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内蒙访古》“不是……而是……”,将否定与肯定相转折的两个分句并列在一起,对比鲜明,语义突出,强调了后者,给读者的印象深刻。再深一步分析,我们还会发  相似文献   

2.
讲完《内蒙访古》后 ,我布置了一个仿句训练。仿照“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写一个句子。任务布置后立即有学生举手发言:   “在兰考人民的心中,焦裕禄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优秀县委书记的象征。”   我提示学生,注意焦裕禄的象征意义不能局限在他是“优秀县委书记”,因为“县委书记”已是他本来的职务,所以这个象征不当。接着这个学生修改为:   “在兰考人民的心中,焦裕禄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人民好公仆的象征。”   我肯定了这…  相似文献   

3.
王昭君出使塞外,汉匈民族和平相处,被作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与友好的一段佳话。自古以来,出现了大量歌咏刻画昭君的文学作品。但是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却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悲剧人物被描绘的。人们对他寄予了无限同情、悲悯。从历代歌咏昭君的诗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对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这种塑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昭君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历代作者对社会现实、国家兴衰、民族矛盾、人生际遇等问题的认识和情感抒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王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典型。作为“历史昭君”,其和亲壮举被传为佳话;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丰富而复杂:历代文人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驰骋想象,大胆构思,从各自不同的人文视角,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与体悟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文化昭君”,从而使王昭君从单一的历史人物发展为多元复合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象,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在众多“文化昭君”形象中,尤以“昭君怨”、“昭君辱”、“昭君刺”、“昭君幸”、“昭君赞”五类为多,其中蕴涵着不同时代与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情感心态以及文学发展状况等多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课文可以演绎,名著可以演绎,历史人物可以演绎,历史故事也可以演绎,甚至是一个成语、一个俗语或是一种似乎早已被人们定性了的事物,都可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也都可以在作文中进行充分的演绎,从而使作文有所创新。一、改造式演绎改造不是照抄,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些内容适当加以修改或变更,使之适合新主题的需要。从内容和范围上来看,体裁可以改造,情节可以改造,甚至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改造。我们不妨来看几个成功的例子:2002年高考湖北省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改造的是“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目的是重新为王昭君塑身、定位。昭君出塞、身…  相似文献   

6.
王昭君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更是中国文学传播接受史上的著名人物,由此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现象。故当人们言说昭君之时,其实是需要作出分辨的:是历史的昭君,文学的昭君,还是文化的昭君。而这三种昭君的形成,揭示了昭君题材不仅在中国文学传播史上有着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特殊意义,而且更具有一种文化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演义和当今各色媒体的传播,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那么,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通常认为是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解释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查阅相关资料,昭君出塞前后其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历史记载上的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答:昭君出塞是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的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有不少是以它为题材的(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近代的京剧《汉明妃》等)。王昭君一直被描绘为一个远嫁异域、际遇凄凉的女子,她的出塞也就成了人间悲剧。直至最近曹禺同志的新作历史剧《王昭君》发表,才一改王昭君这种旧的、不符合历史的传统形象,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下面就谈一谈历史记载上昭君出塞的原委。自从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立国起,历经惠帝、文帝、景帝,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间,由于国力微弱,西汉王朝一直对它北方强悍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以汉族皇室之女许配匈奴单于,并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金帛,丝絮,酒、米、食物  相似文献   

9.
顿跌浅识     
出于表达的需要,说话人有意将用一个句子可以表述出来的意思分作两次表述,在说出了上一句之后,接着又用意义上比上句具体或形象的下部分文字相属。两部分文字形成文句相叠、意义递加的关系,书面上或用破折号。或用逗号隔开,这种修辞现象叫正顿。例如: ①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翦伯赞《内蒙访古》) ②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高尔基《海燕》)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昭君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个弱女子,她是封建统治者的玩物和工具,被无情地抛向异域塞漠;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她又是和解与亲善的使节,换得了西汉与匈奴之间50余年的太平。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却又体现了一种完美的崇高与伟大。正是这种矛盾的统一,使王昭君成为民间传说与墨客骚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的面貌也  相似文献   

11.
谒昭君墓     
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南部 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表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 ,高 33米 ,占地面积约 3万多平方米 ,整座封土堆青草如茵。可能由于游牧民族崇尚青色或远望封土墓草青青 ,历代相沿称之为“青冢” ,或者誉之为“青冢拥黛”。昭君墓建有陵园 ,正门处有高大的门楼。进入陵园 ,中轴线上依次为大型浮雕“和亲”图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大型骑马石雕 ,相传王昭君当年乘坐的“勒勒车”模型 ,董必武为昭君墓题词碑。石阶路直达墓顶。在墓前和墓顶各建有亭台 ,两侧曲廊葡萄瓜果如盖。陵园内还有历代词碑和文物陈列室、和亲室、昭君汉…  相似文献   

12.
一、时代的要求王昭君——民族友好的使者,我们曾这样认为、这样肯定,并曾不遗余力的这样宣扬。基本的历史事实支持我们这种看法。首先,发生在两千多年的昭君出塞和亲这件事,确实是一件汉匈和好联姻的喜事,是我们民族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3.
高中第四册     
内蒙访古王昭君和昭君墓1.“我到内蒙去了两次,看了两个王昭君的墓,听了著名的马头琴大师巴杰等弹唱的关于王昭君的传说,访问了一些老一辈的蒙族人.原来关于王昭君的传说,不仅在汉族有,在蒙族也有.而且在蒙族地区,王昭君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极为可爱的形象,仿佛成丁一个仁慈的女神.她的坟墓,又叫“青豕”,包头有,呼和浩特也有一个很大的青冢,比岳坟还大。传说,有的贫苦的人没有饭吃的,到青冢去就可以找到。希望得到羊的,到青冢  相似文献   

14.
历代的文人墨客自昭君出塞起,吟咏其功绩、演义其传奇、描绘其美丽的作品层出不穷,他们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联系自己的实际境遇,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王昭君形象,从一个正史上只有寥寥数语记载的历史人物,逐渐拥有了年龄、籍贯、家世、个性乃至生活的细节和曲折的故事,从而具有动人而长久的艺术魅力。笔者对昭君形象演变的时代因素与脉络做一番梳理,通过对历代社会背景的分析,找寻昭君形象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揭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昭君的时代与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历代的文人墨客自昭君出塞起,吟咏其功绩、演义其传奇、描绘其美丽的作品层出不穷,他们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联系自己的实际境遇,塑造了千姿百态的王昭君形象,从一个正史上只有寥寥数语记载的历史人物,逐渐拥有了年龄、籍贯、家世、个性乃至生活的细节和曲折的故事,从而具有动人而长久的艺术魅力。笔者对昭君形象演变的时代因素与脉络做一番梳理,通过对历代社会背景的分析,找寻昭君形象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揭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昭君的时代与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昭君的故里是在湖北省兴山县。淳朴善良的乡情成就了昭君的性格与美丽,和平使者这一历史角色成就了王昭君的千古辉煌。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王昭君的“和亲”,绝大多数老师都给予正面的肯定的评价。因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非常明确地写道:“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教科书还引用了《汉书·匈奴传》中的话进行评价:“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而且,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之“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也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8.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19.
《昭君出塞》这一历史故事家喻户晓,经曲作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加以谱曲写词,谱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艺术歌曲《昭君出塞》。它的内容丰富动人,创作手法新颖独特,词曲结构严谨规整,旋律悠扬婉转,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恢弘大气和婉约凄美完美融合,运用两种乐思,勾勒出丰富、耐人寻味的旋律曲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王昭君。下面是我对演唱《昭君出塞》这首歌曲的分析与体会。  相似文献   

20.
新编歌剧《昭君》不仅继承了自曹禺以来的昭君戏的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而且在对这一历史精神的认识上,注入了消灭战争、维护和平的现代人文观念。作品解构与颠覆了以往的昭君戏中的男权意识,把一个深明大义、自尊自爱的有着和平理想和独立人格的王昭君还给了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