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本主要叙述了“童心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李贽从“童心说”的观战出发,提倡“自然之为美”,反对“中和之为美”;主张无意为,反对有意为的美学思想,这此美学思想,开启了一代新思想和学的新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明朝开国以来充斥文坛的一味师古法古的复古文艺思潮 ,李贽提出了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的文艺批评观 :提倡“真情” ,反对“假理” ,要求文学作品必须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 ;反对处处以古为法 ,认为文学作品应当顺性而作 ,追求自然之美等。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产生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以及明中期以来文坛的进步创作倾向、进步文艺理论是影响李贽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贽批判孔孟教条,提倡童心真情,促进了明代中叶以后浪漫思潮和市民文学的兴起,李贽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峻然、辞锋犀利,是中国思想史上少有的异端思想家。但李贽对旧思想的批判缺少正面的理论建树,童心说以自然人性为基础显得苍白无力。李贽思想上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李贽的悲剧命运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皎然与道家文化有甚深因缘,这一方面表现在他曾经信奉过道教,学习过长生驻颜之术;另一方面表现在其作品大量吸收和化用老庄术语和思想.这种因缘对皎然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自然观、“言外之重旨”说、“意静神王”论,以及“逸”格理论均受到道家文化的沾溉.  相似文献   

5.
周怿 《学语文》2007,(3):37-38
一、纯真自我——“童心说”的历史涵义与现代解说“童心说”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文学创作主张。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表现受儒家礼仪束缚的“伪情”。李贽的童心说,推动了  相似文献   

6.
李贽说过:“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题记  相似文献   

7.
“返朴归真”是中国哲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思想,其主要理论起源于老庄,后来的许多哲学家及经典论著中也有所阐述,比如,《列子·杨朱篇》《淮南子》,王弼、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理论,李贽的“童心”说,等等。在当今社会,“返朴归真”思想无论是对个人品德的修养还是对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略谈李贽的反封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批判假道学、提倡个性解放、揭露封建王朝的腐败,其矛头都是对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封建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不论是李贽曾经说过自己是“儒”,还是别人说过李贽尊奉“圣教”,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贽的思想体系和特征是否有反封建的内容。在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过渡之时新旧思想往往在一个人物身上同时表现出来。李贽思想资料中反封建思想是客观存在的,这并不等于说李贽思想中没有儒家思  相似文献   

9.
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之心,是没有被“道理闻见”所污染的纯洁的本心。李贽极其推崇童心,它是李贽人格美的标准,是他人生哲学的真谛。“以自然为美”,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极力推崇的艺术美。《童心说》日“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平生,最推崇童心,因为童心是不会弄虚作假的。而“真”是李贽为人行文的灵魂。袁中道的《李温陵传》中这样记载:“不喜俗客,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其远坐,嫌其臭秽。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如此待人,似乎过于不近人情,无法让人接受。但这才是有棱有角,直截痛快  相似文献   

10.
王丽  李涛 《教育学报》2020,(1):120-128
“童心说”融道家的“真心”、佛家的“本心”和儒家的“最初一念之心”于一体。真心即绝假纯真之心,自然个体人的原初之心。本心是清净的精神实体,即内心的清净无杂。最初一念之心就是天赋予人的自然之心,允许人的自利。“童心”与“婴儿之心”、明心见性、良知具有内在联系。李贽认为,做人、做文、生活都要遵循“真”字;文人应以个性创作抒发情感、欲望;也应正视“人必有私”。他倡导文艺创作的自由精神,反对道德说教,主张多听“迩言”。“童心说”的现代教育价值体现为回归人的本真、解放人的思想和倡导人的独立;从而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打通人性,帮助人成为自身;使学生学会思考存在性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童心说”所体现的求真原则、个体性原则、自然人性的追求等蕴藏着现代性的精神特质,如:理性、个体性、自由性等,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李贽是我国明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理论命题,提出了“童心说”的文艺主张,以其在当时反传统、反迷信偶像的大无畏精神,和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李贽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曾在守制期间率家人参加抗倭的斗争。李贽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对当时的践迹保守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李贽的思想对明、清两代及“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发表的《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红旗》杂志、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编写的《中华英杰录》中,李贽也被选为我国历史上八十三位英杰之一。这都表明李贽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李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过直接影响,李贽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有过交往,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俄罗斯,以及东南亚诸国,有很多学者都从事李贽研究。这说明李贽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贽是明代一位标新立异而对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与“化工说”两个重要的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李贽的“童心说”是对主体的精神价值和个性的自然张扬,是其个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李贽主张采用求真、求实的态度,运用“随其资性,一任讲道”的方法,形成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为一体的平等的教学关系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李贽在对中国传统束缚女子教育的观念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对女子进行教育。李贽的个性教育思想,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谈李贽的民本位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李贽任姚安知府时期辨析“君子之治”与“至人之治”到暂居山西沁水坪上村著《明灯道古录》阐发“以人治人”说的思想发展过程 ,论析李贽的政治思想 ,将其定位为“民本位”。民本位政治思想 ,要求施政从民之欲 ,顺民之性 ;认为施政者只是“为民”而立 ,其职责只在察民之所欲 ,从民之所好 ,施政者与庶民之间 ,并无尊卑贵贱之分。由民本位政治思想出发 ,李贽对封建社会的礼乐刑政进行了严正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李贽文学思想与心学关系及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 2 0世纪以来心学与李贽文学思想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总结。文章从心学思想与李贽研究的整体状况、李贽及其童心说与心学思想之关系、李贽与公安派之关系等几个方面 ,对前人的研究成就、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写过一篇《童心说》,文中讲:“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天下所有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没有不出于童心的。如果心如枯井,感情麻木,童心泯灭,虚妄不实,是难于为文的。  相似文献   

18.
从对学影响的角度看李贽,其最大无疑是对明末及清代自传体小说的影响。李贽的思想根源于王阳明的“心学”,而直接的近源则是泰州学派。李氏思想精神的核心是反抗传统、肯定人欲、张扬自我与强调个性,以及敢于打破成说、蔑视圣人、求真求实的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展现在李贽的学思想上,就是他的“童心说”。李贽的学观念和学价值观直接启发和推动了明末清初自传体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使得这一历史时期的自传体小说带有特定的思想深度与坦诚的风格,并以此影响、导引了有清一代自传体小说及准自传体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李贽“童心说”中的“童心”有四层含义:“童心”即“真心”;“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即“心之初”;“童心”在于“成人”.在对此四层含义及其文意进行阐释与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蕴含的丰富教育性进行解读,教育应坚守:作为教育价值基础的教育之真;作为教育本体基础的生命体验;作为教育自然基础的生活世界;作为教育精神基础的理性意识.总而言之,教育当存“童心”,旨在追求生命的真实,高扬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本质.  相似文献   

20.
老庄哲学是先秦道家哲学的代表,魏晋玄学是以解读老庄哲学为基础的,有学者认为其是对道家哲学的发展。魏晋玄学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玄学家们通过否定道家的“道”而提出了各自的思想本体.因而在本质上是与道家思想相偏离的。重玄学者通过“双遣”的方法,超越了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实现了向先秦老庄哲学思想的同归,促使道家哲学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