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生“顶牛”怎么办?王月英孙兴良我们做班主任的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你批评他,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跟你“顶牛”。这时,班主任要把握好批评的“度”,如果大动肝火,不注意耐心启发,便会造成僵局。那么,应如何教育学生放弃“顶牛”,并认识和...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或化解学生矛盾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班主任经常采用的手段.同样是批评教育,性格温和的学生往往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错误;而那些颇有个性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甚至发生与班主任"顶牛"的现象,置班主任于尴尬境地.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应对学生的"顶牛"现象呢?下面笔者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教师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或化解同学间矛盾时,批评教育是不可少的手段。但同样是批评教育,结果往往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虚心接受,积极改正;有的却与老师“顶牛”,而且后一种现象时下颇为常见。那么教师该如何应对学生的“顶牛”现象呢?  相似文献   

4.
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有的公开顶撞,拒不认错,有的是一声不吭,用沉默来反抗。遇到这种“顶牛”情况,有的教师训斥指责学生,甚至体罚。结果越搞越僵,既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也伤害了师生感情,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加不利。与一些爱“顶牛”的学生谈话,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最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弄清问题的原委,想想学生为什么会“顶牛”,如果是这样进行一番分析后,也许教师的心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个性倔强、脾气暴躁的学生,有时会发生学生与老师顶牛的现象。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现象,教师该怎么办?一、冷。发生这种现象的学生一般个性较强,教师不要用强制的方法,压服的方法,强逼对方接受自己的教育。要以冷静的态度,适当的措施使学生从激愤的情绪,冲动的行为中缓和下来。二、导。待学生冷静以后,教师可找学生个别谈心。先避开顶牛的焦点问题,谈些班级管理的一般常识,也可适当征求该生意见,接着交换顶牛的  相似文献   

6.
许多教师觉得爱“顶牛”的学生很难对付。教师恨铁不成钢,可学生偏不买帐。有时候碰上一件棘手的事情,往往搞得师生都很狼狈。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有的公开顶撞,死不认错,有的是一声不吭,用沉默来反抗。遇到这种“顶牛”的情况,有的教师用训斥指责甚至体罚来对付。结果越搞越僵,既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又伤害了师生感情,  相似文献   

7.
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你批评他,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跟你顶牛。这时,教师如果大动肝火不耐心启发,就会造成僵局,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收不到教育效果。一般情况下,学生不肯立即承认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怕丢面子,有的怕教师把错误写进评语中,有的怕通知家长,受到家长打骂等等。也就是说,学生犯了错误以后,有畏惧心理,徘徊  相似文献   

8.
一、冷静。发生这种现象,教师千万不要用压服的方法,强逼对方接受自己的教育。可提出适当的问题,要求学生去冷静思考,使学生发热的头脑先冷静下来。二、诱导。待学生头脑冷静以后,教师可找其个别谈心。先避开顶牛的焦点问题,谈些班级管理的一般常识,也可适当征求该生意见,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顶牛的重要原因,对班级管理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三、热情。对容易与老师发生顶牛现象的学生要热情,平时经常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  相似文献   

9.
谈话教育是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教育的效果却不一样:谈得好,师生感情沟通,达到预期目的;谈得不好,学生当面顶牛,或压根不服,或阳奉阴违。教师注意谈话教育的契机、场合、内容、方式及技巧,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工作十忌●许祖扬凡有经验、有涵养的班主任,在学生中都享有很高的威信,学生对他们既敬且爱,言听计从,其教育效果特好;而一些不重方法、不讲修养的班主任,则在学生中缺乏威信,学生常与他们较劲顶牛,其教育效果特差。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至少有如...  相似文献   

11.
在师生关系中,常见“顶牛”现象。老师要某位学生干某事,他偏不干;老师批评他,他不接受。和老师唱“对台戏”常常是这种“顶牛”现象的具体表现。而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攻击性行为,它是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使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范围广、类型多、特征复杂。就范围而言,中学生“攻击”的对象除老师外,还有同学、家长和社会人士。类型主要有需求不满足型、取乐型、迁怒型、模仿型、报复型、病态型等等。其特征有隐蔽性、偶然性、复杂性、组织性、破坏性、仿效性、预谋性和手…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老师上课爱吹牛,以致经常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前任老校长多次批评不仅无效,而且引起其反感甚至顶牛。我接任以后,没有急于谈话、批评、教育,而是先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封好后直接交给了该老师,既没有批评,又没有谈话。在这份问卷调查中,这位老师既看到了学生对其他同行的评价,也看到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这份问卷,使他终于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大忌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顶牛”。近闻某中学师生之间“顶牛”之事时有发生。顶老师“牛”的那个学生,自然度日如年,检查写了一遍又一遍,还过不了“关”。顶学生“牛”的老师,日子也不好过:“这还了得,学生胆敢当众顶撞老师,太不像话了!”觉得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中丢了“脸面”,越想越  相似文献   

14.
一笑 《家教指南》2006,(6):48-49
6岁的孩子爱“顶牛”,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一段经历。有的孩子是有时顶牛,有的孩子是一段时间顶牛,有的孩子却总是爱顶牛。  相似文献   

15.
有教师把学生赶下河的吗?我就见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责任心很强的班主任,他躲在窗外观察班上学生上课的情况,发现一个女学生在和同座的同学讲话。他火了,立即走进教室,当众批评这个学生。谁知学生一口否认,他就当场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可学生还是不认错.办公室的其他老师看到学生与老师顶牛,就纷纷前来帮助“端正态度”。学生在老师们七嘴八舌的批评、指责、排斥下,低头不吭声了,不料她突然一扭头冲出办公室,“扑通”一声跳下了河。学生跳河的事是极个别的。平心而论,没有哪个教师会有意把学生“赶下河”。教师的用心,  相似文献   

16.
谈话教育是教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教育的效果却不一样:谈得好,师生感情沟通,达到预期目的;谈得不好,学生或当面顶牛,或压而不服,或阳奉阴违。教师注意谈话教育的契机、场合、内容、方式及技巧,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捕捉谈话契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班级每天都有事情发生,教育不能事无大小,时无先后地去  相似文献   

17.
童童 《红领巾》2008,(11):20-22
真是不开心,明明好心提醒他,结果还差点打一架……黄玉刚是我前桌,大家都喊他“黄牛”,因为他有股牛脾气,说话爱顶牛,为此经常和同学闹别扭。  相似文献   

18.
我们是从事职业高中教育的,在工作中常遇到不服教、不服管的靠“抝相公”。你要这样,他偏那样;你越禁止,他越感兴趣;事事“顶牛”,处处抵触;以“反其道而行之”来显示自己独立不羁,表现自己的“个体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同时,往往可能碰到学生顶牛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是教师批评不符合事实,教师本身不检点,自身不正,虽令不从;或者是教育方式不当,一见到学生有错误就放开嗓门劈哩叭啦地“放鞭炮”,把学生挖苦一顿而显出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结果呢?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殊不知,这一切,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教育教学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0.
孩子们到学校是为了蒙受教育的。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聪明好学,积极向上的;但也有极少部分是调皮捣乱,不好好学习的。这些差生受到的批评指责也多一些,我发现,对于老师的批评和帮助,施教对象一般是能接受的;但有时,老师的批评和意见不能被施教对象接受时,就导致“顶牛”。一旦顶牛之势造成,学生自尊心受到损害,上进心遭受挫折,师生之间的感情受到影响,施教就极其困难了。 大凡教师,没有不希望把自己的学生教好的。既然教师以教好自己的学生为己任,那么何不尽量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