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式。关于"把"字句的生成方式,学界大致有提宾说、原位宾语说、提主说、原位主语说等四类观点,这些观点各有长处和不足。倘若从历史的眼光考察"把"字句的生成方式,我们认为原位宾语说的提法更符合"把"从持拿义动词向处置标记虚化的演变过程,而且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考虑,"动不如不动",如果不是非移位不可的话,尽量不用移位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分析汉语话题结构会出现移位说与基础生成说、主目语移位与非主目语移位、以及宾语前置句中前置宾语的话题性质与焦点性质这三大矛盾.从优选论的理论出发可以得出汉语中的话题结构都是PROM>SUBJ>NEW这一制约条件等级排列制约的结果.宾语前置结构中前置宾语的生成可以通过最短移位ShM这一制约条件加以筛选得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口语引出实验,探讨汉语口语中移位动词的句式类型及使用情况。研究共发现9种不同句式,其中4种为图形宾语,3种为背景宾语,还有两种特殊的准双宾语句式。实验还发现图形宾语句使用范围更广,且使用频率远高于背景宾语句式。这些结果说明说汉语使用者在口语中倾向于使用图像框架来编码移位事件。  相似文献   

4.
邓敏慧 《文教资料》2009,(33):30-31
本文拟从生成语法角度,对过往被动句保留宾语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赞同汉语被动句中的保留宾语是领属短语分裂移位留下的观点.移位的动因是DP被汉语功能中心语IO的强[D]特征吸引到[Spec,IP](温宾利、陈宗利,2001),移位后的保留宾语具有格,格标记“的”在领属短语分裂移位后删除。  相似文献   

5.
该文比较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结构,认为此结构的决定性特征是“转移性领属关系”,并审视汉语中一些被认为是双宾语的结构,发现汉语中存在一种汉语特有的“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的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6.
万伟业 《海外英语》2012,(13):254-255
同源宾语是英语和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先从类型方面分析汉英同源宾语语言现象的一些特征,其次研究其结构和语义特点,得出有些汉语的同源宾语形式上与英语的同源宾语结构相同,但实际上他们不同于英语同源宾语结构,他们是汉语中的重叠谓语,是汉语特有的谓语形式。  相似文献   

7.
汉英互译过程中,如果不对句子结构进行逻辑层次划分,仅凭语感不能有效地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因而,有必要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句法对比分析,包括将单句的组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担任这些成分的词或者短语的性质、及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可否相互对译、以及转换的技巧和规律等,这将极大地提高翻译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认识,提高翻译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动结构式假宾语结构的共同特点入手,指出假宾语是动词表征的一系列动作过程的施动对象,不同于及物动词的显性受事,假宾语与动词不能形成符合语义的常规搭配,而是间接地受到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过程的影响,从而导致结果发生。而动词本身则是这一完整动作过程的转喻形式在语言层面的体现,结果短语表征的受事变化,也正是这一动作过程影响的结果,这与Langacker动作链的"施事——工具——受事"的过程类似,而动作过程本身可以视为"工具"的隐喻形式,动作过程以动词的转喻形式体现,由此构建出基于认知转喻的动结构式假宾语结构的动作链图示,对英汉语言中的假宾语结构做出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9.
宾语移位是指在深层结构中位于宾语位置的成分经过移位被提升至主语位置。探究英语tough结构及被动SVC结构的宾语移位过程可以揭示出句法移位造成中国学生对这一句法结构的习得困难,同时句法移位使得中国学生使用汉语翻译这一结构时遇到困难。此外,中国学生对英语宾语移位产生习得困难的另一原因是母语影响,如汉语的负迁移影响,汉语被动标记词的识别困难,汉语更倾向于使用主动语态的特点,汉语形容词及副词标记词的缺失等,最后提出一些应对这些习得困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双宾语结构的名词赋格现象一直都是倍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文献中,Chomsky (1981, 1986)、Larson (1988)等认为间接宾语被赋予结构格,直接宾语被赋予固有格;而黄正德(2007)等则认为间接宾语被赋予固有格,直接宾语被赋予结构格。本文从跨语言的角度分析固有格假设在理论和经验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都被赋予结构格的观点,即结构格分析法,并论证结构格分析法不仅能合理、统一、简洁地解释各语言双宾语结构的被动化移位模式,还有利于解释与格结构具有"致使拥有"义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1.
笔者主要针对德英句法中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句子语序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大量例句对德英陈述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的位置,四种疑问句的语序及正反语序的异同之处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找出了两种语言中规律性的东西,为拥有这两种语言基础的学习者继续学习、提高语言能力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拷贝句"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在句法中体现为"V-O-V-C"结构。其中,"V"为动词,"O"为宾语,"C"为补语,两个"V"为同一个动词,前者带宾语,后者带补语。词汇化通常指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短语或其它语言单位固化为一个稳定的词项的过程。本文以"他学英语学晕了"为例,讨论词汇化在拷贝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动词与时间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事理关系。本文将对语言中的动词后时量成分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不同小类宾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不同层级上不同类型的宾语对包含其的句法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动词与时间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事理关系。本文将对语言中的动词后时量成分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不同小类宾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不同层级上不同类型的宾语对包含其的句法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暖  孙传月 《考试周刊》2010,(3):112-113
本文通过英法两种语言在人称代词作宾语时的对比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并利用其异同点,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种语言结构的特点和本质。  相似文献   

16.
"下"用作动量词最早表示动作量,后来也表示时间量。根据动量结构中的动词和宾语的不同性质,"数词+下"有时在宾语前,有时在宾语后。一定条件下,"数词+下"用在同一宾语前或后都说得通,且两种情况下结构意义基本相同;有时,同形的"V+宾语+数词+下"或"V+数词+下+宾语"有两种语义,该歧义现象的产生是结构中的"V"和宾语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语言教学中,要注意区分结构中动量词"下"表示的不同语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汉德两种语言的语法语序进行对比 ,通过分析讲德语学生的一些汉语病句 ,总结汉德基本语序的特点 ,重点比较了两种语言在主语宾语 ,修饰语在语序中的差异 ,以及判断词的有无问题和否定词在句中的位置差异。通过分析这种不同之处 ,力求找出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难点 ,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用汉语进行交际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进行解释和纠正  相似文献   

18.
张惠鲜 《现代语文》2013,(5):142-144
汉、越两种语言在句子成分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句子成分的名称、基本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以及述语和补语、宾语的关系等方面。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状语与中心语的位置、定语与中心语的位置和宾语、补语同时出现时的语序上。把握两种语言在句子成分上的规律性,对于汉越双语学习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宾语"现象的提出,挑战了汉语动词至多能带两个"宾语"的普遍规则。仅见于甲骨卜辞的这种语言现象,引起我们对汉语宾语的性质和数量问题的思考。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重新界定"宾语"的性质,确定并非所有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都要分析为宾语,并根据"观念距离相似形"原理,否认了"三宾语"句法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把"三宾语"中的"原因宾语"分析为"原因补语"。此外还讨论了汉语宾语和补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中的虚拟移位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中的真实移位。在虚拟移位中,移动主体与参照物的语义角色发生了颠覆性互换,而隐喻性或转喻性投射是虚拟移位得以通达的认知机制。此外,表达虚拟移位的语言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完型特征的语法构式,并且具有自身的结构语用意义。英汉互译过程中必须把握虚拟移位在概念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动态性的特征并在互译时从时态、语法构式以及主观性三方面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