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浙江杭州余杭区小横山东晋南朝墓墓砖上的模印文字,根据文字名称可将其分为“方”字、“刀”字、“急”字、“足”字、“斧”字、“宽”字、“坾”字或“宁”字、“门”字、“出”字、“建”字、“副”字、“头”字等十三类,墓葬封门、甬道和墓室分别用不同种类的文字砖砌筑。模印文字数量有一字、两字、三字、四字、五字等几种,以两字、三字常见。砖文基本为楷书,有正书和反书两种,反书占的数量稍多一些。文字的分类和命名是按照数字顺序、大中小类、同类字笔画的增减以及相对位置等规则而定。小横山南朝墓文字砖是截至目前发现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次,对研究南朝时期墓砖的种类、施用位置以及墓葬的营造过程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丁佳 《中文自修》2001,(4):26-26
有人认为:语文,语文,会说话不就得了吗?其实这么认为就次错特错了。语文,不光有个“语”字儿,还有一个“文”。“文”包括着两层含义——文字和文学。一年级起,我们就和文字打起了交道。现在,在字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正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发明的那天起,直到今天一直被中国人使用。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那么古人又是怎样造出这么多的汉字的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造字法的问题。一般认为汉字的造字法共有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为"六书"。"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后来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之后  相似文献   

4.
以“六书”分析汉字形体始于东汉许慎 ,周伯琦在《说文字原》中承继许慎“六书”说并有所发展 ,在对《说文》5 40部首的具体形体分析上 ,借助古文字资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其中不少认识对后世古文字研究产生了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选题说明:女蜗抟土造人的传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流传甚广。祖先在生活中与泥土的亲近和融洽无与伦比,先民用泥土制作精美绝伦的陶瓷器具,在泥土上播种收割,并用土制砖瓦来承载文字、画像,以寄托、抒发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这便是被后人称之为"秦砖汉瓦"的傲立于世界艺林的铭文砖和画像砖。东汉后期画像、文字瓦当逐渐式微,但东汉直至南北朝铭文、画像砖的辉煌接踵而至,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丰富的美感,在砖瓦上有着持久而淋漓尽致的发挥。砖,是中国古代建筑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古纂籀文字”的解析,认为我国的最早古文字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  相似文献   

7.
有些小学生解文字题常常感到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学数学中的文字题,语言比较简炼,而数学概念用得比较多,所以一不小心就会把式子列错。 那么,怎样解好文字题呢?下面提出几点,可以帮助学生学好。 一、和差积商,意义要清 文字题中经常要用到和、差、积、商的概念,以及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必须弄清它们的含义,否则解文字题时,列式就要发生困难。例如,“81里有几个9”、“21除以7是多少?”、“把28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它们都是求商;又如“8个70是多少?”“70的8倍是多少?”“80乘以7是多少…  相似文献   

8.
周有光的文字类型“三相”说认为,文字有“符形相”、“语段相”和“表达相”,文字按照“三相”综合可以分为表形、形意、表意、意音、表音、音节、辅音、音素诸种文字.这种分类法是混乱而不科学的.它不仅在“三相”界说方面存在“三相”名称变化不定、“符位相”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语段相”的界定混淆了语言段落与语音段落、“表达法”的说明误解了字符表达语言的方法等毛病,而且在文字类型分类方面,还存在分类标准冗余重叠、类型归类没有分清分类层次、“表达法”分类混淆了文字的“表达法”与“造字法”分类、“表意文字”类型观错误等缺陷.  相似文献   

9.
传教士为了快速有效的传播教义,翻译《圣经》,创制了多种民族文字。涉及民族众多,计有苗、彝、傈僳、怒、纳西、景颇、拉祜、佤、布朗、哈尼、黎、高山等。按其文字类型可以分为:拉丁字母或变体拉丁字母、坡拉字母、汉语注音字母、汉字型文字。这些文字有着自己的特点,对少数民族社会及中国语言文字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整理和研究它们对普通文字学和文化传播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一般有记录人类文化、传情达意等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在图书上有了另类功用。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字在图书封面上、在图书书眉和页码上的另类功用。  相似文献   

11.
东汉南阳自古厚土,遗迹犹存,气象恢宏。其汉砖画石深沉博大,摄人心魄,夺中国绘画之先声;而汉隶八分是先天性含有浓重之粗犷质朴、天资纵横之雄风大采,一脉二秀,无与伦比。铭书飘逸秀雅,端庄劲健,已无篆意,系东汉完全成熟的八分书体势,如此通俗的庶民隶书得到广大民众的喜闻乐见。然而,铭文隶书中的楷书意蕴现象,巧妙地过渡到了魏晋时期,顺利地完成了楷书形成而又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隶书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古代文献记载历来多认为是秦始皇时程邈所造,也有少数认为隶书不是秦代所造,但缺乏出土实物作依据。笔者依据云梦睡虎地秦简,逐一分析,从而认为隶书在秦以前已趋成熟,而且已成体系,在秦代已广泛应用了。  相似文献   

13.
西汉石刻隶书处于篆隶嬗变之中,虽然数量少,但有独特的风格。它们的点画姿态逐渐丰富,易圆转线条为方折直线,增加了粗细提按变化,波掠笔法时有所见;字形受材质、刊刻工具等影响,呈现出方平拙朴的自然风貌;结字以方扁取势,重心下移;笔画增减自由,形体尚不定型;章法上或浑然一体,或行列分明,字与字之间一贯而下,保证了纵向行气的贯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浙南摩崖石刻的整体考察和研析,结合碑派风格摩崖和代表书家,探究清至民国中期碑学形成的基因及其发展历程状况:清初人士为了避触文网,渐开金石学气候及碑学序幕之一角。从嘉庆开始,金石学大盛而致碑学兴、帖学衰。以阮元为核心的金石书法家对浙南摩崖石刻碑派书法之大兴做出了开山贡献,他们的躬行实践印证了清代碑派书法首先是从秦汉篆隶书体的复兴开始的普遍观点。而道光、咸丰直至清末,浙南无一段草书摩崖的现象,则是“篆隶振兴,草法澌灭”的最好注脚。民国初、中期碑帖结合、章草复兴为书史亮点,其体现在浙南摩崖石刻中的独特价值和带给我们的启迪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武威汉代医简形成于东汉早期,是珍贵的医药学著作,也是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要史料,在文字、词汇、语法及辞书编纂等方面均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及价值。学界对上述意义价值的研究尚不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发展在于语言之用,汉代体物大赋以铺陈夸饰为主导,而赋之体物状貌在于语词的运用。汉人作赋,必读《楚辞》以为文体仿效的格式和语词取用的资源。通过《楚辞》和汉赋之文本,可探汉代体物大赋对《楚辞》语词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以稳定的形式依序递相祖述和夺胎换骨的脱化方式,体现出汉赋对于《楚辞》语词的直承与流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武威汉代医简异体字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是汉字发展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具体的用字面貌在实物文字材料里表现得较为真切。武威汉代医简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东汉墓葬,内容为古代医方,反映了当时生活用字的实貌。本文对武威医简中出现的异体字的使用情况及其成因和沿革作了调查考释,以期反映东汉用字的一个历史侧面。  相似文献   

18.
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东汉刘熙《释名》一书,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其立足点是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反过来,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化背景,印证汉语的人性。  相似文献   

19.
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古代汉语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词语 新的句法格式。《颜氏家训》正是这一时期的作,使南北朝时期的复音词发展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20.
定州汉简《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与今本《论语》在文字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汉简中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俗省字和同义词,这些差异对于研究汉代文字状况和《论语》的早期面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