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发现一道风景 师:不用我说大家也一定清楚,《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吧?  相似文献   

2.
时间:2005年11月4日地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礼堂师:(板书:二泉映月)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声音再响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生:是阿炳创作的。生:阿炳的原名是华彦钧。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阿炳是一位民间艺术家。生:阿炳的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他父亲为师父。  相似文献   

3.
学生: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五年级时间:2004年10月25日师:我课前了解到,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说一说“二泉映月”是什么?生:“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曲。生:更确切地说,“二泉映月”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师:“经典”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准确。生《: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一首二胡曲。(师板书:一首曲子)师:你真不简单,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阿炳是艺名,他的真名叫作华彦钧。听过他创作的这首《二泉映月》吗?(大部分同学摇头)我们一起来先听一听这首曲子。(播放曲子,教师旁白: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无锡惠山阿炳墓前阿炳的塑像,听到的就是这首…  相似文献   

4.
师 :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把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共同磋商。生 :平时我们描写太阳常常用“一轮” ,这诗里为什么用“一道”呢 ?师 :(用红粉笔在“道”字下面画了一个大问号。)是呀 ,为什么不用“一轮残阳” ,而用“一道残阳”呢 ?难道是伟大诗人白居易用词不当吗 ?请大家各抒己见。生 :大概因为夕阳是残缺的 ,所以用“道”吧 !师 :既然夕阳一半下山 ,一半没下山 ,为什么不用“半轮”残阳呢 ?(笑 )师 :“道”作为量词时 ,常和哪些词语搭配呢 ?(老师降低坡度 ,从“道”字入手要学生组词。)生 :…  相似文献   

5.
在朗读时,伴着美妙的音乐,不仅让能朗读更加动情,而且能让学生更加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以《二泉映月》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片段一]复习引入(《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轻轻响起) 师:今天我们继续上一堂语文课,谁来用你对音乐的理解读好课题. 生1:二泉映月(深沉) 生2:二泉映月(激昂) 师:这是一首二胡曲曲名. 生3:二泉映月(柔美) 师:这也是一处美景. 师:回忆,或轻轻翻开书,美美地读一读文中描写的美景.  相似文献   

6.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音乐,可优化教学过程,生成精彩。第1次听,感知乐曲内容背景:教学伊始片断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欣赏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听的时候要用心,听听这首乐曲怎样?(播放音乐)师:欣赏以后你们感觉怎样?生:(齐)好听。师:你觉得好听在哪?生:乐曲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生:旋律富有变化。刚开…  相似文献   

7.
师:明明是个非常喜欢蛐蛐的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把找到的语句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批划。) 师:谁来读一读找到的句子?要读出明明对蚰蛐的喜欢。 生:(读)明明一听,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 师:你为什么重读“一听”、“好”这两个词?  相似文献   

8.
〔教例〕:“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师:同学们说说句子中哪些词是描写人物神态的?生:“鲁肃吃惊地说”中的“吃惊地”。生:“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着”。师:大家能按提示语的要求朗读人物的语言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学生练读)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读得有声有色。同学们听他这么读,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形势这么紧张,诸葛亮怎么还笑得出来?生:诸葛亮不怕吗?生:诸葛亮真的在笑吗?师:大家读读这句话,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诸…  相似文献   

9.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师:听一位老师说,我们班同学特别喜欢学寓言故事,是吗?生:(齐)是。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题目叫《守株待兔》。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生: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师:其实,题目“守株待兔”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兔”就是指句子中的——生:(…  相似文献   

10.
生:学生在《月光曲》优美的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准备上课。师:同学们,这段音乐你们熟悉吗?静下心来,听一听,想一想。生:这是贝多芬的《月光曲》。师:对!这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奏鸣曲》。  相似文献   

11.
一、课前游戏,建立默契 师:先测试下大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师板书“聽”) 师.: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繁体字? 生:听. 师:真厉害,这个繁体字都认识!看这个“聽”字,你悟出了什么? 生:洗耳恭听,侧耳聆听. 生:还要用心听. 生:应当用眼睛注视着听.  相似文献   

12.
师:(板书:二泉映月)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声音再响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相似文献   

13.
案例 :片断一师 :刚才大家发现上面几道算式都是几个相同的加数连加 ,谁能再举一个例子。生1 :8 +8 +8师 :很好 ,谁能举得长一些。生2 :5 +5 +5 +5 +5师 :好极了 ,再长一些的。生3 :6 +6 +6 +6 +6 +6 +6 +6。(一口气说了8个6)师 :老师刚才没听清楚。谁能重复一遍给老师听。(学生一下子愣住了。他们没法重复。)师 :好 ,刚才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听清楚 ,请生3再重复一遍 ,看谁能听清楚。生3又说了一遍8个6相加的算式。(部分学生举手)生4 :6 +6 +6 +6 +6 +6 +6 +6。师 :你是怎么记住的?生4 :我数的 ,他一共报了8个6相加。师 :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  相似文献   

14.
片断一精读赏析课文,入境明理动情1.抓场面,读中入境师: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得生动形象,最让你感动?该怎样朗读呢?生:我觉得第七节描写得形象生动。“震荡可怕极了……轮船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师: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应该读出撞船时的紧张、危急和混乱惊慌的语气。师: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大家听后评价。生:没有读出惊慌混乱的语气,读的节奏要快些。生:他读得很好。我觉得我读得表现力还要强些。师:那就让我们欣赏吧。(学生读得入情入境)2.抓对话,读中明理生:我觉得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最生动。师:最让你感动的是…  相似文献   

15.
(导课。师启发生大声发言。板书:二泉映月) 师:请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再响亮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生:是阿炳创作的。生:阿炳的原名是华彦钧。  相似文献   

16.
一、欣赏傣族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师:同学们,听到这优美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片树林。生:听了音乐,我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生:我好像看见森林里有很多的动物。生:我知道这是一首西双版纳的歌曲,名字叫《月光下的凤尾竹》。生:这是一首傣族歌曲。(教师根据学生以上的回答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说得非常正确。这的确是一首描写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们生活的一首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走进西双版纳--一块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评:用学生不太熟悉的…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新课1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听录音 ,读儿歌。)请大家仔细听 ,认真记 ,看这首儿歌讲了哪几种小动物?(生按顺序回答)贴图片 :(让学生把动物图片贴在指定的方框里)猴图兔图松鼠公鸡鸭图孔雀2 师 :刚才 ,大家听到这首儿歌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九课。(板书课题 :比尾巴)(生齐读)3 过渡 :看到课题“比尾巴” ,你想课文里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谁和谁比尾巴?他们为什么要比尾巴?比的结果怎样呢?)师 :学了课文大家就会明白了。二、教学新课(一)学习第一、二节1 课件出示第一节文字。(1)师朗读第一…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鸟的天堂》案例描述:师:同学们,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有幸目睹了百鸟群飞的壮观景象,请你找出描写小鸟的段落,认真读读,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学生叽叽喳喳地读,读时不忘画出喜欢的语句。)师: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读“到处  相似文献   

19.
一、文本分析《二泉映月》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内涵丰富。王菘舟老师在教学中以景物为切入点,由景及人,由人及曲,把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分为四大版块,即:“发现一道风景,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片情怀,理解一首曲子。”这四部分环环相扣,自然相融,细节之处,更凸显出动人的教学魅力。二、细节赏析1、导读自然朴实教学片断:师:咱们要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其实我不说,你们也都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  相似文献   

20.
这是笔者本学期所听教研课的两个片段,教学篇目是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二单元小说《故乡》。片段一:师:请大家把课文第二段齐读一遍。生齐读:时候既然是深冬……没有一些活气。师:这部分内容属于什么描写?生1:自然环境描写。师:答得对,这段语句有什么作用呢?生2:引起下文的故事情节。师:谁有不同意见?师:大家再回忆回忆,过去我们分析小说自然环境描写,一般有什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