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仲永》(新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一文,以“伤”嵌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方仲永的哀伤之情。纵观全文,却没有一句发表见解、抒发情感的句子,更没有一个“哀”或“伤”之类的文字。那么,“伤”从何来呢?1.寓“伤”于叙方仲永的不幸经历是一场悲剧。虽然作者只平淡地客观地叙述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经历,但是这是展示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令人伤悲的事,又何需繁文缛节宣泄悲愤?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王安石《伤仲永》这篇文言时,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就设计出“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责任”这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一学生说:“父亲应该负责任。是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另一学生即刻反驳说:“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又一学生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就是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就势让学生们接着讨论:“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  相似文献   

3.
宋代王安石曾写过一个小故事《伤仲永》,说一个叫仲永的孩子,聪颖过人,才气纵横,受到邻里乡亲的赞许,父母自然也倍加娇宠。结果,待到长大时,仲永却“泯然众人矣”。原本是何等“超人”,长大后却沦为一般  相似文献   

4.
一、从“伤”说起《伤仲永》,题目中的“伤”字应该怎样理解?通常都将“伤”理解为“哀伤、惋惜”之意,认为《伤仲永》一文,旨在为方仲永的不务学而哀伤、惋惜!但观《伤仲永》全文,却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叙事为主,辅之以议论。所以,我认为,题目中的“伤”应该理解为“伤害”,意即“遭到伤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6.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7.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著的借事说理的文章,旨在以方仲永为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所经历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不禁要问,这是谁之过?  相似文献   

8.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在为仲永惋惜的同时,不禁要想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毁了仲永?很多人都认为错在仲永的父亲,整天带儿子到处去赋诗,不让儿子读书,从而毁了仲永。但是我觉得,固然他的父亲负有一定责任,但更多的是仲永自己毁了自己。他的父亲虽然不让他读书,但他可以自己读,凭他的天赋异能,聪明才智,但自学根本不是难事,可是仲永却沉浸在大人们的赞美之词之中,不懂得进取。同时,长大的仲永肯定发觉自己的天才慢慢泯灭了,但他却没有好好利用“后天”来弥补,而是渐渐被埋没在人海之中……如果一定寻找其泯然众人的原因的话,理由只有一点:仲永…  相似文献   

9.
给“仲永之父”提个醒程建平相传,宋朝金溪地方出了个神童名叫仲永,五岁就能做诗,“文理可观,邑人奇之”,有人甚至出钱求他写诗。他的父亲以为这是生财之道,成天让他作诗卖钱,拉他到处卖弄才能,因而失之深造,昔时的“佼佼者”,竞渐渐“泯然众人矣”。王安石曾因...  相似文献   

10.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的借事说理的章。旨在以方仲永为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所经历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不禁要问,这是谁之过?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伤仲永》的语文公开课。因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自有看点,例如连伤仲永的“画像”都搜索到了。大屏幕上一边投映出有些滑稽的“画像”,一边是不长的课文,同时播放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在视觉感管的参与下,听完了全文朗读,之后就是分组大讨论。讨论的题目  相似文献   

12.
仲永是我国宋时的一位“神童”,传说他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于是,他父亲爱之如宝,常带他外出,令其题词作诗,邑人常“以钱币乞之”。这样,仲永停止了学习,苦于表演乞钱,终于失去了才智。好端端的一个“神童”,由于没有培养教育,过早地夭折了,是很可惜的,所以王安石作《伤仲永》以启后人。卡门,是外国的一位“神童”,1881年生于匈牙利。据说他6岁的时候,哥哥要他算15×15是多少,谁知他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答案准确无误。哥哥不信,又让他算924×826是多少,他仍是连头也不抬一抬就算出来了。这一下…  相似文献   

13.
说“乞”     
人教版初中课文《伤仲永》中有这样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中“乞”字,课文注为“求”。这是通行的意思,读作qǐ。然而令人费解:拿钱币求什么呢?难道仲永的诗已然可以卖稿酬了吗?其诗固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要出钱,邑人大抵是不会情愿的吧,而且下文的“不使学”也就不能完全落实了。其实,这里的“乞”应释为“给予”,读作qì。《辞海》《辞源》都收这个义项。据此就能明了上文含义:邑人惊异于仲永的才能,逐渐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亲,有的还送点钱币;其目的则或示褒奖,或图势利,而父亲也正“利…  相似文献   

14.
凡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人,没有不为仲永——陨落的天才而扼腕叹惜的。刚学完这篇课文,便收到语文学习报社寄来的一份样报(2005年1月3日),有幸拜读了贵报3版上的一篇佳作《如果仲永要成才》。该文作者认为:如果仲永要成才,其父必须改变“不使学”的态度,为其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先天禀赋聪慧  相似文献   

15.
初学议论文,可以从一事一议练起。练习一事一议,《伤仲永》是一个范例。1从《伤仲永》可以看出,一事一议,走的是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步要掌握事实,第二步要思考,探究事实之中包含的道理。方仲永这个事例,我们读起来觉得很简单,那是因为王安石写得简明扼要。要是想想王安石了解的过程,就可以想见并不简单。王安石了解仲永的过程,长得很哪。从“余闻之也久”,“十二三矣”,“又七年”这几句,可以算出,即使不到15年,也将近15年。用现代的话来说,王安石是做了一番“跟踪调查”的。王安石是个有心人,每次到舅父家…  相似文献   

16.
徐老师的话:《成长中的故事》是“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作文系列训练中的第4篇,它同前面3篇(《我的成长记录本《》我出生了》和《名字的故事》)组成一个单元。至此,这一单元暂告一个段落。下一阶段,将刊登“生活中的作文”系列训练设计的第二单元内容。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们继续收入你的成长记录本中。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北宋一代名相王安石,不仅是政治革新的旗手、思想深邃的大家,更是耳熟能详的文学家。因还家路过仲永家乡,在舅父家听说“世隶耕”的仲永家有5岁神童仲永之趣事,便记挂胸间,并常作探听。当得知仲永“泯然众人”的消息后,作为相天下之事、匡帝业之兴、选贤任能的高官显贵,不禁对天长叹,欣然秉笔,将仲永由神童到众人的变化过程记于字间,传于后世,成为后人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鉴石,谓之意味深长,警示作用不绝于天地间矣。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9.
《成长中的故事》是“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作系列训练中的第4篇.它同前面3篇(《我的成长记录本》《我出生了》和《名字的故事》)组成一个单元。至此。这一单元暂告一个段落。下一阶段,将刊登“生活中的作”系列训练设计的第二单元内容。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们继续收入你的成长记录本中。[编按]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安排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围绕“成长的故事”专题,还安排了导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同地。教材对于本次“综合性学习”是这样安排的:先在“单元导语”中明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意义,接着在第一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作具体的布置:“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最后,教材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交流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