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日本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倚重艺道形式、揉入禅宗智慧、注重道德教化、强调礼仪程式等特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重视体育的精神层面构建,深挖体育的精神内涵,提升体育的文化品格;在具体操作上,既要挖掘中国古代的艺道精髓,又要借鉴日本艺道的运作经验。  相似文献   

2.
杜杰  史鹏飞 《山西体育科技》2009,29(3):15-17,24
弓箭作为远程武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现在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兵器史的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地位。一种事物在一定的时代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或对社会的功能时,这种事物自然会被人们忽视直至消亡。但为何日韩弓射文化并没有消亡,甚至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中日两国弓射文化历史发展的比较,分析中国弓射文化没落和日本弓道文化能够很好发展的原因和差别,希望能够对中国弓射界的人士带来些许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日本弓道这些年发展迅速,大有继高尔夫球之后成为新兴的贵族运动的势头.作为日本的一项民族体育,弓道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与其自身完善的学术研究体系密切相关.文章通过介绍一本研究弓道的专著--<弓道--日本射术的本质与实践>使读者对日本弓道有一个简单的认识.此书深入浅出,内蕴丰富,对于我们自身民族体育的研究工作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刘凯 《体育风尚》2024,(1):53-55
文章针对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趋势及创新策略进行探究,首先阐述了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价值,然后对近年来中国体育事业及文化传播方面的现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媒体监管、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华射艺的当代传承面临概念纷争、文化缺失、定位局限等困境。为深入挖掘中华射艺的文化价值,明确未来发展定位,以德国哲学家奥根·赫里格尔关于日本弓道的著作《学箭悟禅录》为经验借鉴,在文化碰撞中以“它山之石”反思中华射艺的传承与发展。认为:射之术在中国哲学“身心一统”认识论的影响下具有内外兼修的特点,其“无艺之艺”的炼心价值追求将射引入“道”的精神层面。术与道的兼容并重使得中华射艺成为人悟道的生活实践。“术道并进”的发展定位将使人们在中华射艺中发现价值理性,从而为中华传统体育超越工具理性的认知提供一种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体育,在中国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似乎并未留下鲜明的足迹,但貌似平实的种种体育之雏形却逐渐渗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之中。文章试图将中国古代体育发展中的诸个“不凡”的印记悉数道来,以此展现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员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弓箭历史最悠久的中国早已无法再现完整的射礼,但是在日本,"弓道"却成为日本国民操练内心修养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创建是乒乓文化和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新平台,是发展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契机。在分析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创建对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乒乓球学院的体育文化传播使命,明晰了其作为我国大国形象的标杆、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地缘文化认同重塑与发展的动力、乒乓"类意识"泛化的手段、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瑜伽的中国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瑜伽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传入为线索,对瑜伽在我国三大传入期的各类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探索瑜伽在中国的传播过程.通过对各个传入时期的研究得出,瑜伽中国化的进程是瑜伽本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同时又是其作为一种外来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本土文化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吸收、同化、异化现象;瑜伽的3次有代表性的传播过程,不论是从传播的途径、方式,还是到被同化、异化的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远东文化圈。然而中国文化是一种本体文化;日本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中国文化曾经产生出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体育文化;也曾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政治伦理性、大陆文化特征以及儒道教的宇宙观影响了中国的体育文化的轻竞技、重养生、泛政治、伦理等特性。日本文化的义理耻感、武士道精神以及岛国文化特征影响了日本的体育文化,形成其避免直接竞技与对抗搏击性、猛烈的集团意识与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收精神等既对立又统一的文化特征,进而使日本体育文化亦具备一种外来体育文化大杂烩的“边缘性”。中日体育文化的交流渊远流长,在近代以前是中国文化流向日本,近代以后,则是西方文化经过日本转而流向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持自身体育文化的鲜明特色并广泛传播,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复兴中华文明的需要,也是保持世界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促进国际体育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对异质文化语境下体育文化传播的特殊性重视不够,在传播战略、传播机制、传播技巧、传播意识、传播手段和途径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应对国际传播的现状和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全面把握对外传播的规律;同时,加强内部建设,打造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明确战略定位,并构建强有力的国际传播网络;借鉴国外典型个案,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单项传播进行整体设计;提高传播意识,重视培养体育文化传播的专业人才,积极推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较有影响的武术电影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武术电影将武术与电影完美结合,促进了中华武术和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武术电影出现了过分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丢弃了武术的文化价值,这不利于武术电影的长久发展,也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播.武术题材电影所诠释的武术文化应当遵循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以真正促进武术文化与武术电影本身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卡 《体育世界》2011,(12):45-46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到体育教学中进行了研究,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得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期,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往相当频繁。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战争和外交方面的往来,东西方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这在汉画像石中多有反映。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刀剑兵戈等武器传到东亚的日本、朝鲜,甚至远在欧洲的大秦;一些体育项目如角抵、蹴鞠、马球、养生术等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仅如此,丝路沿线诸国的瑜伽、杂技、养生术等也传播到中国。秦汉时期,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是互动和双向的,这种交流与互动不仅加强了双方政治、经济、外交往来,更是促进了双方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中国体育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机构,本文梳理了商务印书馆对近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历程,从而从某种程度见证了近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实证地了解了大众传播媒介对近代体育文化的传播理念、方式及内容。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微文化传播时代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并探讨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的困境,结果显示:我国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断层、传播力度受阻及发展不均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过度商业化的冲击,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题材,制作微电影、微视频进行推广;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资源,创新传播新形式;建构监测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传播质量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在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进行分析.体育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特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对体育有现实依赖,实现了二者的对接.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要以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为核心,主动掌握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民间与官方共促发展,开拓体育教育合作交流,重视体育媒体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发挥著名运动员的传播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电视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电视传播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发展和传承面临危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退缩闭守,与其传播中的电视缺位不无关系。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电视相合的特性进行梳理,提出应加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电视营销,中国电视体育传媒界应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议程设置",建立公共体育栏目、频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与孔子学院一样,中国乒乓球学院办学定位的五大职能和三大目标当中都将其作为乒乓文化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作为发展我国体育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契机.从孔子学院的发展模式、办学定位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等方面为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并解读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成立对于我国乒乓文化软实力和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为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健康发展与壮大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提升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有利于维护中国文化安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国体育国际传播能力和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下,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的提升面临4个方面的现实困境:西方体育文化霸权不断强化,挤占中华体育文化发展空间;中外体育文化差异制造认知鸿沟,形成文化折扣;中华体育文化“自塑”言不达意,产生理解偏差;国际传播方式创新不足,缺乏持续影响。本文从共情传播的视角厘清共情传播的作用机理,进而创新中华体育文化感召力提升的实践路径:打造中华体育文化的共情场景,优化中华体育文化的“自塑”效果,强化中华体育文化的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