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的目的和诉讼程序运行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目的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一些诉讼目的论的弊端,让人们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更加准确地理解诉讼程序目的的存在意义。另外,文章还就诉讼程序目的实现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机制等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996年3月17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基于这个决定产生的诉讼程序,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其意义的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在于,新的诉讼程序确立了我国诉讼模式的改革趋势,即由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向当事人诉讼模式的转化。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想使诉讼模式的转化不仅在法律规范的层次内表现出来,而且在司法实践的领域真正得到实现;要想使诉讼模式的转化实际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就还需要诉讼程序操作者的相关的法律意识发生深刻的变…  相似文献   

3.
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功能要旨在于确立一种“检察外部监督+行政内部纠错”的融合救济机制。由于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规定的内容过于原则,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在实践中暴露出程序运行机制缺陋、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审查失准、检察建议适用规则缺乏规范性等问题。为实现安全生产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功能预设,应在遵循已有行政公益诉讼立法和理论共识的基础上制度化构建诉前程序运行机制,具体化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判定标准,规范检察建议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4.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教师初次接触班级或学生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会深深地刻印在大脑中。但是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却存在着一定的假象和片面性,教师如果不能自觉地注意克服,就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作出错误的反应。   马太效应 在学校教育中常有这种现象:优生处处受优待,教师给他们的笑脸多,鼓励多,表现机会多,辅导帮助多;而差生则往往被冷落,越差的学生越得不到笑脸和鼓励,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帮助,更得不到过多的表现机会,这种现象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偏差。   光环效应 这种心理偏差的特点是以偏概全,就好象…  相似文献   

5.
对于Foxbase ,无论是经验不足的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均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1)显式错误,即计算机系统提示错误信息,出错位置与提示相吻合。(2)隐式错误,即计算机系统不提示错误信息,而程序运行方式或运行结果与开发计划相悖;或系统提示信息但出错位置与提示不相吻合。一般说来,显式错误比较直观,哪里出错就在哪里修改,比较容易更正;隐式错误则不同,由于它经常是间接行为造成的,因而不易发现和更正。本文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隐式错误的产生原因、修改办法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小额诉讼程序是一种简易、快捷、有效的诉讼程序,它为那些争议金额不大、需要成本低廉并快速处理的纠纷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由于其高效、灵活、成本低廉等特点,目前已受到各国的关注并得到很大的发展。小额诉讼程序的法理基础是其得以生存的价值所在,它决定了小额诉讼程序的运行轨迹和发展方向。世界各国之所以确立小额诉讼程序也正是基于其深厚的法学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7.
诉讼调解是中华法系和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共同传统。诉讼与调解在存在基础、社会分工和运行机制上都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而诉讼调解的程序混同则可能带来公权的失范和私权的失衡,破坏审判与调解的各自内在运行规律。因此,应当通过审判与调解程序分离的方式取消诉讼调解,在职能分工与程序衔接的基础上实现分工合作,通过裁判形成对纠纷解决程序利益的评估体系,影响当事人对程序利益的心理预期,促成调解,更促使当事人就彼此权利义务的协商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实体法设计的应然权利状态。  相似文献   

8.
小额诉讼程序在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设立并在司法实践中得以有效运作。通过对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介绍和从诉讼目的、公正与效率、社会功能等多种角度的评析可知,在当前中国的制度环境条件下尚缺乏小额诉讼程序有效运行所必需的基础资源条件,简单移植日本的小额诉讼程序在中国尚不能有效发挥其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师生交往中会产生效应的偏差,弄清并矫正这些偏差,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直感效应偏差人们在首次交往中,会相互留下第一印象。它主要是人的直觉因素和情感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称之为直感效应。直觉的参与使直感效应只是对人的一种整体看法,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外在的东西,如一个人的谈话语气、举止风度等;而主观情感的投入则会使人们在开始接触对方时就感到喜欢他,或讨厌他,即“以貌取人”。由于直感效应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注意矫正这种偏差,不要将所“喜欢”的学生理想化,以免造成无谓的失望甚至苦恼;也  相似文献   

10.
徐天砚 《文教资料》2008,(31):108-109
语文老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特殊而重要的个体,由于自身观念、素养、情感、性格等因素的制约,常常会产生心理偏差,进而导致教学交互管理的群体产生心理偏差.笔者基于理论,深入实践,结合多年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的经历,具体分析了影响和阻碍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几种心理偏差."本位驱动与情感风暴"、"参照效应与马太效应"、"刻板效应与晕轮效应"、"求全效应与布麦伦效应",并据此提出了加强角色认知,深入调查研究、磨炼意志品质、建立平等关系的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隐蔽作证对证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会限制被告人对质权、辩护权等正当权利的行使,影响审判程序的公正性和公开性。从确保程序公正和实体真实的角度考量,域外法治国家均在利益衡量的基础上从实体限制和程序控制两个方面对隐蔽作证进行了法律规制。虽然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隐蔽作证制度予以肯定,且2018年《刑事诉讼法》延续了这一规定,但规定的宽泛性和原则性极易导致隐蔽作证在司法实践中的无限适用。基于此,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国家隐蔽作证制度的基础上,对该制度的适用条件、对象、手段,以及程序作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此实现刑事诉讼中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审判不作为在审判实务中较为常见,其不仅大大降低了司法效率,造成当事人难以获得及时的司法救济,而且也严重伤害了公民对司法和法治的信仰。通过对审判不作为现象的消极违法性和程序违法性的本质,以及由于相关救济制度的欠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的分析,探讨了由检察机关监督审判不作为的制度优势和现实必要性及实施办法,并且指出了检察机关在进行审判不作为监督时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是法律价值的评价标准,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实体公正是公正的本源,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手段。实体公正具有相对性,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公正。实体公正优先论和程序公正决定论皆不可取,在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发生冲突时应该坚持程序优先。实现司法公正需做到以下几点: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建立能够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司法体系;建立健全司法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惩治司法腐败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法律正义一般表现为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程序正义体现于法律程序的设计以及司法裁判的过程之中 ,具有明确、具体且可操作的道德标准 ,属于“看得见的正义”。程序正义对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公安司法机关违反程序办案的现象,严重危及司法公正的实现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程序性裁判机制的缺失是导致此种状况发生的重要原因。程序性裁判机制的构建对于防范国家公权力滥用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的意义。应当在充分考虑程序性裁判机制的前提条件与配套制度的基础上,在审前程序、庭前审查程序以及庭审程序全面构建程序性裁判机制。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中国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就相当严重,这为实现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设置了极大的障碍.为了突破程序工具主义思想,树立程序正义价值观念和程序法与实体法并重的思想,从史实、法律适用、法律价值三个方面探讨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刑事程序利益是诉讼主体进行诉讼行为的根本动机;诉讼主体通过对诉讼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后,决定其诉讼行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重复追诉、过度追诉、程序回流、诉讼拖延、程序繁琐、混同等均会导致程序的不利益;程序利益需要法律保护,程序利益的法律保护有赖于以类型化的方式对程序进行分流;型构多元化的刑事司法程序,对司法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刑事简易程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简易程序有损程序正义价值之嫌,但有益于提高诉讼效益,在司法资源极为匮乏的当今,程序简易化运动因而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法制实践.我国刑事简易程序虽经有关法律文件修正,但仍存有诸多制度缺漏,唯有扩大适用范围、修正自愿原则、提供合作对价、保留诉讼监督方为妥适之举.  相似文献   

19.
在程序瑕疵的处理上,充分考虑程序对实体结果的影响,是我国司法实践的普遍做法。但我国现行法却规定对违反程序的行政行为效力一律否定,这种法律与实践的冲突给理论研究带来了困难,也使得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受到质疑。此外,实践中所遵循的"利益权衡下的实体审查"方式,在审查标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偏重于实体利益而轻视了程序价值,究其根本在于忽视了程序瑕疵对相对人的"权益影响可能性"这一核心理念,而过分追求实然性的结果公正。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民事诉讼的机理论证了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合理性 ,分析了不同民事诉讼模式中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差异 ,着重考察了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发展概况 ,并就如何予以有效的程序保障提供了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