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旁逸"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能使课堂教学更丰满,使学生在自然圆融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借助汉字字理、文学作品、时代背景、社会生活"旁逸",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巧妙用好"听""说""读""写",能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3.
朱洪青 《考试周刊》2015,(18):39-40
阅读教学要践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读,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并给足学生时间,循着不同的方式,善读课文,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读出思想,读出情趣,读出意境,在读中构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独立阅读文学作品时,对文本的领悟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细读文本,找出学生看不见、看不懂的地方,引领学生从"一望而知"进入到"一望无知",使学生能够深读文本,进而通过语言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
口语教学的开展,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说"促进了学生听、读、写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言学科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多读才能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积累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时明确读的目的,上好阅读指导课,注重阅读技巧,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语文教学"读"占鳌头,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解,读中抒情,读中积累语言,以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仍然强调要在读上下功夫.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享受"读"的快乐,从而走进书的世界.与书为伴,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是我国在寻求教育体制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读赏式教学,就是在课本中提供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使小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名著的过程中获得文学知识和情感熏陶,使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中美好的精神和思想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在提升小学生文化知识和语文水平的同时,也为将来的语文基础和文化底蕴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训练的起始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独到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熏陶学生高尚的情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深化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是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现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动手写,使学生领会课文语意、感悟课文意境、把握课文思想、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的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寻找朗读规律,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相似文献   

14.
"隔与不隔"本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用来评价文学作品的,其意是指文学作品是否自然,能否使读者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在这里所说的"隔与不隔"主要指语文教学能否使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心灵  相似文献   

15.
阅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分角色读、竞赛读、表演读等。指导学生阅读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知识高度增长的今天,语文教师应在深入思考后给学生提示与指导,在教学中运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古诗文教学中,传统的"读、讲、背、默"四段式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走入诗词文本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借助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方式,融音乐、美术、数学与语文于一体。针对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了有效的优化,从而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7.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形式和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听故事、读故事、写故事、演故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及倾听能力,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及有效识字,并提升学生的自信及表达、想象和写话能力。本文就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依托故事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提升学生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读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更能沐浴经典,"读"占语文鳌头,"读"秀语文精彩,读是打开智慧之窗的一把金钥匙,读是自我情感的抒发,读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言语实践活动。语文课堂,教师应做到少讲精讲,让学生"读"领风骚。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读的现状,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肖远骑 《江苏教育》2013,(10):15-16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自然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重点在其审美属性。文学作品更能发挥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要让学生在对比品味中反复吟咏、研读涵泳、含英咀华。  相似文献   

20.
正"隔与不隔本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用来评价文学作品是否自然,能否使读者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意境的。"[1]本文所说的"隔",则指文学作品阅读中,学生与作品、作者无法进行心灵的对话,阅读中缺乏情感的倾注与体验,使得主体(学生自我)、客体(文学作品)无法合二为一,文本得不到重新创造的状态。究其"隔"的原因有很多:如缺少阅读的习惯,或者是以读图代替读文,读网络文章代替读经典作品,使得文学作品的阅读从客观上、心理上都疏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