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感于通行美学原理对审美活动的抽象、直观理解和对审美意义的片面认识,本文力图从人类活动的角度,重新审视审美活动及其意义。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形态,它遵循人们活动的一般原则,即克服人与外部世界的分裂,同时,它又是对实践活动的有限性的超越和对理论活动就人的目的性的漠视的修正。因而,审美的职能就在于:一方面,它是对人与现实矛盾的否定和克服,另一方面又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补偿,对人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人何以需要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何以需要审美,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理论前提。审美、艺术活动相对于现实世界,是一个梦想,具有超越和升华的意义。这种寻梦式的审美活动主要源于对可能生活前景及其创造性的理解,生活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由过程。因此人对审美与艺术生活的需要是与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求真活动、向善活动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为基本的三种价值追求,然而三者之间的区别学术界却一直看法各异。本文首先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继而从审美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意义的角度对三者加以比较,认为求真活动是认知活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向善活动是实践活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审美活动是情感活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有一条重要的线索,这就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审美意义和人的审美本质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审美是人类劳动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人的发展就是恢复劳动实践活动的这一属性,使人的审美素质和能力得到解放与发展。这一发展的途径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消灭阶级,消除“异化劳动”,消除人的分工差别,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这条思想线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理清这样一条线索,对于完整而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以及从新的角度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人的生产的角度来说,必须确立起对于自然、对于人的"属人"的审美观.这一审美观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它必须尊重人的自然生产;它必须受制于人的自由与人的解放;它必须以人的自我肯定为前提.而这样的审美观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它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指引着人的生产,指引着人类文化生活的方向,它不给出具体的步骤,但却给出理想与蓝图.审美是人类自我完善与自我进化的社会实践,也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这也是实践存在论视域中审美活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是存在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完整体验。无论是面对美的自然还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人的自身都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作为主体就会对事物有能动性。通过对人的审美意向,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的分析,论述为了实现美感这一体验,人们在审美这一活动过程中都会体现出一种主动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各项活动中,审美活动是一项最普遍的活动,又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如政治活动或生产活动不同,更少一些“实用的”和“功利的”目的,更多一些“精神的”和“文化的”意义。然而它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没有它,在某种意上说一个民族也就失去了“文明”或“精神”。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其审美活动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应该说。审美活动从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起就开始了。婴儿  相似文献   

8.
美的规律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美的规律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之中形成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也就是物质生产之中生产者按照自然界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创造性自由程度。从物质生产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话语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扩展到精神领域,形成了符号创造的自由法则,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由物质的、现实的领域拓展到象征、移情等符号化、非现实的领域,生成了审美符号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为审美活动。从话语实践的自由创造到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自由法则就是纯粹的“美的规律”。不同形态的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审美活动,反之物质性审美活动、符号化审美活动、意识形态审美活动的自由程度又生成不同的“美的规律”,不断推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将审美活动置入人类活动整体以揭示审美活动在其中的地位,以及与人类其它活动的关系;接着从生命活动的本源性角度考察审美活动的本性;进而阐释了由以上分析得出的审美活动四大特征对人生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音乐教学的主体效应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以美感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美的认识活动,又是对艺术、自然景物、精神文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时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通过学生在长期的、多次的审美活动来进行,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趣味教育。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民族素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然设计审美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和谐。那么在以实践为基础对设计审美价值进行判断时,要明确设计审美价值是在客观事物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并取决于客体本身的客观属性和主体实践活动与需要。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这其中,人的主观情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的基本内涵应是民族首先是本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凝聚着民族和人类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判断。它对形成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为整体的存在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实质。艺术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创作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凸现了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它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本质力量,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笔认为,艺术家通过他的个人作品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表达个人的审美感受,而且赋予作品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审美理想是创作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①。本主要浅谈艺术创作对于创作主体的意义和价值,以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品格,证明人在艺术中获得最本真的存在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肖圆 《家庭教育》2007,(5X):34-36
所谓艺术是指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来再现现实和表现个体的情感理想。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艺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构成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编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目的性来揭示人的生存特性的。目的性,是事物活动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意向性特征。自然界发展到有机物就开始具有目的性活动特征,但有机物只具有自然合目的性,只有人才具有自觉的有意识的目的性活动特征。人的活动及其目的体现出人的存在状态。人的活动目的根源于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既有功利目的又有超功利目的,既有现实目的又有终极目的,既有外在目的又有内在目的。自然合目的活动,如基本的生理活动表现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呈现出自然人状态;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如工人、农民的工作等表现出人的社会属性,呈现出社会人状态;超功利性目的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活动表现出人的精神属性,呈现出文化人状态。自然合目的性活动的自然人状态是人生而具有的先天既定的已有状态;功利性目的生产劳动的社会人状态是人后天学文化受教育的现实存在状态;超功利性的审美、艺术、体育、旅游等自我实现的文化人状态是人趋向的理想状态。三种活动目的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现实存在。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已是,而是现实的生成,是通过社会生产劳动不断变化生成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性看成人的本质属性,其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的现实的功利目的就是当下人的物质存在,但人之为人在于除此之外,还有超功利的终极目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活动是人超功利的终极目的和内在目的,表现为人的理想和追求等精神属性。  相似文献   

16.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实践活动。在古希腊神话中,审美就受到人和神的共同青睐。审美活动能满足人的感官的感性追求,是人的生命力的自由展现,并能在创造的对象物中直观自身,是人的自由创造的最高境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完全沉浸在美的理想的境界中。审美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精神愉悦和享受,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乐园。  相似文献   

17.
赵玥萍 《考试周刊》2009,(46):18-19
人类文学活动的基本美学意义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应用于文学创造,则是一种诗意情感关系.它引起人的自觉能动的、合目的性的文学创造.让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地得到显现。换句话说,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生产活动.还是精神的创造活动.都是人的意志的表现,从精神创造活动方面来讲.文学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并因此而呈现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洁 《华章》2010,(36)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自然规律理应成为审美活动的重要尺度.黄金分割的美学意义来自于这种数学模式在自然界中的合理性.它同其它自然规律一样,被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逐渐认识和发现,同时审美活动又要符合自然规律,从而便使黄金分割赋予了审美特性.这是审美本质的"自然人化."  相似文献   

19.
项征 《文教资料》2010,(7):97-99
审美自由论是康德经验论美学的重要理论。康德从审美的无利害性、共通感、普遍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四个契机,论述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主体审美经验的自由活动,他从四个契机出发.把审美活动的自由.从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体验.引申到人的本体性能力上来,想象力活动及审美超越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确证,是人的本性自由的直观表现,体现了人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20.
审美活动虽然是人类最具有个性特点的精神活动,但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地域辽阔,形成了南北文化差异和审美意识差异,然而,在进入文明社会之门时北方的强势文化更多地左右了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中国人原初的审美意识通过概念的定型化和符号化以后,整合为重内心体味而轻形体视觉的审美思想,给予中国文学以十分深刻的影响,而春秋时期的审美道德化实际上是对中国人原初审美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