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论语》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译者的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多样化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译者的个性化解读体现在对原文的见仁见智和误读上。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中的这样的述说:"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要有具备语文素养的老师。要培养具有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拥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所谓个性,就  相似文献   

3.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过程是教师、学生语文智慧生长的过程。《显隐发微,析疑赏奇——文学作品文本解读路径例说》一文从"显隐""发微""还原""借力""析题""聚合""归真""探奇"等方面寻找文学作品的解读路径,发掘文学作品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特质,并以具体的文本分析为支撑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提供了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它的核心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文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中的重点在于解读文本的意义 ,剖析社会现象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新《课标》强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 ,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 ,该如何积极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呢 ?我认为其核心是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出创造性的阐释 ,以独到的眼光去感悟文学作品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一、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一部文学作品 ,它的内涵越是丰富 ,那么它的主题越是人见人殊 ,常读常新。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 ,要特别珍…  相似文献   

6.
王萍 《甘肃教育》2009,(17):42-42
一、个性化阅读易进的误区 1.放任自流,导致文本失去阅读价值。有一位教师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教师让学生评价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很多学生都评价了孙悟空、唐僧的特点,可有一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高度评价反面形象白骨精,说白骨精有屡战屡败的顽强精神,有孝心,吃唐僧肉还不忘老母亲。该教师居然大加赞许这位学生打破了思维定势,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事物。这样的个性化解读会误导学生混淆是非,颠倒黑自。  相似文献   

7.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自然观。在孔子的观念中自然界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论语》中的自然观有许多理性因素和人格化的特点,通过孔子对待自然事物的方式和他对自然事物的感悟,人们可以从自然观的角度解读"仁""礼""德""理"这些概念的内涵。《论语》中体现的自然观是多元的,这是早期儒家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这一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意在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解读文本与独立思考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点,而读者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等方面的差异性及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模糊性为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土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各类阅读文本中设置了不少开放性的"探究题",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旨在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因而,构建语文个性化阅读服务型课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安排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其中"梳理探究"板块设计了三个活动内容:"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梳理探究"作为高中语文新教材一个全新的语文学习模块出现在我们目前,我们该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开展梳理与探究,落实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培养个性化人才、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机遇期,如何提供适应每个学生的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命题。深入分析个性化教育的"重塑学生主体地位""打破固化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师角色""摒弃单一教学评价"等现实诉求,提出高职个性化教育的未来建构:关注学生需求、开展个性化教学、培植多能教师、采用多元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发表于1930年的短篇小说《丈夫》一直备受关注。从《名作欣赏》杂志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学界对《丈夫》主题的解读有多种意见,如"乡土关怀""人性觉醒""寻找爱情""城市文明与乡村的冲突""隐伏的悲痛"等。《丈夫》主题的人言言殊,有文本本身的多义性和社会思想变迁等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是小学生汲取文学营养的主要材料之一,它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说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受到自身的性格、生活环境、兴趣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呈现多元化。本人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掀起了音乐课程改革新一轮的教学浪潮,"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系列有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词,在新课标中有了更新、更深的解读,给一线教师理清了教学思路,明确了教学目标。对照新课标及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在教学《黄河船夫曲》这节课时的主要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此让音乐学习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的阅读教学主体是学生,我们需要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需要做到:一、搭建"民主平等对话"平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奏中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学习习惯,特别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课堂习惯——  相似文献   

17.
正苏教版文言文的篇目相对浅显易懂。小寓言、小故事,更是可读性强,学生容易接受。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恰当补充、讲解和组织讨论,使课堂更充实,能够个性化解读文言文。一、用当代的眼光解读作者,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在人们脑中的感觉一般是个干瘦的小老头,有点像杜甫,忧国忧民  相似文献   

18.
<正>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足以说明这部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对治世的影响。《论语》中的"过犹不及""和为贵""当仁不让与师""君子言义,小人言利""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贫乐道"等内容至今仍然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这位德行高尚博古通今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论语》中丰富的内容涉及面非常之广,有政治的、  相似文献   

19.
昝彦 《语文天地》2012,(21):45-46
阅读的个性化指的是阅读者因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对阅读内容所产生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与一句舶来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谋而合,如今这句话也已然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标签式解读。于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