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是在中朝两国共同协商的情况下,由清政府颁发的。虽然在此章程中清政府强调两国的宗藩关系属性,但却毫无图谋朝鲜之意,不过要加强两国合作,抵御列强侵略而已。并且清政府在具体条文中已经注入许多近代外交体制中崇尚法制、互利互惠等新原则,为中朝宗藩关系转入平等国家关系开启了大门。  相似文献   

2.
中法越南问题交涉 ,宗藩权和保护权之争一直是双方交涉的焦点。中国维护宗藩权 ,是维系中越历史久长的藩属关系 ,从而保护西南边陲的安全 ,遏制法势力渗入云贵 ;法国强加越南于保护权 ,目的是使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 ,使越沦为法殖民地 ,从而以越为基地侵夺中国的云贵。中法宗藩权与保护权之争是反殖民化与殖民化之争 ;是中越人民反侵略与法国侵略的斗争。尽管越南最终沦为法国殖民地 ,但中国援越抗法斗争的正义性是永存的  相似文献   

3.
"义"指仁义道德;"利"指功利、物质利益。"义利之辩"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价值观上如何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置身于改革开放中的大学生,在新旧两种观念的冲突和碰撞中,不断地构建着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深刻分析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重塑现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中法越南问题交涉是清政府维护传统宗藩权,反对法国侵占越南的重大外交行动。但在中法交涉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第三种力量“居间”左右谈判的结果,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英国“中国通”。他们依靠英国政府的支持,大胆地介入中国的各种事务。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他们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千方百计地把谈判导入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致使中国不败而败。纵观中国近代社会诸多对外交涉事件,均与这些客居于清政府中的英国“中国通”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政权洋奴化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犹太文化的凝聚精神和受难意识与美国主流文化中民主、开放、务实特征之间存在着反差.这些差异必然导致两个民族的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产生观念、信仰和行为等方面的剧烈冲突.小说<银冠>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冲突的范例,对于理解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建设和谐文化的迫切性具有认识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保罗·哈丁凭借小说《修补匠》荣获2010年美国普利策奖。深受美国超验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保罗·哈丁在文学作品中渗透了儒家思想。在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隐士和霍华德归隐乡间、自然景物和谐恬静时,儒家思想的体现更为强烈。本文主要借用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归隐思想和天人合一"三个基本观念解读《修补匠》,深刻挖掘文本蕴含的现实意义和伦理价值,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从而促进文学评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人民主权     
弥尔顿在近代史上明确首肯"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而率先对人民主权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是英国民主革命的宪政家洛克。当然,就人民主权作明确而系统的解析人是卢梭。他以自然权利说和社会契约为依托,革命性地改造了主权概念,创立了与各种形式的专制主权论有原则区别的人民主权论。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也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在批判地汲取传统人民主权说的同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结合劳动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经验,使人民主权理论发展到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散文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挖掘古典散文中的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对近几年的高考也有影响.运用"四步六关系"的策略,可以有效完成古代散文中儒家思想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中越宗藩关系持久而牢固,中越宗藩关系的基础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双方实力的较量是维系中越宗藩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中越双方的相互需要不断地强化中越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两者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与文化传统,必然产生碰撞冲突,但在全球化趋势、奥林匹克运动影响推动下,两者将相互交融,逐步走向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618年,唐高祖李渊灭隋,结束了当时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建立了唐朝.高句丽原是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后来不断扩张,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唐王朝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来往.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登基后,多次派遣使臣赴唐.唐朝奉行以"和"为主的外交政策,与高句丽确立了宗藩关系.唐高祖时期是双方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西教育传统差异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中西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对其有深刻影响。通过对中西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的差异分析,对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观念冲突的考察,变革落后传统,发扬优良传统,促使教育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继而推动我国教育观念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庄子对于命的态度和看法不尽其然,但也并非毫无干系。孔子的命观念主要有"生命"、"君命"、"天命"等含义,庄子之命观念主要有"必然性"、"偶然性"、"生命"、"命名"等含义。庄子于命和天之关系以及命之特性上对孔子之命观念进行了融通;当然庄子之命观念也是对于孔子之命的一种反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天之内涵上可知二人对于命之侧重点不同,从命之侧重点不同可知二人对于命之态度不同,从两人命之态度不同领会两人游世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把持外交大权的满族权贵在外交上奉行既要维护国体,又要避免与西方国家作战的指导思想.他们心目中的"国体",就是清朝传统的对外关系体制.也就是与闭关自守政策相联系的惯例和体现所谓天朝上国之尊的程序与礼仪形式.这种指导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造成国家权益的惨痛损失.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戏剧中,剧作家在剧本中通过控制观众以及角色之间的视角发展剧情,带动戏剧冲突。在舞台上主要表现有三种戏剧视角:"多变式"视角、"聚焦式"视角和"聚合视像式"视角。它们借用台词,构建戏剧的叙事结构,表现复杂的戏剧情节,以此建立舞台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形成戏剧的内外交际系统。角色之间构建的内交际系统与观众与舞台形成的外交际系统经由视角的引导,被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剧作家引领观众观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论世界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武术“竞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传统与现代武术文化的基本问题,结合东、西方传统文化与观念特征,从宏观上阐明了武术"竞和"思想是当代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微观上论证以"竞和"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武术观念是武术走向世界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文化观念的冲突是池莉作品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观念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圣皮埃尔—密克隆岛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自由法国之间发生的第一次外交冲突。尽管戴高乐在这一冲突中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但却因此而使自由法国与美国在战争中合作的前景遭到破坏,并使他利用美国来抗衡英国的外交战略构想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文化——这一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过的文化,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审美情操等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东西,产生了碰撞和冲突。如何正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和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建设问题被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20.
在物质资料生产生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欲自然观和人们休闲审美意义上的自然观是有冲突的。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统一性的割裂。要解决这一冲突,必须在破解实质上是机械自然观的长期束缚的同时,一方面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另一方面大力挖掘隐藏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深刻的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理想与信念,从而建构起真正休闲学意义上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