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年1月12日,早晨八时许,我与著名作家、编辑家、出版家范泉(徐炜)教授的夫人吴峤同志通电话,询问范泉老师这几天病情如何?吴峤同志以十分沉痛的语气告诉我:“范泉今天凌晨一时五十一分逝世了。”放下话筒,我不禁陷入了无尽的哀思中,往事一幕幕如在眼前。 六、七十年代,我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认识了范泉先生的侄子徐宗琏同志。范泉先生粉碎“四人帮”后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苦难的炼狱生活,安排到  相似文献   

2.
钦鸿 《出版史料》2011,(2):120-126
十年前现代文学编辑名家范泉先生刚刚逝世时,我曾写了一篇长文《范泉先生不朽的文学业绩》来纪念他。文中除了详述他在文学编辑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外,还提到他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上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范泉先生不幸于2000年1月在上海逝世。我和范泉相见恨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平反回沪后才见面。这时,他已年逾花甲,我也退居二线了。其实,我早就  相似文献   

4.
钦鸿 《出版史料》2003,(2):87-91
范泉先生病逝已经一年了,我一直很怀念他。这些日子以来,朋友们也都商议着要为他做一些事情,可是似乎并不顺利。这使我想到,他的一生本来就是十分坎坷曲折  相似文献   

5.
与我同龄的范泉兄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很想将记忆中的范泉和我与他的交往,用文字记下来,但因为年老体衰,记忆力日益衰退,一直拖到今天才动笔。他是我不能忘却也不应该忘却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怀念范泉     
范泉生前虽然历经坎坷,遭遇无数次的磨难,但他献身祖国文学与文化事业的志向与决心没有丝毫的改变,越到晚年,他的这种志向与决心越加坚定。范泉以他顽强的拼搏精神,在文学与文化园地里辛勤耕耘的业绩,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回忆起来,我与范泉在20世纪40年代  相似文献   

7.
钦鸿 《出版史料》2009,(1):69-74
一、《范泉晚年书简》编后记 范泉先生是以一个卓越的文学编辑家闻名于世的。尽管他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都无法与他从事文学编辑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他一生主编过文学期刊、报纸副刊、文学丛书和套书十馀种,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的《文艺春秋》和80~90年代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钦鸿 《出版史料》2003,(3):39-41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与范泉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他学做编辑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与他的相识,就是为了我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一事,而当时我也正兼任黑龙江克山师专的学报编辑;到90年代之初我倾力于《文艺春秋》月刊的研究时,我已经在南通市社科联从事专职的编辑工作了。20年来,我与他交往颇多,也收获良多,尤其在编辑方面更是得益匪浅。  相似文献   

9.
钦鸿 《出版史料》2012,(3):59-67
1958年,是现代文学编辑家范泉先生生命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秋天,他在反右整风补课中被错划为右派,先后被撤销上海出版印刷学校分校副校长职务和预备党员资格,随即贬谪到遥远而又荒凉的青海工作。从此,他离开了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上海,离开了他所酷爱并为之创造了许多辉煌成就的文学编辑事业,开始他新的艰难的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当代编辑出版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编辑家、出版家,范泉是其中之一。 早在1933年,当范泉还在上海光华附中读书时,他就参与编辑校刊《光华附中》半月刊。  相似文献   

11.
范泉先生的一生,是与文学编辑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他从17岁起就踏上编辑岗位,直到患病去世的60余年间,除了被剥夺正常工作权利的22年外,他从没有离开过自己酷爱的编辑事业。他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有目共睹的业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编辑出版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校《光华附中半月刊》是范泉漫长的编辑生涯的起点。这本每期约10万字篇幅的刊物,为还是高中学生的他学习编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主编邢鹏举的放手之下,他从刊物的组稿设计、编辑处理、排版画样,到跑印刷厂校对或改版等各道程序,都进行了大胆的实践,逐步掌握了编辑的要…  相似文献   

12.
鼓舞     
重新发现范泉先生(1916~2000年),是这世纪之交海峡两岸文学界十分重大的收获,也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事件。早在艰苦的抗日战争的晚期,年轻的范泉就在孤岛上海苦心收集了有关台湾文艺的日文资料,一面在敌伪的虎视下对侵略者进  相似文献   

13.
钦鸿  吴建 《出版史料》2012,(1):111-117
著名文史专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季镇淮1997年因病逝世以后,范泉非常悲痛,特地撰写了一篇纪念他的长文《季镇淮与(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先是分节发表在上海《文汇报》和《书窗》、山西《太原日报》副刊、香港《香港文学》等一些报刊,后来收入了北京大学出版的《季镇淮先生纪念集》。  相似文献   

14.
明年为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70周年纪念,本刊特开设“我与复旦”专栏,以联络海内外系友。编辑部曾邀请谢六逸时期任教的杜绍文先生和陈望道时期任教的范泉先生撰稿。可惜杜先生手颤无法握管;范先生则刚动过癌症手术,病卧在床。现发表侨居菲律宾的系友林淑英女士回忆抗战前后学校生活片断和现在台湾的毛家华学长返校演唱的佳话,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今年,恩师甘惜分先生喜逢百岁大寿,我应当毕恭毕敬地站在这位泰斗面前,认认真真地执弟子礼才是。甘先生被称为泰斗,当之无愧!因为他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教育家,是他担任导师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先生。我国当代著名大学新闻学界的著名博导,除童兵先生外,还有喻国明先生、刘建明先生、刘燕南先生等多位大腕学者和教授,都出于他的门下。我一生最幸运的事情之一是也能忝列他的门墙。不过,我属于“不才弟子”。但是,恰  相似文献   

16.
韩莹 《今传媒》2004,(4):50-51
今年5月23日是张岱年先生的95寿诞之日。北大、清华两校的众多弟子为先生祝寿,并举办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为纪念先生从教70年,应北大朋友之邀,今年3月中旬,我两次到先生家为他老人家拍照,并采写了近两万字的《仁者寿》长篇专访。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同志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今年是他一百一十岁冥寿。我在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追忆与思念——纪念叶圣陶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一文后,还想起叶圣陶先生与周恩来总理的二三事,现补叙于后。  相似文献   

18.
戈公振是江苏省东台市人。今年11月27日是他的一百周年诞辰。在公振先生百年诞辰的前夕,我有幸到东台市访问了他的故居和设在故居内的戈公振纪念馆。戈公振故居座落在东台市城区的兰香巷11号。走进先生的故居,在纪念馆的第  相似文献   

19.
今年欣逢孙云畴老师九十华诞,我们在此聚集一堂,向孙老师祝寿,倍感欣慰。我是专程从北京赶来向孙先生祝寿的。饮水思源,感谢他五十多年前在北京大学讲授图书馆学,使我和我当时的同学们得以对此学科有所了解,他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当时在北大图书馆学系任教的,还有刘国钧、王重民、王利器等先生,他们都是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学识渊博,是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先生现在是硕果仅存了。  相似文献   

20.
史零 《编辑学刊》2006,(1):22-23
今年11月5日,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年纪念日.我们聚集在这里纪念他,是因为他对于我们所具有的极特殊的意义. 1944年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确认邹先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毛泽东同志后来在纪念他去世5周年时,还亲笔题词,称赞他是民主战士.邹先生受到的尊重和荣誉更是来自多方面,跨越了久远的年代,可是,在我读完了他的<经历>、<患难余生记>等一部分作品后,我受到的震动却远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