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小说的创作,在特定精神文化背景下,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从文学观念到创作技巧等方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成为当代文坛的一道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4.
西藏现代新闻、出版、教育等现代传媒的发展与当代西藏文学之间的关系紧密,是西藏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西藏现代传媒的发展对西藏当代文学生产方式、文学生态、文学观念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并因此导致西藏当代文学与传统的西藏文学之间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由于所持的政治立场不同,使得他们对社会、文学观念等问题持不同的态度,并发生论争.但作为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团体,对对方的文学创作批评的同时也难以掩饰对对方的文学才华的赞赏.他们不同的自由人生观、民主政治追求、对民众的态度等,使得他们创作内容和政治倾向不同,鲁迅倾向于平民文学,而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大多倾向于贵族文学.他们的诗歌、杂文创作明显体现出各自代表的政治观念和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6.
历史题材影视剧一直是我国影视创作的主题之一,90年代以前的电视历史剧以正说为主,但进入90年代,戏说类电视历史剧开始盛行。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历史文学观念的变迁。文章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问题以及历史观两个方面阐明了对待历史文学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文革”以后,当代作家的创作观念不断地变化发展,它逐步结束了一体化的文学时代而走向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大致的发展轨迹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当代作家一方面抱着极大的现实干预热情,以文学参与了历史清算、现实调整、文化重建的工作;一方面又有感于过去文学与现实贴得太紧,得不到自由发展空间的教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文学走向自身,为文学而文学的创作成为一股重要的理论与创作潮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近代两位重要文学代表人物──龚自珍和梁启超文学观念的比较分析,勾勒出近代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指出近代文学观念与古代文学观念相比较而言,有了一些新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龚自珍、梁启超这两个人物的文学的对象观、价值观、创作观和文体观上。  相似文献   

9.
1898:喧嚣与躁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8年是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嬗变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是年,文学观念和语言观念出现了重大变革,文学进化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文学作为思想启蒙之利器的观念进一步被强化,以启蒙民众为目标的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文学传播方式的近现代转型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诗界、文界、小说界的创作面貌也有了重大变化。借助政治的外力,中国文学一改往昔蹒跚的步履,由渐变期进入突变期。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事实并不是某种单纯的、中性的知识概念,相反,作为一种不能再现的既往之事,“事实”永远都是以一定的措辞建构起来的历史产物。因此,何种说法能够作为“事实”在文学史上得以呈现,实际上取决于何种权力操纵的话语拥有表述的权威。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所谓“重述五四”实际上是考察作为“当代文学”雏形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以及“延安文学”对狭义的“现代文学”,即“五四”新文学所做的历史评价。以期从前者对后者颠覆性的阐释、言说与重构中,揭示文学转折中“现代文学”裂解,“当代文学”建构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2.
朱志荣对古代文论现代性问题一方面进行了理论思索,其基本观点为:在全球化视野中以"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统一"的史识观念建构古代文论体系;另一方面则将理论思索付诸于实践。朱志荣关于古代文论现代性的思考和实践实质上是对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和文论如何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前瞻性设计,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里程碑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授作家汤吉夫已经向当代文坛奉献了数百万字的小说,新近结集的《遥远的祖父》标志着他的小说在人性的探询、历史的厚重、文本的出新、艺术的圆润上已经攀上了新高。他以稳固的审美理想,匡正了某些长期流行的创作定势,为文坛提供了久违的、难得一见的刚性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小说对当代知识分子进行了艺术的定位和灵魂的透析。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文艺批评的模式不再是确立标准的问题,更是为了折射出特定的文学观念.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现的美学标准包含: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这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原则."活着"的从容与生命的顽强合乎逻辑地在福贵身上演绎,体现了理想创作的有效范例.  相似文献   

15.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与发展。翦伯赞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原因,并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和阐释历史,开拓了"引文入史"的治史新径。他发扬"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传统,强调历史书写的文学性,写出许多文采飞扬和饱含激情的经典史作与历史散文。同中国现代其它史家相比,翦伯赞所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色鲜明,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消费文化的掣肘下,中国文学创作中的"风景描写"已开始大面积消失。通过对西方人所经历过的文学描写经验来和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文学描写进行比较,找出其中正确的文学描写价值观,可以为当下中国文学创作中"风景描写"的缺失指出一条可行的解决路径:首先从"风景描写"的文化背景入手,阐释其为何消逝的成因,从而证明"风景描写"是民族文化记忆和文学本土经验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其二,从对"风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论域的界定中,得出"风景描写"不能忽略它在民族文化记忆中的抵抗物质压迫的人文元素之观点。其三,无论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不应离开对"风景描写"的惠顾。其四,对"风景描写"在中国文学的地理分布及其地域特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最后,对"风景描写"的价值选择与前景展望作出判断:"风景"不仅是农业文明社会文学对自然和原始的亲近,同时也是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人对自然和原始的一种本能的怀想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文学批评在对创作的阐释活动中,经常充溢着新的发现。文学批评和创作的同步多发生在文学观念急剧变动的时代,批评对文学创新的阐释往往会颠覆既有的文学观,同时又创立并推动新观念的建设和接受。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批评的发现主要体现在对文学观念的不断创新和重构上,并可以从对文学的概念、文学的功用和文学的发展等认识的进展上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十分重视传记文学与历史小说的相关介绍和研讨。它立足于文学批评,从传记文学的创作技巧、现代转型,以及小说创作的历史意识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传记文学与历史小说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民文学"作为一个独特的专用名词,是解读十七年文学的重要切入点。"人民文学"要求作家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进行创作,它具有下述突出特征,即题材上的"写工农兵"、创作主体上的"工农兵写"和美学风格上的理想主义和崇高壮阔。但"人民文学"也明显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总结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经验,正视"人民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对我国今后的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从诗性文化角度入手,对我国原始文化与巫术文化进行了钩沉,对哲理文学观、抒情文学观、历史文学观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深刻的思考,改写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很多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