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背叛"主题存在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该主题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犹太人在双重文化的夹击下身份认同的困惑。就"背叛"的具体内容而言,小说《美国牧歌》的背叛主要体现为对家庭的背叛,对主流文化和权威的背叛,以及对身份的背叛。区别于前期作品的叛逆姿态,罗斯在这部小说中开始直面自身的犹太传统,甚至以同情的基调正面描述犹太人的生存困境,表现出犹太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反生活》和《夏洛克行动》是罗斯的两部以以色列为创作背景的小说.尽管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对以色列政治争端的思考、对犹太人生存现状及其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的关注与立场时,有不少是对犹太人的批判,但结合犹太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分析解读小说中特殊历史文化现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内涵,可以看出《反生活》和《夏洛克行动》中所蕴涵的犹太民族的权力观及救赎观等宗教传统思想,这反映了罗斯作为一个犹太裔作家不可避免所受到的犹太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罗斯犹太性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的著作,书中描绘了主人公美国犹太人利沃夫一家由盛而衰的故事,身份问题是他们一家人难解的结。他们各自在探寻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意义,最后他们在身份的追寻中各自走向沉沦。本文作者试图从身份认同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4.
王晶 《林区教学》2011,(9):32-33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他的早期作品《波特诺伊的怨诉》不仅体现了罗斯后来的创作主题和多变的叙述手法,而且因其对犹太生活的真实刻画,而引发了犹太读者和评论界极大的争议,从而影响到罗斯的后期创作。小说《波特诺伊的怨诉》中流露出明显的“叛逆”意识,通过对各种“叛逆”形式的描述,指出“叛逆”的意义在于揭示犹太文化的阴暗面,进而促进犹太文化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加斯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加斯的元小说创作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在作品创作中,他所关注的是小说的虚构身份以及虚构的创作过程。从元小说创作的虚构本质出发,剖析加斯元小说作品,从元小说的叙述形式、文本结构及创作技巧等方面,可以探究加斯是如何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预示着后现代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崛起,而他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和文学大师。纳博科夫的作品是永远无法解读的迷宫。作者在小说中营造的是错综复杂、乱人眼目背后却带有精巧答案和完美秩序的迷宫结构,其小说创作具有迷宫结构、迷宫语言等后现代写作招式与技巧。  相似文献   

7.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著名犹太小说作家,《人性的污点》是其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罗斯在这部小说中遵循并超越了他称之为"身份情节"的体裁。这部小说通过各种方式将种族身份解释为种类、符号或生物学特征,最终揭示了主人公科尔曼种族身份的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他的隐秘性。对于罗斯来说,秘密不仅是身份的来源,也是欲望和叙述的驱动力。《人性的污点》不仅仅通过种族身份的掩藏与揭露探究了种族问题,也揭示了人性的很多污点,譬如婚外恋、乱伦等。但小说所有的辅助线索都是为了服务、突出种族问题这个大前提,背景的叙述也是为了给科尔曼和弗妮娅的恋情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8.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他的小说在世界各地具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对其作品也进行各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菲利普·罗斯的《再见了,哥伦布》、《波特诺的诉怨》、《鬼作家》和《人性的污点》四部小说,分析他小说中人物犹太性的变迁.也论述了罗斯从一个热切为犹太人呐喊的犹太作家最终成长为一个关注美国社会闷题的美国作家。  相似文献   

9.
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的成名之作,作品中男主人公尼尔作为众多没有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犹太后裔青年的典型代表,在面对美国文化的冲击时,背离了犹太传统身份,开始了一段身份建构之旅。小说表明了罗斯对整个犹太民族寻求身份建构的深刻关切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作为“乡下人”所具有的多元化立场的沈从,在其小说创作的叙事中建构了多个不同的叙述主体。如何深入理解沈从这个“乡下人”的内在化意蕴,判断其化立场和身份是全面、准确分析沈从创作的一个关键。本借叙事理论的一个契入点,从叙事的叙述主体的视角和叙述态度这个角度来考察沈从的创作,深入作品的内在世界,分析沈从这个“乡下人”复杂的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讲述了犹太人利沃夫一家由盛转衰的命运,他们在追逐美国梦的同时,丧失了传统的犹太人身份。作为在文化夹缝中苦苦寻觅的心灵的猎手,罗斯通过“反牧歌”的“美国牧歌”戏仿了“美国梦”,刻画了迷失在身份荒野中的“精神流浪汉”。  相似文献   

12.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是穆时英都市文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创作于1932年,收在1932年出版的《公墓》中。这篇小说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叙述了五个不同身份的人在都市生活中产生的精神恐慌和危机,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3.
《身份》(又译为《本性》)是米兰·昆德拉用法语创作的第二本作品,小说运用"音符的组合"、"复调结构"和"对位"等音乐技巧描写了一对情侣的爱情体验,表现了当代人对身份的怀疑和自我的迷失.相比之前的作品,《身份》这部作品文本简洁洗练、结构明朗,清晰地体现了昆德拉将音乐与小说融为一体的创作乐思.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罗斯作品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探讨罗斯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内涵,揭示当代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即信仰危机;分析罗斯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是一位很重视叙述方式的作家,她的小说叙述方式体现了她创作小说时的叙述姿态。她在作品中,捕捉蕴含丰富的主题意象,用以营造象征化的、隐喻性的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文化、历史、生命的终极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16.
《苔丝》的叙述视角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建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26-29,79
叙述视角是小说创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托马斯·哈代在创作《苔丝》时 ,不断完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创作手法 ,并选择了最佳的叙述视角 ,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 ,作品有着永恒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越南汉文小说主要由历史演义类小说及传奇类小说组成,这些小说在体制方面大都采用章回体形式,作品旨趣与明清小说颇为接近,但同时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本土特色.越南汉文小说的创作环境及作者身份与中国小说有很大的不同.越南汉文小说并没有像中国小说那样经历过从说话艺术到书面文学的长期过渡,而是直接借鉴和模仿了中国小说创作观念及语言结构形式.但总体上看,越南汉文小说作品的最为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对中国小说叙述方式的悉心模仿,而是大量运用越南的人物、场景及历史文化背景材料,编写出来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故事情节,越南汉文小说异国身份及独特艺术价值也往往表现在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18.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结合作品本身,从叙述学的角度去探讨作品,可以揭示作品内在结构的独到之处:第一人称叙述、人物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关系等叙事策略的应用,将主人公寻求自身身份认同的主题逐步展现出来,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因其在作品中塑造诸多的反叛人物而在评论界引起广泛争议,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位多产的作家褒贬不一:支持者视其为全美最杰出的文学巨擘;反对者指责他是反犹主义的帮凶。本文通过介绍罗斯的成长经历,为读者解析罗斯创造反叛人物的真正目的;同时,结合美国犹太人的生存状况,探究罗斯对传统犹太性逆向书写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的叙述方法虽然不以第一人称为主,但在国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作家们在晚清时期尝试创作第一人称小说,并且创作的数量非常可观。经由大约一个世纪的努力,中国的第一人称小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将以1979年至1986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从第一人称叙述人"我"在作品中的地位这一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阐述每种第一人称小说叙述的特点和优势,以此对第一人称小说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