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读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很容易触摸到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忧患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精神特质之一。作为文化史学者的余秋雨先生,面对民族文化在商品大潮和全球化语境冲击下的艰难处境,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中国人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惋惜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似游记,实际上体现着对现代事物的深刻反思,为浮躁的世界注入一抹宁静色彩。余秋雨的散文内涵有着高度的理性精神,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人格的赞美,将感性、文化和情趣融为一体,推动着现代散文的辉煌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余秋雨散文中文化魅力的感知特点,接着重点从忧患意识、文化精神、人文气息和文化符号四个方面作初步评价,试图探索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动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散是凭借厚重的历史化蕴涵和对人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坛的一道亮眼景观;而忧患意识,则是余秋雨散里贯穿始终的精神特质之一。先秦以降,中国人学的价值取向历经曲折流变,而余秋雨散中的忧患意识正是源自作家对学自身使命的自觉承担;这种忧患意识对个体生命和民族历史化命运的反思为基点,内涵复杂和立足历史、指归现实是其两大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笔者试图就余秋雨散文的主调,即作家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诸方面,来分析余氏散文,以及这种散文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美学风范,即历史沧桑之美。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入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首先,余秋雨在写作中始终不忘自己的学者身份,高瞻冷峻的笔触贯穿全篇,人们往往能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一股学者书生气。他在文章中生动感人地叙述着历史…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  相似文献   

7.
李瑞龙 《文教资料》2007,(35):28-30
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独步文坛,影响深远,在现当代散文的多元化格局中,他的学者散文创作是尤其吸引人们眼球的。在他的文章里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美感,真正做到了语言运用的灵动、历史功夫的敏锐、思想内蕴的深厚,使得他在巍巍大观的散文界中更胜一筹,不可小觑。此外,有读者发现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有历史史料的偏差和误用,笔者个人认为,这的确是一种缺憾,但终究不会减弱余秋雨散文的浓厚魅力以及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文化散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的当代散文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其标志是这时期拥现出一批优秀的散文家,而余秋雨则是其中的位使者。这位写出了《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等学术专著的著名学者,近期又连续推出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三本散文集。在当代多元的散文格局中,余秋雨的散文因其鲜明的个性而格外引人注目。他以其深厚的文化积累,以其热切的文化关怀和独特的文化况味;以其高标远举、厚重深邃的审美品格,在散文创作的领域中开拓了一方卓尔不群的新天地。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显示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废墟》读解淮南联大濮思明《现代文选读》中的散文《废墟》,是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文化普旅”系列散文中的名篇。余秋雨是一位研究艺术史、文化史的著名学者,在置身大自然的时候,总是习惯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对象作审美观照,发掘其中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他的散...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  相似文献   

11.
评论界曾称余秋雨的苦旅系列为“大散文”,就其文化的容量乃至思想的博大、历史纵横与透视而言,确实够大的。但我以为,这还仅仅是其形式而已,不足以道出余秋雨散文的本质特征,应当说余氏散文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写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这是一个命题,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个命题的最佳阐释与印证,我仅是想把这个命题说出来而已。《文化苦旅》是人们对余秋雨散文认识的聚焦,而又不能完全作为余氏“文化散文”的代表,我以为最好的甚至更有代表性的“文化散文”还是此书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散文出现于当代散文陷入发展困境之时.他创作的文化散文开拓了当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他以对知识分子人格和良知的探究参与了当代人文精神的建构.但余秋雨也面临着散文创作的危机和如何突围而出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塑造健全的文化人格——余秋雨散文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人面临着跨世纪的选择。在机遇与危机的挑战面前,重塑健全的文化人格成为维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课题。作为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雨在散文系列《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触探了文化人格这块民族心理的暗礁,以知识者的深广与博大出色地构画了现代中国文化人格的草图。故而,女作家王安忆准确地指出,余秋雨散文承载了同时代散文无法负担的“重大的心灵情节”。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散文作为一种文化散文与学者散文,最有价值之处便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阐释,他立足于追述人生真谛和人生苦旅,探寻文人人生的出路与归宿,更从民族、国家、历史的宏观角度对文化作了构架与关切,从而建立了一座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道场”。  相似文献   

15.
“文化散文”的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枯骨生肉”是余秋雨文化散文在历史材料使用方面的一个突出特征,并一度催发了高考作文中的“文化”热.能否思接千载、天马行空地联想,把文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融入自己感性的叙述中,成为衡量高考作文是否有文采、有深度、有文化的重要标准.在高考作文中应恰当使用联想和想象,使作文思想深刻,文采斐然.  相似文献   

16.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散文集<文化苦旅>的细读管窥其散文创作的特征:余秋雨以超我式的主体洞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和悖论,并以"复义"、"隐喻--换喻"等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洞见.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的散文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过往的历史,是对种种文化现象的现实关注。已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信客》,是《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个人比较偏爱的散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信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中国人集体人格的积淀,而且是那时人们生存状态的聚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余秋雨主要散文作品的解读分析,阐释其“个人解读”视角的艺术化表达特征。无论对话式议论还是重新叙述历史故事,或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抒情,都是余秋雨以个人解读历史文化结果的表达,这些艺术方法的成功运用是其散文阅读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历史中取材,行文上表现出诗意的激情以及强烈的个人情绪,以文化角度关照历史,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反思,充满了理性的凝重,其散文被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文化散文"。从语言上来说,《文化苦旅》摆脱了干巴巴的历史表述,代之以让人如临其境的历史场景,这是它区别于一般的散文,也区别于一般的历史材料的地方,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把《文化苦旅》作为名著阅读的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