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的个性品质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交往的结果,集体是个性发展的摇篮.个性与集体、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只有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将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满足趋群需求,取得心理支援,得到集体的认同,才能建立现代化的协调品格,使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中产生了集体主义被弱化的倾向。在此背景下,我们一方面应理性地强调在新时期个性自由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互动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应更加理性地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个体与集体在和谐互动的氛围下健康发展。这样才能达到新时期集体主义的重建与弘扬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条件、后天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内化过程上的千差万别,反映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性。素质就是这样一个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素质教育遵循学生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但并不排斥个性。恰恰相反,它强调个体差异。强调的是在个性差别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统一性,以个性自由为前提的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自由个性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最切近的基础,自由个性是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达到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也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学红 《天中学刊》2001,16(1):113-115
良性的人际交往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由于大学生个性因素和其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同学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出现偏差,陷入误区,给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造成了一些障碍,这不仅影响了集体的团结与进步,也影响个人学习与发展,与已与人都十分不利。为此,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引导,进行诊治,从而达到进行正确人际交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个性的充分发展需要正确地价值观作指导。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是特长得到发展就是个性发展,实质上个性发展既体现了对人的多样性的潜能和已有的现实品格的尊重,又表达了对个体内的完整性的关怀。如果没有和谐发展,只会造成人格分裂,而不会培养个性完满且完善的人。教育工作者应关注中学生个性中不良或不足的一面,使其个性的发展更为和谐。有些人对中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不够,把追求个性的意识与个体社会化要求对立起来,认为个性化会损害集体或社会的利益。实际上,个性化和社会化都不能绝对夸大,“人格的社会化”和“角色的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自由个性"的理解首先是一种真正的"个人的独立性",这种"个人的独立性"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还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和"个人的独立性"基础之上的"个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个性"更是一种基于"人本身"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个人"个性独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生存状态。"自由个性"这一内涵表明了追求"每一个个人"的个性独立、自由及解放优先性与真正意义上社会平等和谐的统一是马克思学说的真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8.
人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实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个性观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一定历史条件下个人与社会环境实践关系的辩证考察,全面探讨了人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实现问题,深刻阐明了人的个性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一定个人的独特的自主活动的表现和结果,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自由个性”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三大形态。  相似文献   

9.
简论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是追求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上爱好特长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应符合人类基本价值准则,个性发展不等于背离集体,不等于个人主义。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等于不要个性。教育实践中,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同时以个性的和谐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过程的意义和教育者的技巧就在于,在深刻地研究、探索和考虑集体的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找出个性发展的最有利的条件,以便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要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本领,并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天资、能力和才干。”所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平台”,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活动与交往是人的发展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是教育的基本宗旨,集体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的兼顾是教育组织合理运行的现实基础。笔从一个后进班级的转化与发展出发,探讨班级教育中如何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希冀对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师合作研讨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成为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教师的个性差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鼓励教师个性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打造出特色的教学品牌。集体备课和教师个性发展相得益彰,营造了教师之间的和谐氛围,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合作学习,在相互尊重中交流分享,在合作中获得了个人教学艺术水平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的个性发展理论因培养和谐发展的个性社会任务的需要而成为俄罗斯个性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俄罗斯个性发展心理学以马克思个性理论为方法论基础,列昂捷夫、包若维奇、达维托夫、多多诺夫、彼得罗夫斯基、穆欣娜等心理学家对个性发展的研究确定了俄罗斯个性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奠定了俄罗斯个性理论发展的基础.他们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个性是后天发展的结果,个性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个性是在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个性特征是社会的.心理成熟个性是能力和意识高度发展的个性;典型性个性是内部高度和谐发展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个性的积极性;个性是永存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和条件,有其固定的范式和要求,范畴之内的个体必须遵守;自由是社会细胞——个人生而有之的本能需求,而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秩序与自由构成了一对矛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解放,个人的诉求也更具个性。使社会资源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和降低社会内耗,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繁荣,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必然要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5.
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极为关注的问题。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每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这里蕴藏着国家极端需要的人的力量,为自己谋取幸福的愿望。个性一般包括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个人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笔者根据本人体会,就如何培养学生个性谈些肤浅认识,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个性、主体性、创造性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实践中,以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教育中发挥着中介的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一条使人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使人日臻完善的教育的理想之路。这也是人的个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与当代教育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6B):0004-F0004
校长欢迎词 广泰中学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集体,是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在这里,每个人都拥有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这里,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的每一份才华都可以拥有一个展示的舞台,这一点,让全体广泰人深感自豪。  相似文献   

18.
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向度。发展人的个性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胡锦涛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人的个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主题,明确提出了尊重与发展人的个性的思想。个性是一个多学科概念。个性发展是人的创造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更准确、更深刻的发展,是个体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个体必须在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在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下,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强化自主意识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个性的自由、和谐发展历来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而基于个性发展的个性教育思想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现今,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个性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日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五四时期思想界的一个重要关注点。1923年前瞿秋白在这一对范畴关系的认识上,既受到了此前思想界观点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也在关注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也开始谈到了个性发展当融入社会发展之中,以及个性与阶级的关系。1923年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读和运用,使他对这一对范畴的认识在延续之前观点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此时他并没有放弃对个性发展的追求,仍认同个人的历史价值,只是更着眼于在理论上论述社会对个人的塑造与决定性,个人人生观的阶级属性,意在说明个性发展的追求必须与社会发展、阶级发展的要求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实现,而脱离现实与集体的个性追求最终将归于破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