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应麟,南宋庆元府人,历事理宗、度宗、恭宗三朝,曾三进学士院、四人中书省、兼掌两制行辞,乃宋末儒林领袖.元明时期,王应麟声名不彰,清初始渐受学者重视,四库馆臣于《〈困学纪闻〉提要》中称赞王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有清一朝为《困学纪闻》作注者凡十家,对此梁启超先生评曰:"一宋人书而注之者四家,其尊尚几等于古子矣." 近十年来,学界对王应麟颇为关注,研究范围涉及其经学、史学、考据学、辑佚学、目录学、地理学、蒙学及著作的版本等领域,而随着中华书局《王应麟著作集成》的陆续整理出版,王应麟研究势将再起新的高潮.然而,王应麟生平尚存许多疑点有待澄清,迄今还未见学者就此展开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王应麟及其著作的理解,如王应麟字号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2.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浙江余姚人。淳煦十一年进士,历官校书郎,守处州。高氏著述颇富,有《经略》、《子略》、《史略》、《集略》、《剡录》、《唐科名记》、《蟹略》、《砚笺》、《兰亭考》、《唐乐曲谱》、《纬略》、《疏寮小集》、《疏寮小集补遗》,《骚略》、《造诗句图》、《烟雨集》等。《史略》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史部解题书目。成书于宋宝庆元年,清康熙以降,已不复见,直至光结年间,在日本发现,经杨守敬校后刊行,现有《古逸丛书》本、《四明丛书》本,《后知不足斋》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本书的内容为:卷一述《史记》,卷二述两  相似文献   

3.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是通过对《汉志》等目录学著作的评价实现的。他用目录学批评的眼光看待《汉志》,从而较为完整地提出自己对目录学的理论思考,并建构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成就了他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无人取代的地位。但是,郑樵目录学研究,虽创辟榛芜,犹未邃密。他自矜其异,对刘班作近乎蓄意的诋毁,更是遮蔽了他的双眼,使得他对《汉志》的一些结论空无旁依、徒带情绪。另外,郑樵过分执着于类例从而淡化了对小序、提要的认识,也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著述目录的产生个人著述目录亦名个人著述考,包括个人著作年表和著作版本考等,反映著者的全部著、译、校、注等多种形式的著述情况。通过这些书目,可以了解著者的生平事迹及著述经过,还可以通过一些他人的评述文章了解著者的学术思想及发展演化和授受源流的情况,为我国古代学者所重视。个人著述目录有著者自撰和他人代撰两种。自撰体个人著述目录始于三国魏之曹植,据《晋书·曹志传》记载,曹植有《陈思王自撰目录》,是为自己所作诗、赋、杂论等编的目录。但此类目录大都是一些个人诗文集的目录,约相当于今天的一书目录或篇名目录。名符其实的个人著述目录实始于南宋之郑樵。郑氏撰《夹  相似文献   

5.
<正>王应麟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撰有《玉海》、《困学纪闻》等学术著作,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据《宋史·王应麟传》记载,王应麟本人著有文集"《深宁集》一百卷、《玉堂类稿》二十三卷、《掖垣类稿》二十二卷"~①,篇幅较大。可惜他的文集未能完整流传下来,大部分已经亡佚,这对于研究王应麟的生平以及文学、学术成就都是重大的损失。明人郑真、清人叶熊等有感于王氏文集的散佚,均曾致力于搜集其遗文,分别编成《四明文献集》、《深宁文钞  相似文献   

6.
周必大与王应麟皆为南宋大臣、学者、文人,著述宏富.二人著作中有两部书同名,即《掖垣类稿》和《玉堂类稿》.周必大的《掖垣类稿》、《玉堂类稿》专收制诰文.王应麟在制词之法、制诰文撰写等方面受到周必大直接的影响,而在文风温雅、文体区分方面又与周必大不谋而合.他以周必大书名为己所用,合情合理,于此亦可略窥南宋词科的发展和文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泛释无义"是郑樵在目录编制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给书籍作解题时,一定要准确地抓住该书的特点及内在规定性,而解题的有无,则必须视实际需要而定。郑樵把这一认识贯彻实施到自己的《通志·艺文略》中,因而其中著录的绝大部分书籍都没有解题。但《艺文略》的失误并不在无解题,而在其不实。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地论述我国小说发展历史的专著。它在国内外有着很大影响。日本友人增田涉,在鲁迅的热情指导下,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将《史略》译成日文,后由鲁迅用日文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一九三五年七月,由日本赛棱社出版。日  相似文献   

9.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4):105-111
"四书类"是我国图书分类体系中出现较晚的一个类目,始设于明代官修目录《文渊阁书目》.北宋以来,《大学》《中庸》二书受到理学家的高度重视,渐与《论语》《孟子》并列.南宋朱熹撰成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四书学"系列著作,标志着我国经学史上"四书"名称的确立和"四书学"体系的形成.随着"四书学"著作的日趋繁盛,基于实际需要,《文渊阁书目》创设了新的图书门类"四书类",集中著录该类典籍.此后,明清官私目录大都不同程度地设立了"四书类"及其相关类目,并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四书类"成为传统分类体系中"经部"的重要类目之一.充分体现出古代书目类目增省的"文献保证"原则以及"与知识发展相同步"原则.  相似文献   

10.
《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四部类分法进行著录的目录文献,郑樵《通志·校雠略》和《艺文略》在类例部次、题序小注和亡书收录等方面皆受其影响又有所创新,但对其互著体例认识不足,未能加以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钱振新 《图书馆》1994,(2):22-24
《郡斋读书志》收录小说类书目摭议钱振新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宋代著名的私家目录,也是我因现存最早的几部私家目录之一。有人认为《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也属私家目录之列。从编纂者角度看,《崇文总目》由王尧臣与欧阳修撰,《通志》则由郑樵撰,但从其...  相似文献   

12.
据目前所知,日本松本君平所著的《新闻学》是我国最早译成中文的外国新闻学专著,出版于1903年10月,该出的一些重要言论曾被广泛引用。梁启超十分推崇这本新闻学著作,他曾说:“日本松本君平氏著《新闻学》一书,  相似文献   

13.
从青海上孙家寨出土的西汉晚期军事律令文书木牍,可以推知西汉张良、韩信《兵法》和杨仆《兵录》在内容性质上都是军事律令的结集。作为结集而成的"一本书",《兵法》和《兵录》都附有目录,但它们并不是"目录著作"。其所附目录都是勒编成册的一书篇名目录(contents),而不是"莫之或先"的群书目录(bibliography),也不是"最早的兵书专科目录"。此外,《兵录》之"录"意为"依次记载",并不是"名图书目录为录"之所始。  相似文献   

14.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特有的书目分类体系,它植根于儒家伦理教化土壤,萌芽于"独尊儒术"的西汉《七略》;发轫于图书日增、目录事业繁荣的西晋《中经新簿》;初立于玄理日盛的东晋《晋元帝四部书目》;确立于学术繁荣、版本著录发达的唐代《隋书.经籍志》。清乾隆皇帝视四部分类法为"古今不易之法",在他督导下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集处理古籍的四部图书分类法之大成,使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分类体系臻于鼎盛,而《四库全书总目》也成为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丰碑。  相似文献   

15.
郑樵的《通志》,是继《史记》之后的一部巨大的通史。郑樵的志愿,是想把天地间的学问和历史事迹都汇集在一起,成就“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伟业。用他一个人的力量,从事这样工程浩大的工作,的确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通史的名字,起于会通诸史,也是总辑而为一书的意思。这与现在说的通史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宋代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郑樵校雠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其理论著作《校雠略》和  相似文献   

17.
《大越史略》(简称《史略》)是现存最早的越南人所作通史性著述,历来为治越南史学者所关注。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史略》均是经《四库全书》编者改订的题为《越史略》的诸版本,而未注意更为原始的题为《大越史略》的版本。笔者将近期查阅到的《大越史略》抄本与四库本《史略》比对,发现该本当是已知的现存唯一未经《四库》编者修订的《史略》版本。本文结合此新发现抄本,对《史略》的版本与流传、成书时间与作者、《大越史记》和《大越史记全书》的关系等若干问题进行再探讨,以期得到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余嘉锡著作《目录学发微》在指出郑樵目录学思想有所缺失的基础上,深入解析要点,并纠正后代学者对其反对空言著述和"类例既分,学术自明"思想的歪曲理解,肯定其本身存在的价值。余嘉锡也因此而受郑樵目录学思想影响,提出目录学贵在真实和注重改革类例划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栗旭 《档案》2008,(2):26-28
郑樵(1104—1162年),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宋代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郑樵校雠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其理论著作《校雠略》和实践著作《艺文略》《图谱略》及《金石略》中。南宋绍兴末,据《宋史》载“帝曰: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  相似文献   

20.
章学诚曾说:“《汉志》以后,既无互著之例,则著录之重复,大都不关义类,全是编次之错谬尔。”(《校雠通义·辨嫌名》第五之一)过去学界也大都同意章氏的观点。但是,章氏的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早在宋代的郑樵就已在其目录学著作中体现了互著之法。虽然在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郑樵遗著中未能见到有关互著的言论。但笔者认为有两点需提请注意:第一,郑樵一生著述甚丰,据厦门大学郑樵研究小组统计共84种,但流传至今的仅有五种残缺的遗作,在这点仅存的遗著中未能保存郑樵的全部学术思想。第二,在郑樵的《校雠略》中多次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