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晓燕 《家庭教育》2004,(4B):32-33
每个孩子都会有生病或受伤的经历。生病的时候,父母的关爱和怜惜是难免的,但控制不好分寸,就会转化为对孩子的娇惯和宠爱,使孩子变得特别娇气和任性。若父母因孩子生病而表现出惊惶失措的样子,更是一种影响孩子心灵的负面情绪。其实,孩子生病或受伤的时  相似文献   

2.
某日,在一所培训学校,家长领着一个要求插班的小孩,向学校老师介绍说,这孩子基础太差,成绩不好,还特别贪玩,请老师多多费心。事后,老师向家长指出,不论孩子现有基础如何,原来表现怎样,当着孩子的面是不该那样介绍的,那样做很可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应多鼓励少责备,从小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是最重要的。在一旁的我暗自敬服这位老师。许多家长常常慨叹他的孩子缺乏学习主动性,做事或马马虎虎,或畏畏缩缩,学习兴趣低落,成绩往往不理想。他们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孩子本身,认为孩子学习热忱不够,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一直对…  相似文献   

3.
在麦当劳和肯德基餐厅的一隅,一个男孩或女孩正在贪婪地吃着汉堡包或啃着鸡大腿。小孩子聚精会神旁若无人。一位母亲或父亲在一旁默默地坐着,两只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面带疲惫的幸福,沉浸在孩子快快长大的梦想之中。尽管口水早已在嘴中翻江倒海,但他或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 《家庭教育》2007,(4S):10-10
在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的过程中,家长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小时说谎不用管,长大了就好了”。有的孩子喜欢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还谎称是小朋友送的。对于这种“顺手牵羊”的行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充其量只能算是爱占小便宜,没必要小题大做。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马上暴跳如雷,不问青红皂白。严厉斥责,甚至大打出手。其实,孩子说谎可能是因为害怕惩罚,或是为了得到表扬、为了争强好胜、出于想象.或只是为了开玩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林子 《教书育人》2004,(4):44-45
我们时常都会在报纸、杂志上看见关于青少年性问题或性犯罪的报道,在一声嘘叹之后,引起我们担忧的不正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或身边的孩子吗?  相似文献   

6.
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来说,主导者是家长或监护人。家长或监护人在营造自己家庭的家庭教育氛围时是否和谐、成功,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脾气、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黄仁彪 《教育现代化》2005,(10):122-122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有了家庭也就有了家庭教育。因为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在家庭的环境中成长,每个家庭都以自己的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施加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因此,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启蒙学校。  相似文献   

8.
一是注重培养平等意识。走进美国人家,令人感到轻松、愉快,充满童趣。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让孩子能够拿到的地方,墙上和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甚至绝不强求孩子称呼他们为爸妈,像伙伴似地直呼长辈的名字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大人丝毫也不会感到尴尬或认为孩子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在美国的家庭,大人跟孩子谈话时永远是“蹲”下来,他们认为孩子虽然小,但也是独立的人,只是他们矮一些,所以应该蹲下来跟他们说话。同孩子脸对脸互相看着说话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美国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充分提供孩子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9.
我的孩子今年九岁了,与别的孩子相比,无论在哪方面,她都无丝毫出色之处。然而,作为父亲,我却并没有感到什么难为情、或为此担心烦恼,因为我有自己的为父信条。  相似文献   

10.
教育制度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些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如果教育出问题,原因或是人们的孩子观与社会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或是制度本身偏离了人们的孩子观。 近代以来,在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演变过程,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并演变。  相似文献   

11.
批评,是孩子做错事时成人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毕竟忠言逆耳。我们许多 成人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由于没有注意方式方法,没有引导孩子 正确对待批评,结果,幼儿在家挨了批评就哭闹或赌气拒绝进食;在幼儿园受了教师的批评 就不愿去幼儿园。可见,成人在使用“批评”这个“武器”时,不但要使孩子明白自己错在 什么地方,怎样做才对,还要培养孩子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  一、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这些缺点别人很容易发现,而自己却不知道。一次 在上课前,我故意在脸上抹了一道灰,到了班上,一名…  相似文献   

12.
孩子蹒跚学步以后,大多数家长或看护人就开始有意识地去教孩子学习新的词语。在成人的不断教授下,孩子能说出的词汇越来越多。但是,某一天,细心的妈妈会惊奇地发现,孩子说出了成人并未直接教给他的词汇。那么,孩子是从哪儿学的新词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学习新词的途径很多,如父母直接教授、从别人对他的讲话中学习、从动画片中学习、听别人交谈时学习,等等。事实上,对很多孩子来说,从听到的其他人之间的交谈中学习新词在他们的词汇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任何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汇,每个词语又都有不少用法,父母…  相似文献   

13.
杨蕴芳 《山东教育》2004,(15):39-40
在孩子与同伴的冲突中,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不放心让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常常包办解决冲突。实际上,家长应该理解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必要的,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提供机会,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或失败,并在其感悟中成长。  相似文献   

14.
黄连 《山东教育》2002,(36):43-43
1.讲道理。孩子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和“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的道理。因此,作为家长在批评孩子不良行为前,应该通过比较具体的理由或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与不做的利害关系,当孩子通过家长讲道理,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判别标准后,便从中学会了自己处理事情。相反如果父母只简单地命令:“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你再做,看我打不打你。”孩子往往会由于不明是非而变得更固执己见。2.立规则。爱是无私的,但不能不讲原则。家长不妨在平时多给孩子订一些比较明确的行为准则,比如要孩子独立收…  相似文献   

15.
案例1、美国孩子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篮鲜果,由孩子们任拿一个去照着画;日本孩子画苹果,先由老师拿苹果让大家观察一番,再让学生照着画;我们中国孩子画苹果,则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然后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孩子画得最像苹果,而日本孩子画得则像鸭梨,美国孩子画得或如南瓜,或如葫芦。  相似文献   

16.
主持:1996年,全国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向1635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孩子选择“找父母或老师”,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这表明孩子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心理学家把挫折定义为: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目的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太任性,并常常因孩子任性而大动肝火或束手无枣。其实,小孩子任性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行为上表现为“任性”,只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避免或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在此,笔者向大家介绍八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上课了,家乡拿着书包、乐谱,孩子轻松地东张西望,家庭忙着给孩子戴假甲,孩子不耐烦地催促着,古筝需要转调时,孩子大声喊着叫老师或父母帮忙……  相似文献   

19.
1、不要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爬来爬去,把孩子限制在床上或小车里,只要注意保护就不会出事。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些农民工的孩子大多数都留在了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往往由父母的长辈或亲属抚养、照管,平时与父母接触和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所谓的家就像是“空巢”,人们把这些孩子叫做“空巢孩子”。尽管一些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同时把孩子也带到了城市,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因为经济、住房、入学费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只能与父母分离,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监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教育群体——“空巢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