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收藏的两百多本《集邮博览》杂志里,有一本封面盖有两个邮戳,内页已经泛黄(如图)。这本被我珍藏了二十多年的《集邮博览》杂志。看似普通却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每当看到它,我便想起我与它的故事。初中时,我在一个同学的影响下开始集邮。从开始的收集信销票,到后来收集成套新邮票。邮票收集多了,感觉到集邮知识的不足,于是开始购买集邮类杂志阅读。  相似文献   

2.
我和《集邮博览》相识已有30个年头了。伴随她同行,见证了她从单色到套色,从铅印到胶印,一直到全彩,从“丑鸭”到“凤凰”的变迁。第一次见到《北京集邮》是1982年10月,是北京一位邮友寄给我的。这本由北京市集邮协会主办的《北京集邮》创刊号,虽然只有32页,但设置了“邮票百科”、“邮风与邮德”、“邮学研究”、“世界邮坛”等栏目,文章精彩且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让我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3.
资讯     
《集邮博览》2011,(5):94-94
科普教育基地在行动——走进社区的邮票专题讲座 2011年3月29日,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在北京东城区赵家楼社区举力了。次《异形异质邮票赏析》专题讲座,讲座通过多媒体播放,向社区居民普及了集邮知识。  相似文献   

4.
是真,是假?无论是集邮专业工作者还是普通集邮人,无论是在邮市还是在地摊,无论是从前还是今天……辨别邮票的真伪总是令人煞费苦心,一不留神就会"打眼"。"书本上的知识不解渴,又没有实践学习的机会,邮票辨伪难上加难。"《集邮博览》杂志社应大家需求,针对此问题,专门组织了一次特殊的邮学活动,2010年6月17至20日,第一期邮票辨伪培训班在北京举办。  相似文献   

5.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6.
尕丁  王宏伟 《收藏》2006,(2):106-108
2005年12月9日,第四届外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颁奖大会暨参评国邮票展览在北京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礼堂举行。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中华世界邮票目录》编委会的负责人陈昊苏、盛名环、许孔让、成雨林,协办单位北京市集邮协会、《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天津集邮》《集邮报》《收藏》杂志的代表,参展国驻华使馆代表以及集邮界,文化界、新闻界的代表共150余人出席了颁奖活动。  相似文献   

7.
《上海集邮》创始时,用名《上海市集邮协会会刊》。创刊伊始的前几期,大都是会务的消息和报道。由于是“内部发行”,又都供给会员或会友,因此篇幅不多,各类章的发表也受到篇幅上的限制。我集邮凡五十年余年,由于邮票的品种繁多,图案各异,色泽又不同,我对邮票产生兴趣由此而起,因此对各种邮票的设计情有独钟。80年代初,我作为市邮协的早期会员之一,有幸得到《会刊》,于是抱着一试的心情,写了一篇评赏新邮的稿子寄到编辑部。  相似文献   

8.
李秋 《集邮博览》2012,(7):48-49
2012金龙腾飞之年,我们迎来了《集邮博览》创刊30周年。1980年9月,妹妹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母亲十白因集邮影响她的学业。让妹妹将几本插有纪、特和文革信销邮票的集邮册交给我。我从小喜欢画画,看到这些无比精美的小纸片上的人物、花卉、动物、文物等图案,爱不释手,从此爱上了小小的邮票。我当时在国有企业上班,家庭经济状况尚可,于是将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全部用于购买邮票和订阅《北京集邮》。1982年起,我便成为《集邮博览》的一位忠实读者,拿当今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博览粉丝”。  相似文献   

9.
《集邮博览》2009,(9):80-80
金秋北京,喜迎华诞。2009年9月,在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恰逢北京邮票厂建厂50周年,为拓展集邮知识,探寻邮票魅力与秘密,领略一流邮票印制企业的风采,《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探邮金秋邮学京城——集邮博览邮学团北京行"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有缘 《北京集邮》于1982年7月创刊,至1983年底出版了5期。1984年公开发行时我开始订阅,但少了前5期。留下了遗憾。1986年8月的一天我路过北京,29151去了北京邮票公司。后在附近逛邮市时刚巧碰到有人卖过期杂志,我惊喜地看到其中有《北京集邮》。翻找后竞仅有总第1至5期,真是一种缘分!当时每本杂志0.25元,我只花了1.20元钱就圆了一个梦。目前,我集齐了已出版的所有《集邮博览》。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1922年夏首个华人集邮组织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集邮航船开始扬帆起航,随后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研究会及北京邮票交换会接踵成立。此乃得益于民国建元后十年间,国内知识界对于集邮文化的大力普及与推崇,从而孕育和壮大了集邮队伍,现存珍稀民国杂志为之提供了有力佐证。1995年,经过集邮界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终使现知中文报刊上最早的集邮专栏文章《邮票考略》在其问世80周年之际于《重庆集邮》全文转载,彰显了民初时的国内集邮水平。中华书局1914年1月1日创办《中华小说界》月刊  相似文献   

12.
我的集邮生涯是从15岁开始的,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个年代里集邮人员不足一两万人,集邮文化知识也较肤浅,认为只要收集几枚邮票或是旧信封,就算是“集邮”。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我收到一封家书,信封上贴着一枚绚丽多彩带有火车头的特种邮票——特5《伟大的祖国一建设(第二组)》第2枚“成渝铁路”迷住了我,从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乐"是常用汉字之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读音:le、yue,本文的"乐"指的是"快乐"的"乐",常用于形容喜欢、快活,如乐呵呵、乐观、其乐无穷……少年时,每逢收到大姐从北京寄回的家信都非常高兴,信封上美丽的邮票更让我乐不可支,就是这些旧邮票吸引我走上了集邮之路,至今已有60个年头。集邮让我增加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和眼界,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乐滋滋,同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国集邮界元老、甲戌邮票会创始人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上海集邮》在《编辑寄语》里透露的第4期的作命题是“学”。按理,我应该写一篇介绍海外发行的学家或学名邮票,但我想换一个思路,不写邮票上的学,而写集邮的学修养与邮票鉴赏之间的关系。集邮的学修养有助于提高邮票鉴赏的水平,而邮票鉴赏又可以反过来促进集邮的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15.
我认识《集邮博览》是在2008年。我借参加北京奥博会邮展之机,去马甸邮市逛了逛。看到了奥运专题版《集邮博览》,很是喜欢,就买了一本。这是一本大众化的刊物,既专业又让人感觉很亲近,因此每逢出差或旅游,我都随身带着,翻翻看看。独享其乐!没想过要给《集邮博览》投稿,毕竟它是大刊物,仍觉得投稿、发表是很遥远的事情。直到2011年3月,安徽题材的邮票《儒林外史》发行之际,酷爱安徽历史的我突发奇想,是否可以探究—下《儒林外史》邮票的主要原地,也投—下稿?于是写了篇《探寻〈儒林外史〉邮票的主要原地》通过电子邮箱发给了《集邮博览》,  相似文献   

16.
《集邮博览》2013,(6):6-8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集邮了,那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主要是收集盖销票,也没有多少集邮知识,甚至连邮票的分类也不知道。平时会攒一些零花钱,看到邮局里有漂亮的纪念邮票,就买一套收藏。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十周年》邮票,这套邮票表现了少先队员的生活,我认为设计特别好,毫不犹豫就买了下来。后来,因为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7.
杂志的风骨     
《上海集邮》20岁了。就像一个人,长到20岁,总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风格。我想,《上海集邮》是一本比较有内涵的杂志,也就是说,它注重探索邮票的知识与收藏学的规律,而不太迷惑于事物的表面价值。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它的言论比较真实、自由,当然它也顾全大局,不以不负责任的攻击来扰乱团结。集邮是一项业余的化生活,既要有规范,又不拘一格,既郑重其事,又不宜太一本正经。这要求杂志有一种宽松自如的氛围,《上海集邮》掌握适度,读来不令人厌烦。  相似文献   

18.
《中国集邮》2000,(1):5-5
此封以《中国集邮》公函封制作。纪念封右上角贴《万国邮联125周年》邮票,盖北京99.11.28邮戳,封上加盖了红色“中国集邮首届集邮沙龙纪念”戳。该封主要在当天供参加沙龙活动的邮友使用,现尚有少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贴有邮票而未盖戳的纪念封,欲收集请与俱乐部系  相似文献   

19.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00,(10):30-32
我曾先后在1995年第2期和1997年第2期《上海集邮》的“美国航讯”专栏之14和26中介绍过美国的集邮人数和邮票市场等情况。本文引用笔者收集的大量统计数据,对90年代美国的集邮状况和邮票市场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乐在集邮     
张宇 《集邮博览》2011,(1):13-13
提起集邮,还得从我上中学时说起。我的家在辽北的一个县城,同学们有不少是集邮爱好者,有时在下课的空隙,他们会跑到学校大门口,那里有两三个邮商摆地摊卖邮票,一次,我也跟着大家跑去凑热闹,在同学的“怂恿”下,本不集邮的我被精美的邮票所吸引,鬼使神差地选了几套邮票,回来时心想,就算不集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