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内学界关于G.A.科恩对马克思生产力首要性判断的辩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都没有给予形式逻辑视角的文本释读。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特定判断为依据,G.A.科恩指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是单向的,不是对称的;展示了马克思其他著作中的相关论述,证明《序言》的观点在马克思成熟思想中的持久性;分析了抵制生产力首要性判断的理由,从功能上解释了生产力首要性的性质。G.A.科恩运用了一些思想实验,而这些思想实验是从某些逻辑设定出发的,并不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实际考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现实存在,沦为形式化的语言构造。当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停留在语言场域的上述形态时,便很难驶入真实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商品是拜物教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奥秘。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建构了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物化”理论与“符号拜物教”理论,其实质仍然是拜物教性质的,需要加以批判与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更为广阔的理论意蕴——在实践哲学层面的“未来预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阐发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牛津大学G.A.科恩教授在其代表作<拯救正义与平等>一书中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运用场域实现了超越.他认为正义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基本结构内的制度,也可以适用于这一结构内的个人选择.科恩对罗尔斯正义原则运用场域的推进是对罗尔斯及近现代政治哲学家思想的综合和超越,更是直接对马克思理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这种综合和超越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罗尔斯与哈耶克的正义范围的综合;回应了麦金泰尔的正义理论挑战;对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综合;对"重要性平等的原则"和"具体责任原则"的综合;对马克思理想社会主义观念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内容涉及广泛,对其思想进行学术渊源的梳理,将有助于挖掘其思想的本质内核,有助于理清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纵观齐泽克思想的发展历程,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与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同时也源于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以及拉克劳、墨菲的激进民主政治理论的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5.
以人的发展与实现程度为坐标,生产力的发展呈现为异化生产力和自主生产力两种历史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所追求的,不是生产力的无原则的发展,而是生产力由异化形态向自主形态的转化。由于马克思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价值坐标上已经开始收缩生产力拜物教思想,而国内的经济学“主流”们却食洋不化,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因此,我们必须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当代形态,即科学发展观,走出生产力拜物教思想的禁锢,跨越资本经济的“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演变发展过程,并以该思潮代表人G.A.柯亨的学术道路转变为例,展示欧美国家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复杂情结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在欧美国家经历的坎坷道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虽然学派内部纷争不一,而且有一部分论证与理论遭人诟病,但其大胆创新,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知,热忱又不失严谨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考究和发展的精神是值得中国学者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论》研究中,存在两种拜物教研究进路:即卢卡奇的拜物教的"物化论"解读与鲁宾的拜物教的"价值形式论"解读.卢卡奇基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提出的"物化"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脱离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思想再造",最终走向了唯心史观.鲁宾根据苏联20年代藏的马恩原始文献,强调回到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理解拜物教理...  相似文献   

10.
商品、货币、资本三大拜物教思想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深刻而细致的阐述.本文循着马克思的思想轨迹,试图对三大拜物教思想的根源、内涵和外延等方方面面分别进行透视和扫描,揭明三大拜物教思想的异化性和不合理性,得出预设性结论消灭以资本主义制度为最完备形态的一切社会剥削制度,是消除三大拜物教思想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阶级解放思想和城市理论,其城市政治思想具有三重维度:异化、意识形态、日常生活。他将城市异化的内容从马克思的生产异化扩展到消费异化和休闲异化,指出都市的拜物教是满足的和空间的双重拜物教,分析资本逻辑对后现代社会的生产与人的生活的全面入侵;从国家错觉、哲学错觉、都市错觉分析无产阶级的思想状况,揭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以日常生活考察工人的现实状况,提出文化革命促进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城市工人的任务是以多种途径争取城市权利,将自身从异化的人解放为完整的人,回归到传统的、本真的、自然的生活。列斐伏尔城市政治思想体现了辩证思维和哲学关怀,是科学方法与人文视角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就是指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教育、武装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它涵盖了马克思关于理论教育的目的、作用、主体、客体、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的论述,包括了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阐述、说明、宣传的活动以及用无产阶级意识置换非无产阶级意识的斗争活动,是对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活动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提升.立足于当今时代.我们应当弘扬和发展马克思的理论教育思想,力求实现理论教育在当代的最高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勃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主要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现象遮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式,而且商品拜物教的消除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中国,客观上有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条件,因而有必要分析现实中形形色色的拜物教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刻理解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理论,试图为当前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个人受抽象统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人本思想以及对物化社会的批判为展开对拜物教的系统批判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具有具体化的要求,这是其“绝对命令”。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是马克思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思想遗产的成果。在思辨唯心主义基础上,黑格尔批判了主观思想,试图实现客观思想对主观思想的超越,区分了抽象的普遍性和真正的普遍性,并使真正的普遍性能够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质和阶级立场直接相关。唯物史观“社会现实”和“历史本质性”原则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找到了根据和立足点。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具体化,必须把一般原理转化为具体方法和实施纲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在中国的贯彻、落实和实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继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开辟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个领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着重分析意识形态"替身"——拜物教,指明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是意识形态批判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右翼自由主义学者诺齐克在其名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反社会主义论证,认为要维持社会主义平等必须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所以是不正义的。当代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G.A.科恩意识到这种反社会主义论证的危险性,从政治哲学层面对此进行了有效反驳,从而在规范价值层面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可希求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确立的基本依据。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对人道主义长期漠视,而"反人道主义"的意识则占据统治地位。重返马克思论著,深入探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分析其与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发展的过程和主要的特征,其中蕴含着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要求,即恢复人作为主体的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倡导先进的消费理念等。  相似文献   

20.
关于马克思平等观基本内涵的争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学界内部产生三种基本立场。G.A.科恩等学者认为,马克思平等观为分配平等观;艾伦·伍德等学者主张,马克思平等观是权利平等观;戴维·米勒等学者认为,马克思平等观是社会平等观。基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重新考察,马克思平等观应当属于某种广义社会平等观。这种平等观的科学内涵既包括分配平等(经济平等的主要方面),又包括权利平等(政治平等的主要方面),同时也包括人们之间的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平等(狭义社会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