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徐霖 《中学文科》2009,(15):48-49
历史学科解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目,而题目的设问其实就是构成历史事件的某些要素,如问“某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影响是什么?实质是什么?”等等。所以,“教”与“学”都必须首先明了各要素的含义及其区别和联系,否则,既不能全面、深刻理解历史事件,也不能在应试中理解题目的设问,也就不能正确、全面回答问题。这里,笔者对此作一粗浅阐述,仅供师生在教学和解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具体可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一个“补”字。补,就是教师设计一些补充条件、补充问题的题目,引导学生将题目变成一道一步计算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的能力。如,①小方家有7只山羊,绵羊的只数比山羊多2只,?②,红气球的个数是黄气球个数的3倍,?2.抓住一个“问”字。问,就是教师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如,三年级学生有24人…  相似文献   

4.
善待"黑点"     
有位政治家曾经深情地回忆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的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白纸的右下方有颗小黑点。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一颗黑点。”整个教室里的人几乎都做了这样的回答。“不能这样。孩子们,你们不能这样,这首先是一张白纸。”他的老师如是说。看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总揽全局,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育学生亦是如此。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地认清自己。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看到自己的每一个闪光点。教育他们不…  相似文献   

5.
黄全愈 《教师》2011,(34):1-1
能不能在课堂上教创造性?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儿别扭。其实,这个问题的原始提法是:“美国的老师是怎样教孩子创造性的?”也就是说,问题不是能不能教,而是怎么教。要回答“怎么教创造性”,必须先回答“能不能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海拾锦     
简单问题复杂处理一位教师讲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啦,便争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把少部分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我问学生“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不少学生回答“数学是做题目”,“数学的用处是解答由老师或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学数学太难了”。只有少数学生回答:“学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问卷及座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学生学数学的心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完全不深刻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问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做些什么?恐怕都会这样回答: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要积极参加课程改革的实践。这样的回答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如果仅有这样笼统的认识而无具体的目标和切实的措施,特别是如果不清楚自己有无“改变难”的症结,“改变”就很容易落空。曾听某教师谈关于学习方式的新理念,什么主体性啦,个性化啦,  相似文献   

9.
朱莉  木制墙 《家庭教育》2009,(10):32-33
经常有不少年轻的父母问我:“张老师,你认为什么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的回答是:“健康、快乐。”也就是说,父母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健康不健康,快乐不快乐?”  相似文献   

10.
庞玉凤 《顽皮娃娃》2008,(17):I0002-I0002
有一年,在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聚会上,有位记者问其中的一位:“您是在哪所大学里,学到了对您来说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学者认真地答道:”是在幼儿园。”出人意料的回答使记者非常吃惊地接着问:”“幼儿园里就学到了?”老学者依然认真从容地回答道:”是的。自己有什么好东西要分一些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放整齐;  相似文献   

11.
高三数学复习课是按照课本“重复昨天的故事”、还是扎进各种资料堆“苦做舟”?我认为都不是,而应该既要忠于课本又要“拔高”课本,既必须做一定量的题目又一定回头找“岸”。高三数学复习为什么既要忠于课本又要“拔高”课本?教师应该怎样带领学生在忠于课本的基础上来“拔高”课本?“拔高”课本与做一定量的题目之间有何关系?本文就此问题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上有个“秃头论证”理论,它包含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少一根头发是否会造成秃头?回答肯定是不能。再少一根会怎样?回答还是不能。这个问题如果一直重复问下去,到后来,回答就是已经成为秃头了。这个理论告诉人们,“少一根头发”对整头的头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对事物当前的性质起不到任何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题目是章的眉眼。那么,如问使我们的章“眉眼”盈盈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帮助学生弄懂题中的名词术语。一、直观演示法在低年级,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在讲解某些名词、术语时,常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演示,启发学生思考,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实物演示如教学“把6个桃平均分在2个盘里,每盘几个?”时,首先出示6个桃、2个盘子,然后问:“根据题目的要求,桃应该怎样分?”学生回答:“平均分。”又问:“什么叫平均分?”学生回答不确切。我就按题意演示一遍,让学生看到最后两个盘子里都分到3个桃子。再引导学生得出“平均分”就是“每份都同…  相似文献   

15.
前世与今生     
有一个人来问我关于前世的问题,说他常常在梦里梦见自己的前世,他问我:“前世真的存在吗?” 前世真的存在吗?我不能回答。  相似文献   

16.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位演讲家准备登台演讲,他问台下听众:“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些什么吗?”听众回答:“不知道。”演讲家淡然一笑:“连我要讲什么大家都不知道,那还有什么必要讲呢?”第二天演讲家又登台演讲了,他再问听众:“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些什么吗?”听众怕演讲家再次罢讲,干脆回答:“知道”。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师道》2003,(3):53
大学公选课上,老师和同学对爱情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问:“作为一名大学生,你们想不想谈恋爱?”大一:“该出手时才出手。大二:“众里寻她千百度。大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大四:“我等到花儿也谢了。问:“你们选择对象的标准是什么?”大一:“相貌、财富、学识……一个都不能少。”大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大三:“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大四:“处处要小心,慎防节外生枝。”问:“你们对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大一:“爱情存永远,一个永流传。”大二:“我不要你的承诺不…  相似文献   

18.
大处精明     
蒋平 《老年教育》2006,(9):23-23
看过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位老人,有人问他:“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回答说:“会的,因为医生在吃饭。”人们接着问他:“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回答说:“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人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19.
曾读过这样一则寓言:一只猫头鹰搬家,路上遇到了斑鸠。斑鸠问猫头鹰:“你要搬到哪里去?”猫头鹰回答:“我要搬到东方去。”“西方是你的老家,为什么要搬到东方去呢?”斑鸠不解地问。猫头鹰长叹了一口气,沮丧地回答:“因为我在西方实在待不下去了,这里的人都时厌我夜间的叫声!”  相似文献   

20.
翟晓芳 《河南教育》2005,(10):45-45
昨天布置了一篇短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做文后的几道题。今天上午一上课我就问:“完成作业的同学请举手。”“刷”,全举手了,我很高兴。又问:“谁能说说短文写了什么?”这回和刚才完全反了,全班学生竞没有一个人举手。我疑惑了:“你们不知短文写什么,怎么做的题?”“我是抄的答案。”一个同学大声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