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当今社会,有人喜欢快生活,也有人爱慢生活。尚"快"者追求速度,向往飞驰人生;尚"慢"者稳中求胜,主张享受过程。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从前慢》对慢生活做了诗意的描摹。  相似文献   

2.
背叛炊烟     
<正>"背叛"炊烟,需要勇气。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相似文献   

3.
正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还要写信吗?写信速度太慢了,效率似乎太低了,但写信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慢",正如木心写的一首诗《从前慢》那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书信是生活中常用的沟通方式,是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应用文书。书信交流应该是抵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有效媒介。学会读写书信,娴熟地运用书信与人交流,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背叛"炊烟,需要勇气。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  相似文献   

5.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2015年春晚,一首《从前慢》唱红了大江南北.这首改编自当代文学大师木心同名诗作的歌曲,被刘欢以悠静朴实的复古情怀和“慢节奏”演唱出来,瞬间击中了众多观众的心.有人说,现在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很快,而这首歌一下子就打动了人的内心,让我们审视自己的脚步.  相似文献   

6.
<正>从前慢木心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从前慢》开始被人传诵,从贴吧、微博到微信朋友圈,这首诗被当成了情诗,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7.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  相似文献   

8.
银杏的声音     
正他的心听到了银杏的声音。在这样一个旭日早升的早晨,他早早地从睡梦中醒来,于明媚的阳光中,吮吸造化给予万物的气焰,收获万千喜悦。周边有一片银杏林,里面藏着他的期待。在清幽中,他不自觉地背诵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样的诗,他一向很神往。他的思绪如预期的那样被自己的声音带向了远方。也许爽朗的天气还不够美,正静静等待秋的雨  相似文献   

9.
【导读】两篇散文都以炊烟为写作主体,都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之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炊烟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意味,《跟着炊烟回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以炊烟为代表的精神家园,《梦里炊烟诗中境》为读者解读了炊烟中的文化内涵。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分)  相似文献   

10.
故乡的炊烟     
牧也 《青少年日记》2011,(11):28-28
10月7日 晴 生活在城市,远离了炊烟,但炊烟却一直袅袅地升腾在我心里,温暖着我的记忆。想起炊烟,就想起乡村那些红砖蓝瓦房,说红砖蓝瓦其实不甚确切,因为经历了风吹日晒,瓦的颜色已变得有些古旧了,说成灰色或褐色的更恰当些。  相似文献   

11.
<正>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怀念木心笔下"从前慢"的生活。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是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重要方式。常言道:"见字如面。"透过薄薄的信纸,读着那或娟秀或飘逸的文字,即使相隔千里,也像是面对面亲密交流。这种情况下,字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字写得歪歪扭扭、潦草凌乱,千里迢迢送去的信,对方连看都看不懂,就更不用期待沟通交流了。  相似文献   

12.
遥远的炊烟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在那袅袅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遥远的炊烟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在那袅袅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正一、提出慢语文教学的背景当今世界,一个"慢"字正悄然潜入我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论是放弃汽车出行、以自行车为时尚的"慢城市"理念,还是包括慢食、慢跑等在内的"慢生活"方式,都在提醒我们放慢节奏、细细品味、过一种真正低碳环保而高品质的生活。由慢生活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育太快了,我们的教学太快了,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快得让人认不清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  相似文献   

15.
守望孤独     
很多年前,我和孤独生活在一个依山傍水的村落里。那个村落里有一缕缕随风缭绕的炊烟,在薄暮中不断升腾又不断消融。炊烟渐浓的时候,我经常在斑驳的篱笆前站成一根竹桩,孤独在我的身后站成一个影子,我们等候着日落而息的爹娘归家。  相似文献   

16.
王黎冰 《教学随笔》2013,(Z1):38-39
<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就是关于炊烟的。炊烟是那么的宁静、纯洁、轻盈、缥缈。因为,它既有古朴敦厚的温柔的一面,又有股超凡脱俗的优雅的一面。有风的日子里,炊烟风雨飘摇;无风的日子里,炊烟则袅袅娜娜、和颜悦色,"微风燕子斜"、"无风不起浪"。而在无云的日子里,它们就是天空中飘浮着的最贴近人们的不肆张扬低调处事的淡色调的云朵。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年年岁岁以至岁岁年年,让炊烟风里来雨里去而又浓浓的经久不散!  相似文献   

17.
印象派的画风,在西方绘画史上是一大革命。这是从根本上推翻作画的态度,全新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从前作画注重"画什么东西",现在注重"怎样画"。几千年来,绘画的描写都是注重表现的题材,至于怎么样表现方面的研究大家都很少看到,但是印象派画家觉悟到了这一点,他们吸收自然界的刹那的印象,把这印象直接描写在画布上。这种结果一反从前的注重画题与画材的绘画,而创新成一种描写色与光的绘画,所以可以称他们为"光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正时代推着我们以光速前进,“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木心说:“从前的日子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我们有车马、有信封,只是现在被更快捷的工具给替代了。然而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看起来过时”的习惯,在细微的光阴里代我们记着旧日的样子。黑胶唱片我偏爱黑胶唱片的一个缘由是美国的黑胶资源近于无穷多而且廉价,对我们中国人来讲,那是个失  相似文献   

19.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  相似文献   

20.
对"生活"这一概念,笔者认为,不能将其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位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者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有人认为当今的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患有"少、慢、费、差"综合征,不能否认这确实是当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