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这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鸿门宴》中的句子。"生彘肩"的"生"何解?课文没有注释;现行《教师教学用书》把"生彘肩"翻译为"一只生猪  相似文献   

2.
鲁共公择言     
《阅读与鉴赏》2003,(6):29-31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必有以酒亡其国’。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文及其注释,然后按要求逐一答题。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①。酒酣,请鲁君举觞②。鲁君兴(a),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③,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b)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④,和调五味而进(c)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昔文公得南之威⑤,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⑥,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⑦,其乐亡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⑧。’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⑨,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⑩,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语文第六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古体诗《琵琶行》一课中,开头一段描绘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画面之景,是诗人凄凉之情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1999年第1期刊载了王会东同志《“春江花朝秋月夜”浅析》一文。文中,王老师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理解为“白居易化用了古代名曲《春江花月夜》”,“将‘朝’和‘秋’巧妙地嵌于‘春江花月夜’之中”,构成互文见义的修辞格,以表达“诗人无论春秋还是早晚,一年四季常常是取酒独倾,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之情”。笔者认为这样分析不仅有些牵强,而且也有损于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6.
<正> 偶读清人金石诚编撰的笑话集《笑得好》,抿嘴窃笑之余,觉得有些故事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有一则写“醉猴”的就颇妙,它是这样说的:“有人买一猴,将衣帽与之穿戴,教习跪拜,颇似人形。一日,设酒宴客,令其行礼,甚可爱。众客以酒赏之,猴饮,大醉,脱去衣帽,满地打滚。众客笑曰:‘这猢狲不吃酒时还象个人形,吃下酒去就不象个人了!’”“众客”的话虽是见啥说啥,实实在在,却正  相似文献   

7.
千日酒     
干宝 《中文自修》2003,(11):43-43
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时有州人姓刘,名玄石,好饮酒,往求之。希曰:“我酒发来未定,不敢饮君。”石曰:“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希闻此语,不免饮之。复索曰:“美哉,可更与之。”希曰:“且归,别日当来,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别,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经三年,希曰: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王绩构建世间本无的“醉乡”,白居易立足世间生活,赞酒之功,思酒之事。他认为,饮酒能够让饮者变寒为暖、转忧为乐,也能够斩断在世因缘与消除心中思虑,实现身心和乐。酒醉思虑不生,知欲不行,无用于世,由此销忙为闲。酒醉而得闲,不为世累,身心自在。尽管吟诗谈禅、游山玩水都是其兴趣所在,但是,他认为酒有精神,同时不断把醉精神化,又将醉与自由相互勾连。因此,白居易总是始于饮酒、归于酩酊。在现实的抉择中,白居易拒绝高士归隐、农夫种田、商人行贾、军旅征战、炼铅烧汞、高官显爵、红尘争斗等“忙人”之“忙”,而主张归于“饮酒”之“闲”。他总是把饮酒、醉当作最好的生存方式与人生唯一的归宿,显示出独特价值取向与生存智慧。这为我们当代思考酒的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自古诗人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酒又往往成为诗人借以消愁之物。李白一语道破酒与诗人的深层关系:"举杯销愁愁更愁。"千古以来的诗人,有谁不是如此呢?千古愁情,难以遣怀,唯酒与文,可买诗人一时解脱一时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杜甫不醉,哪怕是暂时的烂醉如泥,放浪形骸,他都不能。即使"百壶且试开怀抱"(《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即使杜甫下决心要大醉一场:"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  相似文献   

10.
王翰《凉州词》“欲饮琵琶马上催”句中“催”字,注家或说意为催出征,或说乃指催饮酒,都不确,且多系揣摩之辞。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云:“公燕合乐,每酒行一终,伶人必唱酒,然后乐作,此唐人送酒之词。本作碎音,今多为平声。王仁裕诗:‘淑景易从风雨去,芳樽须用管弦催。’”明叶盛《水东日记·催》:“今人宴客杯酌,劝尽饮曰‘千岁’,南北士人多亦然,但莫知其字义。意者为‘请’,即唐人酒之说也。”据此,则“催”本作“”(zui),又作“啐”(cui),唐时上层社会游宴之时,以乐声伴酒曰“啐”,在使用中由仄声变为平声。《全唐诗》中相关句子出现…  相似文献   

11.
刘伶病酒(犯了酒瘾),渴甚,从妇求酒。妇捐(弃)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养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祈祷)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五斗解醒(醉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样子)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御肉,隗然已醉矣。  相似文献   

12.
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祁(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可乎?"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邪?"遂遽出,置酒尽饮。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一生因酒写下了数百首精妙诗篇,这些诗既表明了诗人与酒结下的非同寻常的缘分,同时还揭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在酒的朦胧与醇香中,白居易或喜或悲或愁或叹的情绪起伏和忧伤国事虑念百姓的赤诚之心赫然映于我们眼前.对于白居易而言,酒可谓"知己",酒也是他用以讥讽豪族奢华冷酷的"武器",酒还是他诗情萌发的"催化剂".更重要的是,在酒与诗交融结合的过程中,诗人的个性美以及这些饮酒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意蕴更令我们敬佩.  相似文献   

14.
卢熙 《语文天地》2013,(20):62-63
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诵读传统,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春秋时期的孔子教授弟子就用诵读法,《论语·子路》篇有"子曰:‘诵诗三百’"的记载。唐代的韩愈和白居易也非常重视诵读。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自己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更提到他读  相似文献   

15.
给猫起名儿     
乔奄家畜一猫①,自奇之②,号于人曰"虎猫"③。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④。"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⑤?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⑥,风倏散之⑦。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飈起⑧,维屏以墙⑨,斯足蔽矣⑩。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 *,,维鼠穴  相似文献   

16.
猫说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猫’。"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猫’。"又客说之曰:"大风飚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选自明·刘元卿《应谐录》)  相似文献   

17.
唐·张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其为唐懿宗、僖宗时人)《幽闲鼓吹》云:“白尚书应举,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这是最先有关白居易谒顾况的记载。俟后,《唐摭言》、  相似文献   

18.
【原文】纳字祖言。少有清操,贞厉绝俗。……将之郡,先至姑孰①辞桓温,因问温日:“公致醉可饮几酒?食肉多少?”温日:“年大来饮三升便醉,白肉不过十脔②。卿复云何?”纳曰:“素不能饮,止可二升,肉亦不足言。”后伺温闲,谓之曰:“外有微礼,方守远郡,欲与公一醉,以展下情。”温欣然纳之。时王坦之、刁彝在坐。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桦②,坐客愕然。纳徐曰:“明公④近云饮酒三升,纳止可二升,今有一斗,以备杯杓余沥⑤。”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自诞生以来就脍炙人口。据《唐摭言》记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以诗吊之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及其  相似文献   

20.
正"醉于其中,琐事里也可酿出趣味,痛苦中也可品到甘甜,那心中就自然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浪漫,或又是‘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温润了。"唐代诗人极重色彩之渲染,借以承载喷发的情思和心声。杜甫诗云:"绿垂风折柳,红绽雨肥美。"又云:"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色彩起兴,动态承和,如画之泼墨与留白,植绿点红之耕耘,陡起引人眼亮神悦之境。唐代诗人对色彩运用出神入化,缘于人文之开放。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融合已空前,诗人多有七彩纷呈之情怀、放眼世界之物量。而这个时期,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