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我想在这里先引一段长篇小说《斯巴达克思》中对于卡提林纳邸宅大厅内部的描写: “在大厅的内部,那六根大理石柱的后面,放着一张用最稀罕珍贵的大理石制成的圆桌。桌子周围放着三张又高又大的青铜脚的长榻。长榻上铺着名贵的紫毡,毡子上放着好几个松软的垫子。天花板上吊着一架用金银制成的精雕细刻的烛台。它用辉煌的烛光照亮了大厅,同时发出一阵阵醉人的芳香,但是这种甜蜜的香气,会使人感觉麻痹,神态昏迷。墙壁旁边放着三架雕工精细的铜食器橱,上面尽是花环和叶子的花纹。在这些橱里放着各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纯银食器。在食器橱旁边放着好几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金银器明显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装饰人自身的各种首饰、饰件,一类则是食器、酒具等各种日用器皿。尽管装饰人体的金银饰品十分精美,能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亮色,但说到底它们仅仅是生活的点缀,不足以构成生活的主要用器,相对于器皿而言,其使用范围和使用数量、频率都是有限的。所以纵观中国历史上的金银器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青铜铭文的出现 中国最早的冶铜技术,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铜器文明时代.最早的铜器出现于黄河流域及海岱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公元前2740年的青铜刀1. 到了商代前期,以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的青铜器,继承和发展了二里头文明,出现了多种食器、酒器与水器.器物造型准确规整,有动物或几何形花纹作装饰.  相似文献   

4.
高柄深腹有盖豆是春秋战国时期海岱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礼器类型,其渊源及命名问题在学界多有争议。结合该地区商周时期的饮食文化传统以及相关青铜礼器的演变脉络和更替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自商代至战国时期,盖豆类铜器的形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其命名也存在诸多时代和区域文化差异。春秋战国时期的盖豆应该是商周时期簋、敦类盛食器逐渐小型化、高足化的产物。簋、豆、锜、、登、敦等诸多铜器自名反映了簋、敦、豆等几种食器类型之间发展演变、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也反映了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在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客观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宋代词坛上别于诸家而独树一帜、可与第一流作家抗衡的女词人.同时,李清照也是一位金石档案收藏家与学者,其收藏年代上自夏、商、周,下迄五代,收藏种类有乐器、炊具、食器、盥洗具、舀水具、大酒器、盛物器及刻铸文字拓片等.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学术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李格非在当时颇有名气,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号为"后四学士".  相似文献   

6.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馆是该馆最具特色的陈列室之一,陈列着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战国时代的各种青铜酒器、饪食器;乐器、水器和兵器共440余件。除了馆藏丰富之外,运用科学合理的照明、色彩和陈列布置是使青铜陈列馆独具特色、饮誉海内外的主要原因。本文运用所学的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原理,对上海博物馆青铜展厅的照明、色彩配置和陈列技巧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了若干改进意见。一、照明照明是陈列室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上海博物馆青铜馆全部采用全封闭人工…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23,(7):96-97
<正>本系列分为《明清饮食:艺术食器·庖厨智慧》《明清饮食:御膳·宴饮·日常食俗》《明清饮食:厨师·食贩·美食家》《明清饮食:从食自然到知风味》,作者在小说、笔记、诗词、曲艺等通俗文学样式中发掘线索,与明清社会历史文献相互参证,在字里行间再现明清饮食历史现场。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众多的商代青铜器,文中介绍的10件藏品均为首次发表,包括斝、觚、鼎、鬲。酒器中有3件罐形斝极富特色,年代约处于商代中期,为认识殷墟文化一期以前的同类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饕餮纹觚时代处于殷墟文化一期或偏早,圈足处铭文曾为《殷周金文集成》收录。食器中有2件弦纹鼎,分属商代中期晚段和殷墟文化一期,具有断代意义;另有一件环络纹鬲,形制与藁城台西遗址发现的一件铜鬲几近一致,器身还有后刻铭文。这些藏品对于探讨殷墟文化二期以前青铜器的演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八角星纹彩陶豆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年)时期的盛食器,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现藏山东省博物馆。这件彩陶豆口径26、足径14.5、通高28.4厘米。泥质红陶,深盘圜底,喇叭形圈足,造型规整匀称。陶豆采用彩陶工艺装饰,器表先施一层白色陶衣,其上用褐、红等矿物染料绘成图案,图案为八角星纹,象征东方的太阳纹。圈足部位施两周褐色彩带,彩带之上绘几何纹  相似文献   

10.
古今习惯有大不同者,坐姿即其一。华夏自古的正规坐法是双膝并拢、双足在后、臀部坐在脚跟上。这种姿势按现代观念可归入“跪”,但古代的“跪”则特指直腰而臀部不挨脚跟。为了和现在的坐法相区别,可以把这种古代坐姿称为“跪坐式”。跪坐式在文字产生以前一定先已存在,原始汉字中宴饗的饗字表现两人对坐而中间有食器,就是采用跪坐式(图1)。用跪坐式坐在地上,膝关节很容易受寒受潮。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