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喻小继 《情报科学》2022,40(9):147-153
【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和核 心,同时在服务过程中也会导致用户隐私泄露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用户隐私保护策略有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 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方法/过程】通过分析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隐私泄露的途径,全面阐述在图书馆数据生 成、存储、传输以及应用生命周期中的主要隐私泄露风险,进而从法律规范和措施层面提出了一个图书馆服务中个 人数据隐私保护框架。最后从技术层面提出个人数据隐私保护对策与建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图书馆必须从 保障和维护用户权益出发,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用户隐私数据全生命周期中监督管理的科学性、有效 性和技术水平,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需求。【创新/局限】本文从理论和技术上全面阐述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用户 隐私保护策略,但对图书馆服务过程论述得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虚拟参考咨询中涉及的隐私范围,分析了虚拟参考咨询用户隐私问题具有隐蔽性、不同类型服务涉及隐私信息不同、依赖于所采用软件的功能设计、关注程度不同以及与个性化信息服务产生矛盾等五大特点,从八个方面提出构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隐私权保护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占南  闫香玉 《现代情报》2023,(10):35-53
[目的/意义]电商智能推荐服务帮助电商平台挖掘用户潜在需求,为用户进行商品和服务选择提供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用户对于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本文通过探究智能化信息技术时代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意愿的影响机理,为缓解用户信息隐私担忧,促进电子商务平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过程]本文基于APCO模型、隐私计算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结合信息隐私披露的相关文献,构建了电商智能推荐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596份有效问卷,利用Smart PLS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1)隐私素养和隐私社会规范均显著正向影响用户隐私关注;(2)隐私关注显著正向影响感知风险,显著负向影响信息隐私披露意愿;(3)感知利益显著正向影响信息隐私披露意愿;(4)智能推荐商品相关性、外向性人格特质和宜人性人格特质显著负向调节用户隐私关注和信息隐私披露意愿的关系。信息隐私安全和算法公平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管理实践问题,本文关注智能推荐和关联分析给用户信息隐私保护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从理论上拓展了信息隐私披露领域的研究视角,从实践上为电子商务平台保护用户信息隐私安全...  相似文献   

4.
随着个性化信息服研究的逐步深入,个性化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重要的服务方式。针对个性化信息服务中面临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初步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凤岩  宋颖 《情报杂志》2008,27(6):136-138
在调查研究高校图书馆读者个性化信息服务和资源整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个性化信息服务、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读者的隐私保护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研究高校图书馆读者个性化信息服务和资源整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个性化信息服务、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读者的隐私保护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建立了相关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图书馆服务。然而,当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基础设施不足、隐私无保障、服务方式不完善等问题。文章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应对策略,以期提高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健康信息风险和用户隐私保护是健康大数据和移动健康时代的重要议题,从信息隐私和隐私计算视角,探究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在分析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特殊性和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隐私和隐私计算的视角,通过模型构建、问卷调查和假设验证等实证分析过程,重点探究信息隐私等相关因素对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显著影响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使用意愿的因素有感知收益和信任;隐私顾虑对使用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并不意味着用户隐私保护不重要;此外,感知隐私控制是重要的心理要素,正向影响感知收益,负向影响隐私顾虑。对移动健康管理服务商来说,应该从信息隐私保护、感知收益提升、个人隐私控制强化以及用户信任建设等方面着手,从而促进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的用户使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用户个性化隐私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亭  李凌 《现代情报》2014,34(3):60-62,67
近年来,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已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研究热点,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的研究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用户个性化隐私保护策略,从隐私政策、隐私保护技术、数据可用性分析和图书馆监管4个重要方面,对图书馆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刘百灵  李洁 《现代情报》2023,(4):137-149+164
[目的/意义]移动应用程序的隐私权限请求没有引起用户足够的重视,反而使其对隐私问题产生了倦怠,不愿意在保护个人信息上付出努力。探究用户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并设计新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对于缓解用户的消极心理状态,促使其采取隐私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借助多维发展理论,从技术特征(界面设计感知、权限合理性)和个体差异(隐私保护自我效能、隐私知识)双重视角,构建信息隐私行为(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的影响机理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相比于现有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用户对本研究设计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整体满意度更高。高水平的界面设计感知、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和隐私知识是缓解用户隐私疲劳的重要因素。隐私疲劳正向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隐私担忧负向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隐私疲劳为“隐私悖论”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尤其是Web挖掘作为企业搜寻商业信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手段,不可避免地触到隐私保护这块"雷区"。隐私权保护在网络环境下既是法律界同时也是电子商务研究的热点话题。隐私保护限制了web挖掘数据中数据的搜集及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如何在web挖掘和隐私保护之间进行权衡是文章研究的出发点。结合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通过对隐私权的内容及可能造成侵权形式的研究,探讨了隐私保护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隐私权保护的解决方案框架。  相似文献   

12.
信息通讯技术(ICT)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即时通信软件(IM)、手机终端应用及社交网络(SNS)来发布个人真实信息,网络将以往零散的碎片信息整合成完整的个体信息,造成隐私泄露现象日益严重。本文总结了个体隐私泄露的渠道和类别,通过访谈研究,分析了个体隐私感知风险以及个体隐私保护行为特征:个体特征差异(受教育水平、网络经验)导致隐私关注差异;信息关联及商业价值在不同程度上与隐私关注的变化相关;隐私关注对感知隐私风险产生影响;个体隐私保护行为(常规保护、技术保护)因隐私风险感知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个体隐私感知与保护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13.
陈昊  李文立 《科研管理》2018,39(6):48-56
人们在享受移动设备和服务的同时往往忽视信息保护,从而导致隐私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本研究整合保护动机理论和预期后悔理论,探讨驱动个人保护动机产生的认知和情绪要素。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240份有效样本,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隐私关注是保护动机产生的重要影响要素,担忧情绪部分中介隐私关注与保护动机之间的关系;而感知规避能力与保护动机之间的关系被预期后悔情绪完全中介。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record‐keeping privacy, together with its legislative attention and major studies of it. It then identifies new dimensions of personal privacy and illustrates them with electronic mail. It notes the intricacy of policy issues arising from large‐scale use of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for systems that provide a variety of services, many of them oriented toward the individual. The legislative awkwardness of providing protection to the individual and the role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the entire issue is described. Other systems that will create new privacy issues are touched on. The “privacy future”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access‐without‐action,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information protection, exploitation of information such as computer matching, the large‐scale availabilit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to many people, and the widespread appearance of systems that deal with information about people but for other than record‐keeping purposes. Finally, two broad policy issues are identified: (1) In an information‐intensive future, how can the country establish societally acceptable usage patterns for inform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protection for its citizens? (2) How can the country create an appropriate mechanism for addressing such a pervasive and complex issue?  相似文献   

15.
张晓娟  徐建光 《现代情报》2019,39(7):133-142
[目的/意义]构建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为完善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提出建议。[方法/过程]从隐私政策视角,利用专家访谈法与层次分析法,从"用户知情同意、信息安全控制、个人权利保障"3个维度构建我国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36个政务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构建的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严峻,政府部门应着重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16.
谷镇 《情报科学》2021,39(12):93-97
【目的/意义】通过对个人信息的泄露给公民造成的损失和伤害的分析,能够帮助民众认识个人信息的重要 性,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及其原因,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护意识。【过程/方法】本文界定了个人信息与个人 隐私,进而从个人信息的产生、收集以及利用过程中个人隐私泄露造成的危害出发,进一步研究大数据背景下个人 信息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措施。【结果/结论】从各国对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的现状中梳理出关于我 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特征与信息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使国家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隐私保护法”法律制 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创新/局限】本文只是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个人信息及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再接下来的 研究中将深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吴海霞 《现代情报》2006,26(10):24-25,27
基于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个人隐私保护、系统及用户数据安全、知识产权、服务反馈及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ssue of consumer intention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via mobile applications (apps). Drawing on the literature of privacy calculus theory, this research examin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de-off decision of receiving perceived benefits and being penalized with perceived risks through the calculus lens. In particular, two paths of the direct effects on perceived benefits and risks that induce the ultimate intention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via mobile apps were proposed and empirically tested.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self-presentation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s positively influence consumers’ perceived benefits, which in turn positively affects the intention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Perceived severity and perceived control serve as the direct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risks that negatively affect the intention of consumers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perceived risks, the perceived benefits more strongly influence the intention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This study extends the literature on privacy concerns to consumer intention to disclose personal information by theoretically developing and empirically testing four hypotheses in a research model. Results were validated in the mobile context, and implications and discussions we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占南 《现代情报》2021,41(1):101-110
[目的/意义]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个人移动轨迹、关系图谱、电子健康码等个人信息在精准定位疫情传播、防止疫情扩散和推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一定的信息采集保护机制和共享安全规则面临着个人信息滥用和泄露的风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如何平衡信息利用和个人信息保护意义重大。[方法/过程] 本文从疫情防控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涉及的个人信息主体、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者、数据治理监管者三方出发,构建面向隐私保护设计的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框架,通过对个人信息采集、存储组织、分享利用和处置归档等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个人信息合法合规使用的良性生态。[结果/结论] 疫情防控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多元利益主体,需要重视对个人隐私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隐私保护需求,更好地实现个人信息的社会价值。面向隐私保护设计的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框架的提出对于进一步规范疫情防控背景下个人信息采集、存储组织、分享利用和合理处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未来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完善个人信息安全治理体系,构建应急预防和社会救济为一体的保护体系,设置独立的个人隐私保护监管机构,完善国家应急管理情报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