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振华  吴峰 《青年记者》2021,(4):103-104
电视问政节目肩负着调查社会问题真相、推动民主协商进程、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使命。《问政山东》通过省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形成舆论监督线索来源、舆论监督过程、舆论监督后制度化建设的政府和媒体一盘棋的舆论监督模式,减少了以往舆论监督的盲目性,大大提升了舆论监督效果。  相似文献   

2.
只有让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电视问政”的总后台,才能让各级官员有所忌惮. 我国中部一个城市由于长期坚持“电视问政”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每到“电视问政”节目播出时,市民围坐在电视机前,对参加“电视问政”的官员评头论足,这个节目不仅是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同时也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节目.  相似文献   

3.
"电视问政"作为一种新型舆论监督形式,自2012年开始迅速发酵,在全国各地市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现象对已经进入改革深水期和发展新常态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电视问政"节目的分析研究,不仅能够为电视新闻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而且也是惠及一方百姓,助力地方行政改革的有效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传统的批评类节目不同,电视问政节目的最大特点是在同一时空中构建了政府、媒体和公众面对面的公共对话空间,尤其是官员们公开、零距离地直面电视"考问",政府和官员都要面临更多考验。  相似文献   

4.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亟待探索以治理为导向的全媒体平台建设,以满足当下社会的治理需求。如何提升问政节目的社会治理效用,补足电视媒体与用户互动薄弱的劣势,建立以问政节目促进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并提高问政节目全媒体舆论监督的全过程透明度,这是融媒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媒问政节目《看见》为例,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探讨政府、基层媒体、民众三方行动主体的嵌入对媒介化社会治理的影响,发现“从问政到问责”的内容改变、“从单一到全媒”的技术更迭、“从监督到沟通”的关系转变是全媒体时代问政节目升级迭代为媒介化社会治理问政平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余瑒 《新闻世界》2014,(12):40-41
《电视问政》作为武汉市每年治庸问责下的“电视公考”,贴近民意,问责政府,为政府、民众搭建起了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节目利用自身的权威媒体的地位及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功能,在促进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公民政治参与上做出了贡献。本文着重分析了《电视问政》在舆论监督上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今后节目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张萍 《今传媒》2013,(11):14-15
电视问政自问世之日起就饱受争议,究竟它只是行政管理的创新方式还是电视媒介致力于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对电视问政的不同认识将生成不同的节目内涵与传播效果。论文重点探讨电视问政如何强化公共性,实现对民众公民精神的启蒙,推动公民社会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新兴的舆论监督形式——“电视问政”,成为新形势下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个工作平台,也成为实现媒体舆论监督转变的最有效方法、途径和渠道,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是如何推进媒体舆论监督常态长效。定州市作为河北省电视问政工作唯一试点,开办了《问政定州》栏目,通过真问、真改、真监督,解决了“停车难”“上学难”“出行难”“办事难”“办证难”等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全省产生了聚焦式的影响,成为定州市的一项亮点工作和电视的一个品牌栏目。定州市不断创新、保持常态长效问政,在推进舆论监督常态化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电视问政是新时期电视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由于形式缺乏创新,曝光问题不能及时整改,以及监督过度存在"干政"的质疑等诸多原因,在风光10多年后趋于沉寂。但在自媒体时代,社会急需责任媒体占领舆论高地,呼唤电视问政能够突围鱼龙混杂的新媒体,走出困境。其存在价值不容置疑,其生存空间拓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张渤  徐展 《青年记者》2022,(18):41-43
作为媒体化政治的显著形态,电视问政是大众媒体与政治过程深刻互动的结果,它既是政治需求对传媒组织的纵向干预,也隐含主流媒体对治理系统的顺势依从。据统计,目前共有243个电视问政栏目分布于全国多地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本文认为,作为以舆论监督为功能预设的新闻话语实践,电视问政节目也可产生冲击政治场域的公开力量,建设性新闻理念可为媒体问政提供观念借鉴,进而促进节目释放积极动能。  相似文献   

10.
《向人民汇报》是南京电视台推出的一档电视问政栏目,政府部门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与人民坦诚沟通,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叙述这档节目在全国众多电视问政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晓伟 《青年记者》2020,(11):55-56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视问政节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类型,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电视问政节目架起了群众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并监督政府部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其中,作为群众和政府之间关系纽带的主持人,在节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持技巧和策略直接影响着问政节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许多城市电视台推出了电视问政节目。这对于政府来说,是改变形象、提升效能、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市民来说,则是一个参政议政、进行监督的平台;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更是一种创新型的节目形态。但与此同时,电视问政节目也对政府官员、市民和电视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共同面对着考验。  相似文献   

13.
郭致远 《新闻前哨》2010,(12):91-92
电视法制节目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披露以及评析批判,监督社会法制现状,担负着监督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法情况的社会责任。由于社会现状对舆论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法制节目的舆论监督内外配套机制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激烈的碰撞和摩擦时有出现。为此,文章提出了完善电视法制节目舆论监督作用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电视问政节目是一项传播活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以"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为理念,以百姓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以政府官员与公众代表之间直接对话为主要形式。本文结合绍兴台电视问政节目的组织方式、运作实践、播出形态和实际效果,提出城市台电视问政节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干群沟通类节目、专题问政类节目、考核评议类节目作为重点进行打造,构建起政府联系群众的多方位"立交桥",使之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平台。通过电视问政,让各类民生问题得到及时、公正、合理、圆满的解决,促使政府部门转变作风,增加执政能力,树立起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电视问政节目问世以来好评不断,越来越多的省、市、县级电视媒体开办了此类节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电视问政节目这么受欢迎?本文对电视问政节目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机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项借助新闻媒介而开展的传播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电视问政节目当前在各地方台已办得越来越多。那么,如何提升电视问政节目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节目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就是:问政参与方要具代表性、问政内容应贴近民生、问政目标是问出实效。只有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电视问政节目才能在取得解决问题等实效的同时,达到领导满意、群众欢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新闻媒体的本质特性和固有使命,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落实好这一精神,对社会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是当前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齐鲁电视台的《提案追踪》系列节目立意独特,它选择一些社会上普遍存在、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的政协提案在电视上作公开报道,以公开促公正,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利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追踪政协提案的落实是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应该说是舆论监督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高长宽 《视听界》2014,(3):99-100
2011年,太仓广播电视总台首档问政与帮忙相结合的节目《连心桥》开播。连线政府百姓、实施舆论监督是节目的宗旨,搭建问政平台解决百姓诉求是节目的定位,以问政促民生是节目的理念。开播3年来,共接到热线3000多个,解决实际问题800多件,受到太仓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好评。  相似文献   

19.
正10月14~15日,由浙江广电学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电视问政节目高峰论坛"在浙江丽水举行。论坛以丽水市创办《问政进行时》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新时期电视问政节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提升电视问政节目的方法和思路,以期进一步发挥电视问政节目的正能量。论坛由浙江广电学会常务副会长胡瑞庭主持,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黄勇,丽水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方向,浙江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华宣飞致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  相似文献   

20.
黄明 《声屏世界》2003,(11):46-46
对于地方台电视评论节目来说,电视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应该定位于两个强化上,即强化监督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整体工作的大思路上,发挥舆论监督的威力,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营造出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关于地方台电视评论的再创新,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题材的选择要从狭义走向广义从事地方台电视评论的编辑记者,近两年有一种同感:评论节目越来越不好做了,选题似乎也越来越少了。这有两种因素:一是选题上的重复、老化,了无新意;二是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凭惯性工作,未能及时调整评论节目的经营方向。近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