥运会在申办、筹办与举办的过程中始终秉承人文奥运理念,以创新的理念、艺术的视角彰显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天地万物,唯人为贵的理念建设着人文与自然环境,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融汇中西文化、展现独特魅力,诠释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之美.广州亚运会应借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在筹备过程中注重规划、创新,做到体育性与超体育性,有形性与无形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传统、现代与未来的融合、协调.通过会徽、吉祥物、宣传画等的设计,开闭幕式等的文艺表演彰显岭南文化特色,展现历史名城风采.通过加大对体育设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修缮、城市环境改善等投入力度,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外国客人来广州观光旅游和投资.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进行合理开发,充分发挥亚运文化遗产的教育、文化功能和多元价值,促进体育、文化、经济等方面可持续性发展.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将给亚洲、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广州留下一笔可观的亚运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