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月四日,是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刺杀37周年的日子. 金博士是亚特兰大人,他死后就安葬在亚特兰大市区,他父亲任牧师的教堂旁边.那是市中心摩天大楼群附近,一个安静整洁的黑人社区.金博士的墓在一个狭长的方形水池当中,水池的水只有几寸深,从高到低一层一层无声地流.水面平静如镜,蓝色的池底,映着天上的白云.当年金博士的葬礼上,他的棺木是放在老式的农家拖车上,由两匹骡子拉到墓地的.这样的墓地设计,我们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过.看着这个宁静的墓地,你不由得会想,它是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想法呢?  相似文献   

2.
苦难辉煌     
我从哪里来? 我们从哪里来? 所问像生命一样久远和古老. 不仅是未来对过去的寻问.是大树对根须的寻问.是火山对岩浆的寻问.是有限对无垠的寻问. 我们曾经是奴隶.否则不会有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 我们也拥有英雄.否则不会有从1949年到2050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 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相较,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幸福起来的人们于是不想承认自己曾经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曾经有过英雄.不知不觉中,自己那部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历史被荒弃了、抽干了,弄成一部枯燥、干瘪的室内标本,放在那里无人问津. 历史命运蜕变为个人命运,众生便只有在周易八卦面前诚惶诚恐.  相似文献   

3.
4.
李政 《出版经济》2006,(6):20-21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  相似文献   

5.
苦难与不朽     
戴厚英“走了”.“走”得那么惨烈.我想说些什么,心里血在涌动.尽管,我只是她的作品的喜爱者.戴厚英生前曾对人说:“我安分守己,十分安分守己.(厉害)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安分守己的权利.”然而可悲的是她连“安分守己”的权利也被残忍地剥夺了.刀砍她的人是她早年在安徽家乡上学时的老师之孙子.她死于她的善良本性上.她受托为老师之孙在沪介绍工作,又先后热情在家接待此人,不想此人恩将仇报,图财害命.  相似文献   

6.
苦难之炼     
听完汇报李俊红站在广场边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努力地将自己紧张的心绪平静下来。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带这么大的一支车队去救灾,意味着什么:前方情况不明,我们没有后勤支援,救灾的时间会有多长,队员的生活安全如何保障……这一切的一切来得太突然了,让人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使劲踩灭烟头,大步朝车队走去开始集合队伍。  相似文献   

7.
我1978年从事档案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中,我体验了档案工作者默默无闻、辛勤劳动的艰辛,更多的则是深切地感受到档案工作带给我的无比快乐与无穷收获。 刚从事档案工作时,我在上海航道局的一个基层单位工作,档案室有2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年轻人,是“工农兵大学生”,因为档案干部不能评技术职称,他们陆续调离了档案室。我也曾经想过离开档案室,但最后还是留了下来。 1986年5月,上海海上安全监  相似文献   

8.
苦难与意义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残忍杀戮、对生命的冷漠态度,犹太人对自我生命的无能为力和毫无尊严的生活,给人以极大震撼,不能不引人深深思索。命运、尊严、人格、人性等等这些平日里似乎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有些虚幻和矫情的概念词语,在看过电影后都成了问题,让人迫不及待地去找寻它的答案。上天有意借《活出意义来》这本书来解除我心中的疑团。我忍不住一口气把她读完,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之感顿时弥布心里。  相似文献   

9.
藏住苦难     
我家祖上是当地的大户人家,生意通达,在上海也有铺子。后家道中落,到了父亲这一代,浮华被时代激流悉数带走,只余几间房、几个人。小时候不知家族历史,更兼那个言多招祸的时代,也无人对我说起。有时候看着老屋里精美的雕窗、光滑的青石地面,觉得自己的家族与他人的不一样。不一样的还有曾祖母。村里许多老太太总是衣冠不整,头发凌乱,喋喋不休,但是我的曾祖母衣裳总是清清爽爽的,头发  相似文献   

10.
那场战争,早在60年前就以一个文明久远却灾难频发的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当敌国投降的消息传遍疮痍如鳞的华夏大地时,无论是土地上四万万的生者还是天国里数千万的亡灵,无不喜极而泣,泪飞顿作倾盆雨———惟此“泪雨”方可洗刷长达14年的民族屈辱与苦难,方能涤净河山海隅层层叠积的亲人的血迹和尸痕。我们的先人,没有让悲惨的历史延续给后辈,积贫积弱近百载,至亡国绝种的最危急时刻,为大义而舍分歧,合全民族之力,与入侵者殊死搏战,绝地反击,终于取得了自1840年以来华夏民族抗击一系列外敌侵略的惟一一次胜利。在战争中,吾祖吾先毁家纾难…  相似文献   

11.
天歌 《湖北档案》2008,(12):30-30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 的确,人的一生没有谁是平平坦坦的,一帆风顺是我们善良的祝愿,但是谁能平步青云而终老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以历改变命运的一个大坎——失学、失业、失恋、失去亲人、失去财富、失去健康……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孩儿时代就曾立志长大当一名“新闻记者”。可由于家里贫困如洗,父亲常年患病,我便忍疼割爱弃学,幼时的梦幻倾刻间变成泡影。回到家,我成了生产队的一名小社员。一次,无意中从收  相似文献   

13.
《青铜葵花》让我想起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因为这两部作品中都有相同的哑巴的意象。青铜开花、哑巴说话,这本身就是奇迹,奇迹来自一种巨大的力量。青铜的呼唤,是因为美的、爱的、情感的力量战胜了一切。我认为,《青铜葵花》首先是一部表现出作家生命哲学的小说,一部深含生命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非著名新闻摄影家凯文·卡特为了真实再现战乱中百姓的苦难生活,1993年远赴硝烟弥漫的苏丹,在一个叫伊阿德的村庄的一棵大树底下,发现了一个异常瘦弱,饥饿得无法站立的黑人小女孩,蝇虫在她黑小的身躯上乱舞,肮脏不堪、惨不忍睹。卡特选好角度,准备拍摄。忽然天空飞来一只饥饿的老鹰,恶狠狠的盯着女孩,最后停在了皮包骨头的女孩身旁,仿佛随时都会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世界》2008,(5):18-18
我们用一张证书来赌一生的幸福,如何才能增加自己在这场豪赌中的胜算?20句话给你参考…… 1、如果你的父母并非嫌贫爱富,而以人品为由阻止你和某人谈恋爱,千万不要为了证明他们是错的,就拼尽全力爱起他来,你会发现你吃的苦头远比想象中多。而稍能收成时,  相似文献   

16.
韩石山 《档案天地》2009,(10):60-61
贾植芳先生去世第二天.北京《新京报》记者张弘先生有电话来.一则告知贾先生去世事.二则采访。我只能如实相告,虽多次去上海.从未去拜访过贾先生。交往也仅二三事。对贾先生的认识,我也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2007年1月18日,诗人携妻子从宁夏银川,坐车走了十几个小时,刚回到已经离开了大半年的老家,还没来得及清理一下满面的风尘,债主就来了,诗人回家的喜悦瞬间变成了忧愁.  相似文献   

19.
皮埃尔·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世界的苦难》是其晚年的一本代表性著作,尽管这部煌煌巨著看起来似乎因过于"沉重"而令人却步,但了解这部著作,对于我们理解晚期布迪厄的理论乃至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和学术生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寒夜,孤灯,独坐窗前,看着流淌的墨水在洁白的纸上欢愉地跳跃着,心中涌起一丝安慰,同时也带着一丝惆怅。我从小就酷爱读书,久而久之,就迸发一些奇思异想:能否把读书的心得体会和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发出去?于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和惴惴不安,踏上了新闻写作之路。转眼一年多了,带着希望“飞”出去的一篇篇稿件,却往往杳无音讯,如石沉大海,即使有拙作见于报角也是偶尔一遇,我失落,彷徨,甚至想退却及至放弃。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军事记者》,里面一篇《昔日红花今扶绿叶》的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和入情入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