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审美价值与审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审美价值尺度,学界有主体价值说和客体价值说。本文认为,二说都不无偏颇。因审美反映是双向反映,审美价值往往同时存在于主体反映客体的成果的意义之中和客体反映主体的成果的意义之中,即是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重合与交融,主体尺度对客体尺度的吸收和提升。审美评价则取决于评价主体对价值事实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事实所包涵的意图形式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审美愉悦和趣味当不失为衡量审美价值的一个标准,而最高标准非审美理想莫属。  相似文献   

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客体便具有了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属性,美也就生成了,客体成为了美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单地说,指诗人心中的物象。它是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物)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诗歌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我们要鉴赏诗  相似文献   

4.
试论否定性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否定性幽默的特征及功能,认为否定性幽默的特征有三个方面,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采取否定态度;审美客体属于假、丑、恶的范畴;用对审美客体的否定来肯定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本文重点阐述了否定性幽默的社会功能,即:诛伐丑恶,矫正谬误,教育作用,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元极论     
作者首次运用元极学的原理论述了文学创作问题,提出了文学元极论。文章认为:三元(物质、能量、信息)合和体的生活化生文学创作之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阴阳互化而形成太极运动;真阴(生活之审美蕴涵)与真阳(作家之审美意识)的精合产生审美意象,遂使文学创作由太极步入皇极;皇极作为“二生三”之新体系的展开以艺术文本为外化与物化载体;艺术文本是审美世界的三元合和体,它的诞生终结了文学创作通无化有的过程,而开始了回归生活,即由皇极返无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佳 《湖南教育》2004,(21):24-24
音乐审美价值是音乐价值系统中的核心价值、本质价值。要探讨音乐审美价值,就要确定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是欣赏者,即审美主体。音乐审美价值的客体包括各种各样的音乐体裁,如歌曲、标题音乐、交响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还包括很多非音乐因素,如文学、绘画、社会事件等。  相似文献   

7.
在古典美学中,审美主体依存于客体,强调以“道”为根本。及至近代,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分离,强调以“人”为根本。而到现代,审美主体和客体再度结合,但两者自身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强调互为主体性,正因如此,回归后的美学对依附性美学全面实现了质和量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已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庄子之"道"是对老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将老子之"道"人情化、审美化,侧重于探讨人如何超脱现实与物的束缚,遨游于天地万物之中,追求精神解脱和自由的人生境界及其途径和方法。庄子主张"大美","大美"就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真美,是一种不着人为因素的原初之美,无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处于顺应自然的自由状态,超越于世俗的美丑观念,是"道"的境界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11.
胡宏的仁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仁体的描述,求仁之学和仁政思想。仁体是合于天地、禀于人心的普遍的存在原理与创生原理;求仁之学以识仁之体为下手处;仁政思想是求仁之学的落实与特殊化。  相似文献   

12.
韩非的"道理论"是在道、物二分的世界观框架内,特别将"理"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来并以"理"为中介,以"圣人"为依托,在先秦道论的发展大势中,诠释道与物之间的存在、生成关系,将"道生万物"转换成了"万物自生",完成了先秦道论的本体化转化。进而在"道理论"的框架之内,在先秦名辩思潮与"正名"语境中,将"物"分为"名"与"实"两端,借助"因循"思想与"形名"之说,阐发了具体的认识、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通过将贾岛与姚合、许浑诗歌的比较,评论贾岛诗歌具有"格高"、"瘦硬枯劲"的特点,并追溯了贾岛诗歌的创作渊源及其影响,认为贾岛诗宗杜甫,对江西诗派的主要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方回对贾岛诗歌持论甚高。  相似文献   

14.
目前综合性、多元化、实验性绘画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向,并逐渐成为主流.水彩语言的拓展与媒材转变,使得肌理在水彩创作中的作用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对象.肌理在水彩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不仅丰富了水彩的创作形式、拓展了水彩创作手段和技巧,适当地运用肌理更能更好的体现创作者的个性意识艺术情感.但我们不能为了肌理而肌理,一味追...  相似文献   

15.
郭福宏 《天中学刊》2007,22(6):70-73
汪琬作为"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而其关于散文理论的论述因散见于文集中,至今鲜有人论及。汪琬的散文以"道"为立论之根本,其散文的创作与实用、审美理论均以此为前提。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的"道"学观,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成他的自然、道德之"道"和实用、致世之"道"。  相似文献   

16.
明嘉靖初年越中阳明心学的勃兴与流播,追根溯源是受到越文化传统精神的深刻影响,孝道、易道、士道之文化内核成为阳明心学孕育与发展的丰富土壤。王阳明晚年居越城六年,虽身处逆境,但其通过著书立说、讲学论道、书信交流及山水游历等途径,兴起了一场以倡明"万物一体"学说为指归的王学振兴运动,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万物一体"学说的提出,最终圆通了阳明心学体系,扩充了阳明心学的境界,标志着王学发展进入最辉煌的阶段。王阳明晚年在越城的传道活动,对于越中王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对于彰显越文化的时代精神则是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中有处中、时中、中和三个涵义。处中指未发的心灵状态,有先验性和形而上学性;时中既指人随时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合乎正道的方法,也指人对正道的持守;中和是理想。庸在理论上和中是一体的,尽管文字上不同。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概念是相异点多于相似处。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在对中唐诗坛背景进行多方考察之后,将文学史上历来并称的"郊寒岛瘦"划归两个集团,从他们对现实的不同态度,指出孟郊诗歌的特点在于"写实"和"敢骂",肯定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贾岛诗歌则多写"人生的半面",以逃避现实来获得心灵的休憩,并成为唐以后各时代之末世的共同倾向.这种辨析体现出闻一多一贯特有的历史文化综合研究的宏见卓识,具有现代学术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因创作主体心灵的隐痛和创伤所形成的苦闷是创作动机的内驱力。这种苦闷主要由生活的苦难、生理的残损、精神上的疾病、政治上的失意所致,然而它却是创作主体产生幻想的最佳因素,是培养创作主体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促使创作主体洞察社会和人生的奥秘,从而使文艺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文本的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其运行的基本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对松散的生活原象的感觉、发现与摄取,二是把原象转换为明晰的心象(精神图像),三是把心象迹化为具体可感的审美物象(艺术形象)。这是一个既充满创造力而又艰苦的劳动过程,但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写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对艺术规律的独特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