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会因为巧妙运用一些手法而增色,比如"虚实"手法就是文章中经常运用的。本文借助具体文章解释了何谓"虚实",重点分析了"虚写"的几种类型;然后从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虚实"在写作中的应用,为写作教学指明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2.
虚实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本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2)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答题步骤:先总写,写出虚实结合的手法;再分析,指出实写、虚写的诗句和描写的内容;最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虚实"战略的运用在战争中非常重要。解释了"虚实"概念的内涵,并具体指出了其在战争中的对应事项,结合实战,阐述了运用"虚实"战略的重要性及如何运用"虚实"战略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虚实相生,即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在这里,解释"虚写实写",可能大家难以理解,也难解释清楚。我们主要了解虚实结合到底包括哪些。下面结合鲁迅的《社戏》谈谈粗浅的认识。第一眼前与想象的虚实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就是实物、实景。眼见为实,心想为虚。比  相似文献   

5.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系统分析、评价得失,从理论的高度概括经验教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今后实践的一种事务文体。理性认识来源于实践获得,这就决定了写作总结必须以实写为主;总结就是对实践本质的概括,要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离不开虚写。只有正确认识虚与实的关系,合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才能写好总结,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写作总结要处理好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统一,恰当地运用好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灵活地使用既准确又生动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正>写作,是语文素质的知识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迅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通过总结优秀作品及名家成功经验,加之自己教学实践的探索,我总结了几点高分作文的写作技法,这里要谈的是其中之一:正确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技法,使文章更显鲜活灵动。唐彪《读书作文谱》上有这样的描写:"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文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的  相似文献   

7.
技法讲解 虚实相生法,就是有的地方做如实具体的描摹,或直接正面地加以叙述.有的地方则不直言其事,而是间接地从其他方面进行叙写,或烘托暗示,让人去联想和想像.进而补充和丰富描写对象,虚实与共,相辅相成。在运用虚实相生法写作时,关键是正确处理和准确把握“虚写”与“实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成功的记叙文或多或少都会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当前时间内人物的见闻、感受,这是作品中最直接的材料;虚写则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百里,让时光倒流或预支,把过去或未来的材料链接到当前时间内,这是作品中的间接材料。记人写事的文章若一马平川,见头知尾,读来索然无味;虚实相生则可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古人云:“文若看山不喜平。”波澜起伏、悬念迭生的文章才能引人入胜。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训练虚实两结合的写法,能挖掘生活底蕴,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9.
虚写即抽象地写;实写即具体地写。写作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写,主要是刻画事物的形象,或正面描绘,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述;虚写,主要是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0.
虚实二字是写文章不能不讲究的技巧。从表达方法来说,有虚有实,从内容来说,也是虚实并存。如果虚实运用得好,文章便有变幻的妙处在。初学写作的人,了解点虚实的技巧,将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无极生有极,有极便是无极。”说的便是虚实相生相合而成大千世界。我认为写作也与此理相通,虚实结合可臻妙境,写出他人无法描绘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在叙述事件或描写人物中,既有写实内容,又有虚的配合。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写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能避免写人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虚以实为基础,没有实写,便无法虚现;实又往往需要虚来补充,来衬托。它们的共  相似文献   

13.
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写作理论的精华。传统写作理论功底深厚的白先勇在其小说创作中,成功地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来处理情景关系,塑造人物,营构情节,创造风格,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14.
<正>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术语。它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小说、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这里,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诗词的虚实美。所谓的实,就是诗词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艺术形象,即诗歌所展现的人、事、景、物等。所谓的虚,就是诗词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需经想象才能把握的审美内容,即非现实的人、事、景、物等。然而,虚不是无,也不是直观的有,而是指言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致、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等。宋代范唏文说:"虚者枯,实者塞。"如果诗歌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瘪无味,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砌,死气沉沉,没有生气。虚写与实写应  相似文献   

15.
<正>虚实结合是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指出:“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古诗词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力求通过有限的文字表达复杂深沉、细腻流转的情感。虚实相济,往往能丰富古诗词的意象,开拓意境空间,使作品含蓄蕴藉、气韵生动,同时也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审美体验。熟悉古诗词中虚实结合的常见类型,赏析其表达效果,进而探究写作意图,是鉴赏古诗词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和书画一样,要讲究虚和实的结合。所谓"实"主要指逼真反映现实的部分,"虚"则是通过联想、借助艺术手段表现的部分。二者有机结合。会使诗歌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虚实结合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实写虚,二是以虚写实。  相似文献   

17.
虚实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思想,源于中国老庄哲学的"无有"论和《易传》的阴阳论。其主要内容为: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转化,即文学构思中的化实为虚和文学写作中的化虚为实;文学创造活动中的虚实相生,即以实带虚和以虚明实;文学活动中主体的虚静心态。对虚实说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文学作品本身虚实的统一,更不能单纯理解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而应从老庄哲学的本义出发,从宇宙观的角度进行理解,即虚实统一是贯穿于文学活动全过程的,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另一方面,理解虚实说还要注意,虚实统一,重在"虚"上,以虚统实,乃其内质。  相似文献   

18.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对诗“贵虚实见意”的强调。所谓“写得太实则无诗”,此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中,请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的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19.
<正>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设想别后的情景,表达无限伤感之情。以当前之事设想未来之情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这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而虚实结合的手法,更能使诗歌产生"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正如金圣叹在《水  相似文献   

20.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