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幼儿园主题课程存在的问题有:幼儿园课程设计等同于集体教学活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生活活动等环节脱节,整合课程即五大领域课程拼奏,课程决策个人化,各子主题活动缺少沟通与晕化,不利于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等。主题式教育组合理念及课程实践模式能够支持幼儿进行主动的、一致的和连续的学习,有助于幼儿学习品质发展,优化幼儿园课程结构,提高主题式课程实施品质,促进幼儿园课程内涵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型教师是应对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综合实践型课程所建设的新型教师团体;该类型教师的培养需建立一种打破知识为本、学科本位,重知识交叉、渗透和融合,重实验、实践,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同步进行的新型教师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通过课程内容整合、课时调整、课程形态多样化、师资队伍优选、教学方法方式改革,以及多领域、全程式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型教师是应对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综合实践型课程所建设的新型教师团体;该类型教师的培养需建立一种打破知识为本、学科本位,重知识交叉、渗透和融合,重实验、实践,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同步进行的新型教师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通过课程内容整合、课时调整、课程形态多样化、师资队伍优选、教学方法方式改革,以及多领域、全程式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回冷现象使得众多研究者再一次将关注点聚焦于整合的实践层面.调查结果显示,十余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历程并没有给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行为带来实质性转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整合意识及整合能力不强、整合研究领域内研究内容及研究模式选择不当.解决整合教学行为转变滞后的主要策略有:创新教师培养与职后培训方式;充分发挥课标、教材、教学评价等引领作用;改革研究模式及研究内容;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热点。在分析和总结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本质的基础上,集中讨论了培养新的课程价值观念、重选课程内容和重构课程模式以及培养新课程模式下的教师等主题环节,提出了课程整合层次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传统单一的、离散性的、壁垒化的学科式课程模式的继承和超越,以一种全面性、整体性、联结性、统合性、探究性为特征的主题式课程模式应运而生。它以整合学科知识范式,建设完整经验逻辑,缔结生成性思维意识为主要样态。在课程管理实施中,有必要确立有机统一的课程知识观,持守整体主义课程取向,开拓和深化课程资源的整合理念,创设开放、对话式的教学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小学教师对于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逻辑起点、发展路径、建设规律和开发模式缺乏足够的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校长教师把握、理解、领导、整合和实施课程,北京市对三级课程建设中的路径、规律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8.
整合,能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种整体。江苏吴江把整合视为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从方法论角度,则视为一种策略、一种模式。通过整合国家、学校、学生意志,明晰校本课程建设活的价值取向;通过整合开发主体、资源、课程形态,形成校本课程建设活的机制;通过整合教师角色、教学方式等,探索校本课程建设活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9.
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时期遇到的关键问题。为帮助中小学课程管理者和教师进一步厘清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一般逻辑,笔者从政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做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分析,梳理了学校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政策依据和政策发展,提出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构建了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模型。  相似文献   

10.
倪淑萍 《江苏高教》2021,(8):105-109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课程与思政的建构关系认识模糊、课程特质与思政元素未能有机融合、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不匹配等现实困境."内生式发展"尊重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新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策略,具有着眼学生内在需求、发掘教师内在资源和整合课程内在空间的优势和特点.实现高职课程思政内生式发展路径,须重视以下五个环节: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整体推进;集合优秀教师,打造先行课程;注重专业支持,优化课程设计;聚焦以点带面,突出延伸开发;建立长效机制,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