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教师的课程素养及其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晓娟  孔庆 《物理教师》2005,26(10):7-39
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均要求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但当前在职教师的课程素养现状并不理想.加强教师课程素养需要从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知识和课程能力着手,通过教师参与课程培训、主体探究和课程行动研究等途径实现课程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已成为语文新课程成长的瓶颈;而新课程学科听课评课,则可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机智、开展综合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和增强行动研究等方面培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进而推动语文新课程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调查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存在着来自农村家庭和社会、教师、学校课程资源、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因素。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村人群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和发动,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支持,鼓励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和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省即将迎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之际,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程新教材开发实施校本特色彰显不够均衡与深入,新评价中素质评价与功能发挥明显欠缺,新教师在课教评各领域均存在显著差距。据此提出建议:构建育人方式变革顶层取向,全面引导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完善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形态与育人功能发挥;深度研习新课标新教材,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着力完善育人评价,攻克综合素质特色素养评价难关;加强新教师培训指导,大力提升新课程新教材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5.
徐蕾蕾 《教育》2024,(8):27-28+31
<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深化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与抓手,教师培训是核心素养转化落实的重要手段。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培训急需找准培训目标、优化培训内容以及完善培训评价,我校作为宝山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从上述问题出发,对学校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目标的设定、培训内容的设置以及课程评价的跟进进行新的思考与实践,完善现行见习教师培训课程的不足,丰富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内涵。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又一次质的转变,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将理论性的课程转化为现实课程的关键人物。因此,我国教育界开展了大量的教师在职培训、在职进修等,教育部还确立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新课程之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压力表现在工作压力大、身心感到疲倦、对学生不再热情、工作有挫折感等方面.教师对培养的迫切需求与课程培训不到位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变化与课程资源缺乏的矛盾以及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落实难的矛盾是新课程给教师带来压力的因为.缓解压力的策略有:开展有效培训,让教师在参与中成长;开展教学研究,让教师在行动中解惑;开展系列活动,树立实施新课程的信心;优化校园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心灵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黄杨 《考试周刊》2014,(50):16-16
岗前培训课程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青年教师通过培训较快达到岗位职责要求的关键部分。本文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若干对策:重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推进培训课程改革;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科学设置教师培训课程;推行参与式教师培训,活化培训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发展性培训课程评价体系,完善信息反馈链。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适应程度、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反思与评价、课程支持六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区域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山东省5263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新课标的认可度与适应度较高,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行为也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几点制约因素:学生评价与课程标准相脱离;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有心无力;硬件设施与实践场所不足;教师培训零散化、形式化;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基于上述结果提出发展建议:推动育人为本、素养导向的学生评价变革;构建发展引领、多元动态的教师评价体系;加强区域课程资源的辐射共享与转化整合;开展需求导向的系统性教师培训;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向乡镇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存在很多误区:培训目标过分强调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培训的内容空洞,忽视教师的学习需求;培训方法单一,忽视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缺乏对培训效果的合理评价。因此,新课程师资培训目标要重视对教师情感态度的培养;培训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培训方法要灵活多样,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刘昍 《基础教育参考》2007,(10):60-62,94
新课程改革使得课程权力进一步下放。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中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缺失、放弃、落空和异化等诸多问题。为此,要采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学校领导进行培训、建立并完善学校评价机制、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等措施,提高教师对课程权利重要性的认识,实现教师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地推进,实验学校教师都参加了通识培训。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师培训大体有两个方向:其一,开展学科培训,使教师在了解一般的概念、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使自己逐步适应新课程的学科教学;其二,就是新课程的专题研究。学习方式变革,教学行为变化、教育评价的改革、个性化教学管理———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这些改革项目,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依据,并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中小学教师要真正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就应该对这些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现状及对课程素养的缺乏,就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教材、课程内容、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法、课程组织和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素养的指导思想和提高途径。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多年,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在数学教学中还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实践中,来自课程、教师、学生和教师培训等因素对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产生的负面影响:课程因素方面有新课标"大众数学"的理念对数学传统的冲击,新教材对数学内容方式的处理对数学逻辑结构的冲击,新课程评价制度与当前考试评价制度滞后的冲突和新课标对西部和农村学生的研究不足等;教师因素方面有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意识与理念滞后和班主任工作繁重等;学生因素方面有班额大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新课程的教师培训重课程理念,轻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刘昍 《基础教育参考》2007,(10):60-62,94
新课程改革使得课程权力进一步下放。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中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缺失、放弃、落空和异化等诸多问题。为此,要采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学校领导进行培训、建立并完善学校评价机制、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等措施。提高教师对课程权利重要性的认识,实现教师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兴武 《湖北教育》2003,(14):16-16
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需要,竹山县教育局采取了三项措施,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一是利用寒暑假在全县教师中普遍开展新课程通识培训,让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基本了解。二是引进先进课程改革经  相似文献   

17.
研究型教师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扩大和日益深入,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教师的科研素养不容乐观,教师培训弊端日益凸显,学校评价失当。为此,需要改善学校制度建设、实施校本培训、开展反思性教学。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实验研究素养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教师实验研究素养存在的不足,认为提升教师实验研究素养对优化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提升教师的实验研究素养,探讨了培训课程框架的构建、课程实施方式的选择、课程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问题。最后对如何基于实验研究素养的提升开展实验培训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已多年,但是,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在数学教学中还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实践中,来自课程、教师、学生和教师培训等因素对初中教学教师实施新课程产生的负面影响:课程因素方面有新课标"大众数学"的理念对数学传统的冲击,新教材对数学内容方式的处理对数学逻辑结构的冲击,新课程评价制度与当前考试评价制度滞后的冲突和新课标对西部和农村学生的研究不足等;教师因素方面有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意识与理念滞后和班主任工作繁重等;学生因素方面有班额大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新课程的教师培训重课程理念,轻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日前要求各地建立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五大机制。一是要建立课程改革的领导和保障机制;二是要建立推广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机制;三是要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四是要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建立保障课程改革的督导制度;五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