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自由主义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对来说处于边缘的地位,他们有着不同于左翼作家的审美追求与创作特色,他们在左翼文学的攻击下艰难地捍卫着自己心灵的园地。自由主义作家们对于人生秉持着独特的悲情体验,这种体验对他们的审美与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京”“海”之争并非严格的派别论争,只是一场由沈从发难、此后也主要是他一人代表“京派”,与在上海的非“海派”作家之间围绕何谓“海派”、“京派”的讨论,表明双方在如何看待时代与艺术、政治与学关系方面潜隐着分歧,且在论争的两次余波中更趋明朗。李初梨的“宏论”发自肺腑,公允全面,是对“京”“海”之争、“反差不多”论争甚至30年代左翼学与自由主义学论争最好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北京和上海有着两种不同的城市文化形态。前者凝聚着传统文化,因而处处显露出凝重典雅;后者重视物质、趋新求异,因而具有通俗性、先锋性。北京和上海城市文化的巨大反差,孕育出了不同的接受主体和创作主体,使得他们面临中西文化撞击时对现代文明所持的态度各异。面对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京派作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疑惑甚至排斥,而海派作家对都市文明则怀有留恋多于批判的心态。这造成了两派作家切入现代文明的角度不同,京派作家偏重于对乡村中国理想人性的挖掘,追求和谐、静穆;而海派作家则偏重于对都市文明喧哗骚动美的刻划,追求奇俏、突兀。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由于海派和京派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不同,因而他们的艺术追求也迥然各异。海派文学明显地带有商业化特色,京派文学则具有超政治的艺术情趣。而那些提倡自由文学的中间派在国共两党的激烈对抗中理想终成梦呓  相似文献   

5.
海派文学研究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文学研究多是一般的社会性政治性谴责。新时期以后,海派文学研究从一般的社会谴责转向审美分析,出现了一批客观中肯的研究文章。但这时多是对海派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只有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才出现一批综合论述海派文学的专著,并深刻揭示出海派文学的现代品质,从而为海派文学正名。这次研究视角的转移,使海派文学呈现出真实鲜活的面目。  相似文献   

6.
1949年后的中国大陆几乎不再有真正的海派。海派在大陆的消隐跟国家意志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上海大都市文化的没落、Mass Culture的整合有密切关系。新时期,海派艺术被一些作家传承,但被誉为“海派真正传人”的王安忆其实并不是得张爱玲真传的作家,而真正具有海派遗风的作家是台湾的白先勇、旅居香港的诗叔青以及香港导演王家卫等。  相似文献   

7.
元末明初的越派和吴派是最有影响的两个文学流派,其文学思想代表和指导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流向。吴派作家主张文学远离政治,强调发乎性情的自由创作。这一思想既表现了对文学本体的关注,又反映出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而越派作家则与之相反,主张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这一思想既反映了元末明初知识分子希望恢复儒家文学传统、重建士人形象、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对宋元以来的文学思想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但文学与政治的联姻又使得越派的文学思想出现了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的理论倾斜和实践危害。如果说吴派作家的悲剧命运宣告了文学自由主义的破产,那么,越派作家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又最终失去了文学自身的价值。这种文学思想上的悖论恰好构成了元末明初文学递嬗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文学思潮: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沈从文作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一直坚持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来涉及社会、政治.他的这种立场和思想遭到强烈的批判,以至于初期的文学史编撰也没有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文化和上海文化的巨大反差,深刻地影响了两地的文学艺术形态。不同的文化形态,可以说是京派和海派的母体。上海文化的洋化程度较深,这使海派的文学选择明显带有先锋性;京派的文化选择既是平民,又是贵族的。与此相对应,是京派小说家以高品位文人而自居为“乡下人”,而海派作家的文化角色则是“敏感的都市人”。在审美追求上,京派重乡土民俗,海派重洋场声色。京派使自然人性带上浪漫情调的神性,海派使现代都市性意识蒙上死亡的阴影。  相似文献   

10.
元末明初的越派和吴派是最有影响的两个学派流,其学思想代表和指导着这一时期学发展的主要流向。吴派作家主张学远离政治,强调发乎性情的自由创作。这一思想既表现了对学本体的关注,又反映出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而越派作则与之相反,主张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强调学的社会功能。这一思想既反映了元末明初知识分子希望恢复儒家学传统、重建土人形象、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对宋元以来的学思想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但学与政治的联姻又使得越派的学思想出现了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的理论倾斜和实践危害。如果说吴派作家的悲剧命运宣告了学自由主义的破产,那么,越派作家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又最终失去了学自身的价值。这种学思想上的悖论恰好构成了元末明衩学递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华美女性文学的源头水仙花的命运开始追溯,并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等的多部文学作品作历时解读,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笔为剑,透过文字,一方面表达对性别、种族身份的政治诉求,一方面应对来自族裔内部的批评,透过作品平衡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梳理中国文化与白入主流文化的关系、华裔女性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之间的关系、华裔内部民族中心主义者的批评等一系列与身份政治相关的问题,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文学实现其文化政治身份重建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天赋。  相似文献   

12.
湖湘文化对20世纪湖南作家人生行为走向的规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湘文化在湖南社会,尤其是在湖南士人中产生了一种"心理定势",蓄积成了一种足以俯凌后世的巨大的心理势能,这种心理势能对20世纪湖南作家人生行为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在:20世纪湖南作家们几乎都把政治置于他们人生价值的首要位置;他们在追求政治价值体现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9.11事件后地缘政治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政治这一传统观念在经济全球化、政治趋向多极化的背景下,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9.11事件后美国政府正在重构其地缘逻辑思维。适时提出“时缘政治”和“人缘政治”概念,全面审视世界政治格局。我国应从国家利益出发,积极重构地缘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14.
食客在春秋战国的政治、外交上有过重要影响,到秦汉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食客开始由政治向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转型,食客文学集团孕育产生。食客在主人的召集或扶持下,创作了《吕氏春秋》《淮南子》《谏逐客书》《子虚赋》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形成了食客文学独有的特点,也成就了一批优秀的食客文学家,食客文学家的产生印证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规律,文人政治前途的无望能够成就优秀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作家将身体纳入写作视野,身体得以在新时期文学中获得全面呈现。解禁后的身体迅速与政治、女权及文化等意识形态相结合,力图发出积蓄已久的最强音:在政治书写文本中,身体通过狂欢反叛的宣泄,成为对抗政治、颠覆清教徒式禁欲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在女性主义文本中,身体成为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寻找失落在男性话语中自我的工具;在与文化的合奏中,身体成为蕴涵深厚文化内涵、揭示中国文化表象深层底蕴的场所。消费社会的到来带来了女性客体化的男性欲望写作和以观赏交换为目的的女性写作的话语分野。  相似文献   

16.
乔治·奥威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小说家之一。他的两部政治讽喻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极权社会的图景。两部小说都反映了反极权主义的主题。这篇文章主要针对这两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重点分析小说中极权社会的统治方式,指出语言在政治中的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清代常熟散文可分为两个阶段:清初是第一阶段,作家大都是明遗民,作品有着明显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形式涉及经论、政论、史论、文论、碑传及山水游记;清中叶是第二阶段,作品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内容更多的是为清统治者建言献策、歌颂忠臣良将、宣扬封建孝道和褒扬贞女烈妇,其间也不乏富有哲理的散文和文学性特强的山水抒情佳作。  相似文献   

18.
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切实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密切合作,言传身教,相互协调,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使各项学生工作高效完成。  相似文献   

19.
在《热带回忆:加西亚·马尔克斯》里,安德森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为小说而生》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水中鱼》这两部回忆录及他们的作者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显现出两位早期经历惊人相似的作家,在性格及以后的政治选择和对母国的情感态度上的区别。安德森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两位拉美文化名人的政治进行评价的,在比较中暗含了左翼理论家对现代性所持的反省与批判意识。可以看出,作为左翼思想家,安德森更认同的是民族主义的立场而不是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投靠。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叙事学结合社会政治语境分析故事和叙事形式中的性别政治含义。这种意识形态和叙事形式并重的方法值得借鉴到女性主义翻译批评中来,克服以往停留在故事层面上的纯政治文化批评的片面性。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结合翻译的社会政治语境,在故事和表达形式两个层面对《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的英译文展开女性主义翻译批评,探讨女性主义叙事学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