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意淫”是打开贾宝玉感情世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淫” ?“意淫”并非行为的浪荡 ,心灵的淫秽 ,而是一种用情的专注 ,对情的痴迷。但“意淫”也决不排斥“淫”。情感的最终结果 ,必然导致两情相交的欲望。可见 ,这种“意淫”是以情为先导 ,以爱为根基 ,是建立在“痴情”基础上的。《红楼梦》通过警幻仙子之口将宝玉的儿女之情界定在“意淫”范畴内 ,这同时也反映了《红楼梦》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贾宝玉爱情悲剧的根源在文本中即有明显的提示——意淫;意淫的实质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受抑制的原始欲望的强力表达。意淫的实现与现实和反实现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贾宝玉悲剧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贾宝玉爱情悲剧的根源在文本中即有明显的提示--意淫;意淫的实质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受抑制的原始欲望的强力表达.意淫的实现与现实和反实现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贾宝玉悲剧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贾宝玉是一个“聪俊灵秀”与“乖僻邪谬”的“情痴情种”。围绕贾宝玉性格的这一基点,《红楼梦》集中描写了这一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由意识和“意淫意识”,并以这种描写实现了对封建意识的批判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意淫"的提出和对贾宝玉的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古代性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贾宝玉形象所体现的意淫有多层的含义(也就是说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有什么特点)。第一、热爱女性,尊重女性,体贴女性,反对男性中心、男尊女卑。"女儿两字极尊贵,比阿弥陀佛、元始天尊还尊荣"(第二回)。尊重女性,超越佛道二教的教主之上。女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恋母情结”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贾宝玉"恋母情结"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相似文献   

7.
关羽、西门庆、贾宝玉三个人物形象情欲观有着内在的分野,一个是无欲的圣人,一个是纵欲无度的淫滥之徒,另一个则是“意淫”的情痴。三人情欲观的不同显示了三个时代及三部作品的作者不同的情欲取向,尤其是对欲望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8.
在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里,他把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比喻:未出嫁前,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再老了,是鱼眼睛。从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角度解析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三种不同状态:“宝珠”是审美理想的依托,“死珠”是审美理想的异化,“鱼眼睛”是审美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9.
“恶劝”、“重情轻礼”、“情极之毒”三大病勾画了贾宝玉性格的形式外观,切合着贾宝玉生命途径的三个阶段,意蕴在于伸张个性,抗拒封建礼教,呼喊封建末世一代青年的价值困惑、信仰危机、文化疑惧和对自由自主的理想人生的寻觅与追求。  相似文献   

10.
《当代职校生》2014,(1):94-94
在我还没搞懂“女汉子”这个词语是如何流行起来的时候,身边的女孩儿们已经把它运用得十分熟络了。从最初男生们的嘲笑到评价女性的中性词,再刘如今女孩儿们的自嘲,究竟是谁定义了她们?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与性观念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随机调查了180名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性观念及性行为现状。得出结论:1.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9),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不同年级间有显著差异(p=0.008),四年级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在接受过扣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间没有显著差异(p=0.532)。2.大学生的性观念体现出更加开放前卫,更加多元化的趋势;3.大学生性行为发生比率为16.0%;4.男、女生在对待婚前性行为、贞操、发生自慰行为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基本颜色词是具有专门性、代表性和确定性的词的聚合。基本颜色词自产生以来,词义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基本颜色词词义可以分为隐喻义和象征义。语义不断扩展并表现出不平衡性,由表示颜色义扩展到表示性状到象征义的产生,语义不断抽象化。基本颜色词词义的这种演变是隐喻思维的结果,而象征义是隐喻义进一步抽象的结果,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成语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层义和指称义,而在其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成语的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其中成语翻译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分别研究。词语的语言义是词语处于备用状态时所包含的全部意义,是人对所指的认识成果在意识中的完整的积存。处于具体语境中的词语的意义是这个词语已有的语言义的呈现或变异。词语的语言义分为3类:日常义、学术义、背景义。词语的语言义是社会集体认知活动的成果,个体所掌握的词语语言义的信息量的状况,决定或影响人的言语行为。附着于一个词语的语言义属于全社会,个人习得、学习的词语的语言义在意识中潜藏,成为个人选词造句、理解言语的依据。词语的语言义在意向性活动中显现于意识;在言语活动中显现于命题。  相似文献   

15.
流行于豫南广大地区的大调曲子,蕴涵着社会性别内涵。分析民国以前、民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大调曲子活动中女性的行为,以及不同阶段大调曲子曲目中的女性形象,我们认为女性由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庸,一步步成长为命运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不同历史阶段大调曲子社会性别内涵的变迁,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意义理论阐明了意识活动与言语表达之间的关系。它把语言意义的内在意向性活动和外在的实现活动、语言意义的形式活动与具体内容等结合起来,具体说明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意义统一。意向性意义理论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分析文本,获得意义;把握文本意义的关键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正确处理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整体把握与局部细读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文字的产生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民族思维发展一次质的飞跃。象形造字从源头上奠定了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些基本特征:观物取象的整体与直观思维,立象以尽意而以具象表达抽象的意象思维;随体诘诎以循具象把握抽象的思维;复体象形的整体系统关系思维等。  相似文献   

18.
言意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从庄子“言不尽意”的沮丧到孟子“言近指远”的信心;从《左传》“不言,谁知其志?”的困惑到《吕氏春秋》“圣人相谕不待言”的觉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围绕着言意关系所展开的从认识论、方法论到审美终极论的讨论是深入的,所提供的语言文化策略是智慧的。  相似文献   

19.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20.
对名著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复译的译者研究发现,原作观照和读者观照、新老译者之间的交流以及译者与原作者的对话等报道和研究,都为译者主体角色的正确认识提供了极好的例证。根据语言适应论意义观,文本意义动态生成,主体意图应与文本意义分离,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因而都应淡化各相关主体起作用的意图,避免译者主体性研究走向片面夸大译者主体性的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