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建宁 《科教文汇》2011,(26):118-119
本文主要以鲁迅小说原文与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鲁迅短篇小说选》中的语句为例,探讨汉英语言思维特征的差异,并分析汉英译者对此差异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的形象化辞格。鲁迅的小说《药》中,先后十五次用了比喻,这些比喻贴切、新鲜,内蕴丰厚,韵味悠长。文中分析了鲁迅小说《药》中的精妙比喻在刻画神态,表现性格;描摹心理,剖析心态;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揭示主旨,突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刚 《今日科苑》2009,(18):161-161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祝福》是鲁迅先生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这篇名作,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小说《祝福》为鲁迅先生所著,鲁迅的笔锋很犀利,他总是用很现实主义的手法去描摹那些草木无声息的产生,无声息的消失,鲁迅先生的作品批判性的居多,文字上又黑又硬,精神上又是绝望中带有希望,《祝福》这篇小说是比较典型的悲剧,在悲剧的艺术领域占据着比较领航的位置。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悲剧艺术手法和小说《祝福》在悲剧艺术领域的位置结构,进行理解和剖析,对悲剧艺术的进一步深刻的研究,进而去体会鲁迅先生所要表述的悲剧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5.
张洁 《科教文汇》2010,(5):57-58
鲁迅在他一系列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极具时代特色,她们的命运多是悲惨的,她们不是灰色的花朵,就是断翅的蝴蝶。这些典型的女性形象,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不可逃脱的命运。鲁迅通过这些女性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异化,从而无情地讨伐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达到了"引起疗救者的注意"的目的,直到今天仍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和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巨匠,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后人塑造了众多经典不衰的形象。同时,也在作品中独创了一系列富有深刻含义的意象群。如"铁屋子"意象,看客意象,"血馒头"意象,月亮意象等等。本文所要探究的即是众多意象之一的鲁迅小说中的"路"的意象。在鲁迅的小说中,路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被赋予多义性的意象。其分类及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满希望的"路"在鲁迅的思想世界中,纵然会有彷徨,会有怀疑,甚至会有绝  相似文献   

7.
阿Q的诞生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不朽形象,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沉重的一面。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本刊特发表陈漱渝先生的文章,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8.
王秀华 《科教文汇》2007,(6X):179-179
鲁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以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的小说在形象创造中蕴藏着为同类小说所没有的向历史控诉的深度,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艺术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从开端不断地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鲁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以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的小说在形象创造中蕴藏着为同类小说所没有的向历史控诉的深度,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艺术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从开端不断地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对于小说的教学就要把握对人物形象分析的重心。  相似文献   

11.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对于小说的教学就要把握对人物形象分析的重心.  相似文献   

12.
孙慧丽 《科教文汇》2008,(22):229-229
鲁迅的小说《故乡》有别于其他的小说,没有无情的批判和揭露,没有体现桀骜的个性,而是在其中注入了不一样的情感因素即一种悲凉感,而在中学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本文结合思想、现实及《故乡》一文的文本等多个方面着重分析“悲凉”的具体体现。使我们看到鲁迅小说中情感细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鲁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以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的小说在形象创造中蕴藏着为同类小说所没有的向历史控诉的深度,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艺术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从开端不断地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5,(17)
本文主要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学术著作观照其文艺观,论述他和梁实秋在文学本质、文学功能、价值判断、研究方法等方面持相同观点。只不过鲁迅主要是在积极践行这些观点,而梁实秋是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的。  相似文献   

15.
强烈的悲剧美,是鲁迅《祝福》这篇小说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所在。认为作品只是要在祥林嫂身上体现那种中国传统女性的淳朴、勤劳、善良,或是认为作品只是要体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压迫和束缚的观点都过于简单和片面。笔者以为: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个角色,其意图在于对她性格中的那种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对新生活的向往的揭示,揭示因这种抗争和向往的毁灭而产生的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6.
吴川 《科教文汇》2009,(13):218-218,220
鲁迅先生的小说《孤独者》和蹇先艾的小说《孤独者》是写于不同时期的同题作品,在艺术上,两篇小说从叙述手法以及作品发展的脉络是相似的。但是两篇小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主人公的成因及命运等等。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我们看到了两个作家对于孤独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启蒙者与乡下人——浅析鲁迅乡土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琳 《科教文汇》2008,(27):222-222
鲁迅在创作乡土小说时有两种身份,一是启蒙者,一是乡下人。有时单独存在,有时二者合一。  相似文献   

18.
解晨 《今日科苑》2010,(4):140-140
鲁迅终其一生都在进行反封建的民主斗争,运用思想和文学的武器,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妇女作为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自然进入了鲁迅的文学世界。小说《祝福》不仅透视出鲁迅对于一般劳动妇女悲剧境遇的关注,更深入到国民性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隽武 《科学生活》2011,(8):15-18
对于今天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而言,结核病似乎只是一个相当遥远、相当抽象的名词。除了在《红楼梦》里读到的林黛玉,或者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肺痨”病人,几乎没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  相似文献   

20.
冉进 《科学与文化》2004,(11):24-25
明成祖晚年,性情不如年轻时暴戾,比较讲民主了,也有时间研究文学了,极爱读莫言作品,还读了贾平凹、刘震云、王安忆的作品,写了不少研究心得,发表在内刊《宫廷学术纵横》上。最近又开始研究鲁迅小说,由于鲁迅小说寓意太深,明成祖先由较浅的《故事新编》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